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学业指导实践探索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线上教学的全面开展,更为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作为课堂之外的学业指导,本文从转变学业指导观念、搭建指导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指导模式等方面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线上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并结合实践对线上学业指导工作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线上学业指导;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76
   为积极响应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纷纷开启了线上授课教学模式,在线教学实现了阶段性的普惠。在线教学不仅打破了时空的约束,帮助学校补足其无法提供的课程,其丰富的交互性和协作性,提供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也满足了学生居家学习、线上接受学业指导的需求。然而,将教学转战到屏幕前的同时也暴露了在线教育的困境:中国教科院2020年3月面向全国近18万名教师开展的调研发现,48.96%的教师表示本次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一般”;针对我校学生开展的线上教学调研也显示,部分学生出现的学习自觉性差、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等均成为线上模式亟须解决的问题。面对线上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困境,为提高线上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学业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与线上学业指导的优势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转变。为此,教师要扮演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充当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
  学业指导(Academic Advising)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它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学业指导工作也渐渐由原来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单向的、线性的“传统教学型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双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学习型模式”转变。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后兴起的全球教育改革,疫情期间,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线上学业指导的应用推到了教育教学的前沿。线上学业指导有诸多方面的优势:(1)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应用线上学业指导模式,无论学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相距有多远,都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实现可视化学业指导,这是传统学业指导模式所无法实现的。(2)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与效率。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练习,且可重复观看学业指导视频,学习效率更高。(3)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线上学业指导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学业导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业困惑、职业困惑,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
  2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学业指导体系构建
  2.1 转变观念,明确学业指导工作定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学业指导首先要转变师生的观念。学业导师要调整心态,积极响应环境变化,不断地与时俱进;其次要打破传统线下指导“线上照搬”模式,坚持成果导向;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学业指导,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思考,“推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低层次的记忆、理解、运用逐渐发展到高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创造,在发现外在世界的同时,也激发、唤醒其内在的存在,获得成长和学习的快乐”。与线下学业指导的价值一样,线上学业指导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解决学业困惑、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2 构建多维指导平台,实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疫情期间,大量的在线教学软件迅速进入师生眼帘,如腾讯课堂、钉钉课堂、超星泛雅、ZOOM等。在线教学软件将全班同学拉入一个共同的虚拟课堂进行实时教学,它稳定性强,具备即时聊天、屏幕共享等互动功能,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统计数据,便于在学业指导过程中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和分层指导,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多维指导平台的构建,能够利用多个平台功能互补,实现对指导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和指导活动结束后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如利用超星泛雅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视频,学生提前了解指导主题及内容,實现错峰学习避免网络拥堵;借助QQ群文件功能,将PPT等活动资源发送给学生,发布课后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群聊功能,在非指导工作时间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收集学生疑问,解决学生学业困惑等。
  2.3 开展“ON+OFF”混合式指导,满足学生学业期待
  单纯的Online(线上)或Offline(线下)学业指导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和指导期待,只有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实现线上和线下的高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指导效果。一方面,90后、00后大学生伴随着网络长大,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高,学业导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以学生学业需求为导向,结合QQ、微信、钉钉、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工具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线下讲座、沙龙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学业导师面对面交流互动,吸引学生走出教室和宿舍,加入到健康积极的大学生活中,启发学生在第二课堂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创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化、高效率。
  2.4 强调自主学习,加强互动式线上学业指导设计
  线上学业指导不是简单的直播讲授和录播,而是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对指导内容和指导形式进行精心设计。首先,要解决好线上学业指导的学习环节和流程设计。学业导师要充分理解线上学业指导的本质内涵和特征,通过设计恰当的指导目标、指导内容,为学生搭建有效的脚手架并提供学习策略支持,从而激发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深层次认知、训练高阶思维。在学业指导活动上,学业导师在诊断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业水平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精心设计能够激活学生参与、激发深度认知、促进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学业指导活动,在引导、交互、评价与反馈等学业指导活动中推进学生的学习。其次,要控制好在线学业指导的时长和节奏。考虑到在线学习要长时间观看屏幕,为了确保学生不至于用眼过度,切实做到“劳逸结合”,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学生产生效劳效应。最后,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居家环境下过度的轻松、自如,学生隐于屏幕后的不可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2.5 促进学业导师信息化学业指导能力提升
