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的意义和作用在于真正唤醒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与感悟中实现自身的完善,最终获得和谐发展。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探索德育“润物细无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本人就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德育工作正能量发展,略陈己见。
一、案例再现
情境一:某日当值,只见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突然有一个孩子径直向我跑来,表情显得非常气愤。“老师,黄某讲脏话!”我把黄某叫来,问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这个小男孩局促地扭动着身子,半天才开口: “我听我爸爸说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旁边围着的孩子不知是谁插了一句嘴:“他讲粗话,不是好孩子,我们不跟他玩了!”通过调查,黄某在一年级(3)班就读,本班学生42名,全部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谈吐见识等方面都离教育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情境二:一日下午,第一遍上课铃声刚响,我拿着教科书赶忙去上课,在楼道上,只见一名女生A急忙把—样物品塞进嘴里后,随手扔出了—个果壳,我快步赶过去叫住了A,要A捡起地上的果壳。随后跟A攀谈起来,了解到A的家在城关某处租住,父母皆是瓷厂工人,2018年秋季转入学校。问A:“不能在校内乱丢果皮、纸屑,难道你不知道吗?”A红着脸说:“没太注意。”也就因“没太注意’,校园内的卫生保持的不是很好,经常发现地上有果壳和纸屑。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租住在民房或平房的孩子在家、在校、在社区里都有随手乱丢东西的坏习惯,他们的卫生习惯较差,不能自行约束自己,而且爱吃零食,自制力较差。
二、困因解析
(1)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家长,不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而自己却做不到,结果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大减,教育效力大打折扣。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老做法,即金钱加棍棒,先哄,哄不好就打,甚至稍有不顺意就棍棒上前,极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2)社会风气不正。一些青少年热衷于‘‘星”级碟片及网络游戏,爱国主义影片却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及网络上的一些歪风斜气、粗言野语直接或间接漫入校园,德育工作者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提高其教育性,但其吸引力、影响力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事倍功半。
(3)德育建设薄弱。一些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德育工作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有的班级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大、效率低,出了问题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落实不到位,教育点不突出;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只重其表,不注重实效性、持续性。
三、策略研究
(1)重方法,扣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环节
一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等,推进德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或通过电话、校讯通、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德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孩子在家、在社会的表现情况,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重内化,拓宽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的两条渠道
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可以组织少先队员利用双休日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在内,队员们通过整理内务、做家务,在外,可以到大街上清洗违规乱贴的小广告等活动,让学生实地进行做文明小使者的亲身体验,达到内外有序,横纵结合,拓宽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3)重渗透,明确课程课堂和德育教育的两个关系
一是积极整合德育资源,将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想信念、文明习惯、心理健康、民主法制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抓好学科渗透。比如,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樂等课程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是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民情民俗和德化风光等乡土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在学校周围寻找德化“三黑三白三黄”的土特产品店,了解家长的特色产品,以“土特产”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怀。
(4)重发展,提升文化育人和安全育人的两个内涵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来育人。要以“书香校园”为抓手,组织学生“读好书”,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等“读好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人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二是打造文明校园来育人。大力开展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社会礼仪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让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群众性、主体性和长效性。三是打造平安校园来育人。学校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强化责任,强化安全工作运行机制。注意对问题学生尤其是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方式,落实管理责任,确保校园的平安与和谐。
一、案例再现
情境一:某日当值,只见一群孩子正在操场上玩耍。突然有一个孩子径直向我跑来,表情显得非常气愤。“老师,黄某讲脏话!”我把黄某叫来,问他刚才说了些什么,是什么意思,这个小男孩局促地扭动着身子,半天才开口: “我听我爸爸说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旁边围着的孩子不知是谁插了一句嘴:“他讲粗话,不是好孩子,我们不跟他玩了!”通过调查,黄某在一年级(3)班就读,本班学生42名,全部是外来务工子女,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行为习惯、谈吐见识等方面都离教育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情境二:一日下午,第一遍上课铃声刚响,我拿着教科书赶忙去上课,在楼道上,只见一名女生A急忙把—样物品塞进嘴里后,随手扔出了—个果壳,我快步赶过去叫住了A,要A捡起地上的果壳。随后跟A攀谈起来,了解到A的家在城关某处租住,父母皆是瓷厂工人,2018年秋季转入学校。问A:“不能在校内乱丢果皮、纸屑,难道你不知道吗?”A红着脸说:“没太注意。”也就因“没太注意’,校园内的卫生保持的不是很好,经常发现地上有果壳和纸屑。通过调查了解,一些租住在民房或平房的孩子在家、在校、在社区里都有随手乱丢东西的坏习惯,他们的卫生习惯较差,不能自行约束自己,而且爱吃零食,自制力较差。
二、困因解析
(1)家庭教育缺失。有的家长,不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而自己却做不到,结果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大减,教育效力大打折扣。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采取一种简单、粗暴的老做法,即金钱加棍棒,先哄,哄不好就打,甚至稍有不顺意就棍棒上前,极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
(2)社会风气不正。一些青少年热衷于‘‘星”级碟片及网络游戏,爱国主义影片却很少有人问津。社会及网络上的一些歪风斜气、粗言野语直接或间接漫入校园,德育工作者想尽了一切办法来提高其教育性,但其吸引力、影响力却仍然十分有限,往往事倍功半。
(3)德育建设薄弱。一些班主任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德育工作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有的班级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不规范,随意性大、效率低,出了问题只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落实不到位,教育点不突出;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只重其表,不注重实效性、持续性。
三、策略研究
(1)重方法,扣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环节
一是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要利用各种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等,推进德育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或通过电话、校讯通、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德育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孩子在家、在社会的表现情况,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2)重内化,拓宽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的两条渠道
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礼仪规范教育。可以组织少先队员利用双休日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在内,队员们通过整理内务、做家务,在外,可以到大街上清洗违规乱贴的小广告等活动,让学生实地进行做文明小使者的亲身体验,达到内外有序,横纵结合,拓宽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3)重渗透,明确课程课堂和德育教育的两个关系
一是积极整合德育资源,将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想信念、文明习惯、心理健康、民主法制教育等有机统一起来,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二是抓好学科渗透。比如,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音樂等课程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三是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要充分利用民情民俗和德化风光等乡土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在学校周围寻找德化“三黑三白三黄”的土特产品店,了解家长的特色产品,以“土特产”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怀。
(4)重发展,提升文化育人和安全育人的两个内涵
一是打造书香校园来育人。要以“书香校园”为抓手,组织学生“读好书”,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等“读好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高人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二是打造文明校园来育人。大力开展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社会礼仪教育,营造一种良好的自律与自我教育的整体氛围,让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群众性、主体性和长效性。三是打造平安校园来育人。学校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强化责任,强化安全工作运行机制。注意对问题学生尤其是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方式,落实管理责任,确保校园的平安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