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抗通胀,保民生,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本文讨论了国际金融危机多我国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指出了金融安全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安全 抗通胀 保民生 社会稳定 应对策略
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接近尾声,然而由此掀起的蝴蝶效应并未彻底消除。为了有效抵御和防范这种恶劣影响,我们有必要就这场危机的生成及其传导机制加以分析,从而以此为鉴,或者利用这个契机,化害为利,因势利导,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虽然不敢声称风景这边独好,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例如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積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也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我们的整个金融系统运转正常。然而我们必须引为镜鉴,力争早日走出阴霾。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经济转型的过程。虽然我国有可能告别高增长时代,但是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就我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金融冲击或许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然而我们不可以因此就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及社会的健康和谐。自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层面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冲击交替发生。尽管美国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应对经济衰退,但仍然使得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钢铁生产急剧下滑。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例如有我国的四万亿投资举措,这些措施对于防止危机的恶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注意到,导致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金融系统不能正常运作而导致的资金链的断裂。在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失业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无疑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些社会问题又会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反向传导。因为失业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稳定的收入,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这些结果反过来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危机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往往意味着对基本生存条件的威胁。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城市中的失业群体同样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此外,国民同时背负着房价高企、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的沉重包袱。加之不法经营者借机涨价,例如不久前的联合利华、宝洁等日化用品集体涨价,固然可能是他们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在操纵价格,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因素传导给了日化用品成本。而造成上游原材料成本持续居高不下的根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以石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居高不下。这样,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可想而知。而像铁矿石、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中国经济极其稀缺的各种资源,定价权也大多掌握在欧美市场。
更为要紧的是,问题往往会集中爆发,例如前段时间,由于日本的世纪强震与海啸以及至今尚未解决的核泄漏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令人担忧。只是,从过往经验来看,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市场动荡都是短期的,只要日本形势稍一稳定,加上灾后重建因素,以及此次日本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都有可能使得商品市场随时会启动新一轮更激扬的飙升行情。只是,我国4月份CPI仍为5.3%的高位,涨幅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只是5月份略有回落。这样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防通胀仍是政策重心。而国家发改委针对联合利华“散布涨价信息,搅乱市场秩序”的行政处罚,是继“约谈”、“限价”后的进一步措施,再次确认了国内通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牵涉民生与稳定的政治问题。即使历经重重措施,通胀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拖累。例如,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消费增速也在放缓。而进口的明显回落,反映了中国内需自一季度以来出现了降温的苗头。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只有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才能抵抗御风险,化解危局。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产业,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降低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与此同时,保障民生必须放在首位。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类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解决。千军万马掀起的“公考”热应该大幅度降温了。因为失业造成的社会影响可能会更大。在失业过程中造成的职位不稳定感和职业不安全感或者会远远超过实际的失业状况,由此产生的职业恐慌和信心危机,也将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就业。一般而言,就业情况取决于人口结构和劳动人口的比例以及经济增速。还有数据显示,在不同产业部门增加投入形成的就业机会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将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措施真正落实到扩大就业方面,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安全 抗通胀 保民生 社会稳定 应对策略
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接近尾声,然而由此掀起的蝴蝶效应并未彻底消除。为了有效抵御和防范这种恶劣影响,我们有必要就这场危机的生成及其传导机制加以分析,从而以此为鉴,或者利用这个契机,化害为利,因势利导,以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虽然不敢声称风景这边独好,但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例如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積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也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我们的整个金融系统运转正常。然而我们必须引为镜鉴,力争早日走出阴霾。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经济转型的过程。虽然我国有可能告别高增长时代,但是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就我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金融冲击或许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然而我们不可以因此就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这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及社会的健康和谐。自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之后,金融层面的冲击和实体经济层面的冲击交替发生。尽管美国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以应对经济衰退,但仍然使得三大汽车巨头陷入困境,钢铁生产急剧下滑。与此同时,各国政府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例如有我国的四万亿投资举措,这些措施对于防止危机的恶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回顾这一过程,我们注意到,导致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因素,最主要的是金融系统不能正常运作而导致的资金链的断裂。在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失业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无疑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这些社会问题又会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反向传导。因为失业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失去稳定的收入,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这些结果反过来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由于经济危机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往往意味着对基本生存条件的威胁。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城市中的失业群体同样是社会的沉重负担。此外,国民同时背负着房价高企、医药费高昂、子女教育成本上升的沉重包袱。加之不法经营者借机涨价,例如不久前的联合利华、宝洁等日化用品集体涨价,固然可能是他们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在操纵价格,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因素传导给了日化用品成本。而造成上游原材料成本持续居高不下的根源,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以石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居高不下。这样,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际原油价格暴涨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可想而知。而像铁矿石、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等中国经济极其稀缺的各种资源,定价权也大多掌握在欧美市场。
更为要紧的是,问题往往会集中爆发,例如前段时间,由于日本的世纪强震与海啸以及至今尚未解决的核泄漏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令人担忧。只是,从过往经验来看,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市场动荡都是短期的,只要日本形势稍一稳定,加上灾后重建因素,以及此次日本启动的量化宽松政策,都有可能使得商品市场随时会启动新一轮更激扬的飙升行情。只是,我国4月份CPI仍为5.3%的高位,涨幅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只是5月份略有回落。这样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防通胀仍是政策重心。而国家发改委针对联合利华“散布涨价信息,搅乱市场秩序”的行政处罚,是继“约谈”、“限价”后的进一步措施,再次确认了国内通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牵涉民生与稳定的政治问题。即使历经重重措施,通胀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面拖累。例如,工业生产增速放缓,消费增速也在放缓。而进口的明显回落,反映了中国内需自一季度以来出现了降温的苗头。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只有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效率,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才能抵抗御风险,化解危局。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型产业,诸如替代型能源、机械产品等,降低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与此同时,保障民生必须放在首位。这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类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解决。千军万马掀起的“公考”热应该大幅度降温了。因为失业造成的社会影响可能会更大。在失业过程中造成的职位不稳定感和职业不安全感或者会远远超过实际的失业状况,由此产生的职业恐慌和信心危机,也将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在应对经济危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就业。一般而言,就业情况取决于人口结构和劳动人口的比例以及经济增速。还有数据显示,在不同产业部门增加投入形成的就业机会也不一样,因此,如何将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措施真正落实到扩大就业方面,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