  信息技术能力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2010年)从五个方面系统的描述了大学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科研与创新。学业导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有以下方面:(1)增强自身发展意识。学业导师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各类信息化能力发展活动,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指导理念,形成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先进学业指导观念和个人发展的动力。(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在整合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对“面向信息化的智能结构”来说,学业导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应该是“实践性知识”。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学业指导,应当充分利用在线优势,整合优质线上学习资源,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同时,积累经验,形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案例知识,并通过学业导师团队间的分享、交流活动等形式,发现问题,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 “以学生为中心”线上学业指导实践的思考
  3.1 教学平台统一管理
  线上学业指导过程中,学校推动并支持学业导师尝试不同的教学平台及沟通手段。这一举措在避免了单一教学平台用户并发数过大超载崩溃的同时,也给学生的使用带来了困难,不同的学业指导课程需要在不同的平台及APP之间切换,操作繁琐。另外,这也给后期的学业指导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增加了工作量与负担。因此,从长远来看,建设高校教学平台管理系统,建立整体数据中心,广泛整合资源,将学习数据、评价数据等统一收集、分析,实现多个平台统一的登录、对个人学习轨迹的实时追踪,势在必行。
  3.2 多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业评价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实现程度、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等各方面进行的过程和结果的综合性评定。学业导师在开展学业指导过程中,可通过问答、测试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从频率、质量等方面动态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记录和评价学习成效,并及时将记录反馈给学生,帮助其了解学习效果,调整学习行为,从而实现个性化、精准化、高质量的指导和学习。
  3.3 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高校应抓住线上学习的契机,化“危”为“机”,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鼓励学业导师成为“首席知识官”和“首席咨询官”,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性。同时当疫情逐步控制后,学生返回校园继续学习时,引导学业导师实行“ON+OFF”混合式学业指导方式,将线上学业指导过渡为信息化学业指导,实现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庆生.OBE教育模式下的高校新生“ON+OFF”学业指导模式探究[J].山西青年,2020,(18):41-42.
  [2]龚静,侯长林,张新婷,等.深度学習的生发逻辑、教学模型与实践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05):46-51.
  [3]李惠民.突发事件背景下互动式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48-149.
  [4]马旭光.试论线上教学的优势特点及实践应用的关键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7):120-121.
  [5]余淇.新冠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20,(25):141-14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MOOC的兴起,MOOC的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针对“检测技术”课程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了传统教学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继而从慕课资源建设、慕课教学设计及考核评价方式三方面论述了优质慕课资源的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展开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基于MOOC的检测技术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未来慕课建设也要面临挑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 要: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合同管理与索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合同管理与索赔与业主之间的利益,最终都是通过合同体现出来的。时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好合同管理与索赔工作。对此,施工单位必须要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合同管理与索赔,并要求自身能时刻具备超前的风险意识,从而在业主与施工企业发生分歧与矛盾时,双方都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鉴于此
本文以三亚万豪酒店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三亚万豪酒店现有员工工作压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SPSS分析出四个因子如何影响员工工作压力.通过因子分析得出酒店应
摘 要:為增强石油化工中换热器的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STM组合多时间尺度的方法对换热器前馈控制中的扰动信号进行预测,来调节操纵变量,补偿干扰信号对被控变量的影响。该方法使换热器的前馈控制系统的精度达到更高,满足精度的同时也注重对预测的稳定性探讨。  关键词:前馈控制;LSTM;多时间尺度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基于不同学科特色的专题研究层出不穷。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如何有效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不仅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内涵,而且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英语学科的独特性。本文立足授课教师的主体视角,分析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可取策略。  关键词:高职;课程思政
摘 要: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限制,学校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实行“双师型融合”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补救措施。通过共同执行项目,可以形成“社会组织-学校教师-社工-学生”教学共同体;通过形成“双师型融合教案”等课程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持续性。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双师教学;双师型融合教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83条的明确规定,意味着国家将见义勇为的行为从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律规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人跌倒旁边人也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但是由于《民法典》183条的规定可能会对施救者的保护不够完善,故本文将通过分析《民法典》183条及相关条款存在的对施救者保护欠缺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见义勇为;无因管理;权利保障  中图分类号:
摘 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现代新媒体平台及应用不断更新涌现。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变化,也给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因此本文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并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
摘 要:内部审计能力是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基本保障。本文以2007-2014年我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内部设计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能力能够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同时存在门限效应。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提升,内部审计能力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内部审计能力能够降低高负债率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本文丰富了我国内部审计相关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
六盘水师范学院《地学旅游景观欣赏》是一门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主要介绍地学相关基础知识,有代表性地学景观的成因和欣赏方法,以使学生了解地学旅游的现状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