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儿桡动脉穿刺是为了分析小儿缺氧程度及水电解质流失情况而采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穿刺成败与否重点取决于患儿胖瘦、解剖部位、脱水循环障碍、 疾病影响有关,另外还与患儿及家长合作、 操作技巧、 心理因素有关。
【关键词】小儿;桡动脉;穿刺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3—01
小儿桡动脉位置较浅且细小,可选择性小,又由于小儿哭闹而不容易触摸到桡动脉搏动的切确部位,造成穿刺失败。为了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介绍解剖部位、穿刺技巧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解剖部位: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3]
桡动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距桡骨茎突近心端2—3cm搏动最强处。
2穿刺方法分为:垂直法、斜刺法、目测法
2.1垂直法:桡动脉穿刺时,先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患儿应将待穿刺恻手腕向外伸展,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第一与第二条腕横纹之间便可触及桡动脉搏动,消毒左手食指、中指,分别放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侧,相距约1-2cm处固定桡动脉,食指、中指均应能够触摸桡动脉的搏动,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做好穿刺标记。将2ml注射器以垂直角度进行穿刺,进针要快、 准 、稳、幅度均匀不宜过大,因桡动脉位置较表浅,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
2.2 斜刺法:先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术者用已消毒的左手食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使桡动脉恰在手指下方,做好穿刺标记,进针,桡动脉穿刺的进针方向为向心方向针针翼与皮肤呈10°—20?角(肥胖患兒呈20?—30?)进针,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
2.3目测法:需两人共同协作,协作者站在患者同侧,两手在穿刺上方10cm处轻轻握住患儿前臂,拇指将穿刺部位皮肤上提蹦紧;操作者左手紧握患儿待穿刺侧手,使其手心向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心其余四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25?—45?常规消毒后,右手持头皮针(连接好的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20?—30?)在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或1/3处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1]
3 取血完毕: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10—15分钟,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或有高血压的患者,压迫时间应适当延长。将针头插进棉签内排尽小气泡,再迅速将针头插入胶塞内,防止血液与气体接触,并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4—5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匀。
4 其他影响因素
4.1 患儿穿刺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患儿及其家长的合作和态度,所以穿刺时,操作者一定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这对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沟通技巧。在短时间内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解释桡动脉穿刺必要性,穿刺的难度,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①语言性沟通。语言性沟通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要用温和的,理解的及鼓励的语气与患儿沟通。②非语言性沟通。护士用手势、 眼神等与患儿沟通,如通过拥抱、 爱抚、 微笑等减轻患儿的恐惧感。
4.3环境因素。给患儿穿刺时应选择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因为光线过强过暗,都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进入动脉后,因患儿哭闹而引起动脉血管痉挛收缩,不能马上见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可见血液涌出。因此,穿刺后如未见回血,不可急于进退针头,以免造成穿刺失误。穿刺结束后用于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防止动脉血压过大,而引起出血或出现血肿。[2]
5 总结
总之,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穿刺方法很重要,但护士的心理素质因素也同样重要,采取适当的肢体语言、微笑及可亲的语言都会取得家长及患儿的配合,可以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邓玉英;官卫媚;贺少琼;梁丽芬;刘瑾英;陈香韶; 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7月第16卷第14期:1674-4721
[2] 蒋洁; 桡动脉穿刺抽血定位方法探讨与护理[J],淮海医药,2007年5月第25卷第3期:1008-7044
[3] 陈琦, 使用头皮针穿刺桡动脉的体会[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年第8期:1672-3783
【关键词】小儿;桡动脉;穿刺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3—01
小儿桡动脉位置较浅且细小,可选择性小,又由于小儿哭闹而不容易触摸到桡动脉搏动的切确部位,造成穿刺失败。为了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将介绍解剖部位、穿刺技巧及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解剖部位: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与旋前圆肌之间,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到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构成掌深弓。桡动脉下段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是临床触摸脉搏的部位。[3]
桡动脉穿刺最常用的部位:距桡骨茎突近心端2—3cm搏动最强处。
2穿刺方法分为:垂直法、斜刺法、目测法
2.1垂直法:桡动脉穿刺时,先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患儿应将待穿刺恻手腕向外伸展,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第一与第二条腕横纹之间便可触及桡动脉搏动,消毒左手食指、中指,分别放在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的纵向两侧,相距约1-2cm处固定桡动脉,食指、中指均应能够触摸桡动脉的搏动,中间是搏动最明显处,做好穿刺标记。将2ml注射器以垂直角度进行穿刺,进针要快、 准 、稳、幅度均匀不宜过大,因桡动脉位置较表浅,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
2.2 斜刺法:先取得患儿和家长的合作,术者用已消毒的左手食指触摸桡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使桡动脉恰在手指下方,做好穿刺标记,进针,桡动脉穿刺的进针方向为向心方向针针翼与皮肤呈10°—20?角(肥胖患兒呈20?—30?)进针,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
2.3目测法:需两人共同协作,协作者站在患者同侧,两手在穿刺上方10cm处轻轻握住患儿前臂,拇指将穿刺部位皮肤上提蹦紧;操作者左手紧握患儿待穿刺侧手,使其手心向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心其余四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25?—45?常规消毒后,右手持头皮针(连接好的注射器)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20?—30?)在第二道腕横纹)桡侧1/4或1/3处为中线与外侧的1/2处为穿刺点进针,见回血后,轻拉针栓抽取适量的动脉血。[1]
3 取血完毕: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10—15分钟,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或有高血压的患者,压迫时间应适当延长。将针头插进棉签内排尽小气泡,再迅速将针头插入胶塞内,防止血液与气体接触,并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4—5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匀。
4 其他影响因素
4.1 患儿穿刺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患儿及其家长的合作和态度,所以穿刺时,操作者一定要保持一种平稳的心态,这对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沟通技巧。在短时间内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解释桡动脉穿刺必要性,穿刺的难度,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①语言性沟通。语言性沟通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护士要用温和的,理解的及鼓励的语气与患儿沟通。②非语言性沟通。护士用手势、 眼神等与患儿沟通,如通过拥抱、 爱抚、 微笑等减轻患儿的恐惧感。
4.3环境因素。给患儿穿刺时应选择在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因为光线过强过暗,都会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护理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进入动脉后,因患儿哭闹而引起动脉血管痉挛收缩,不能马上见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可见血液涌出。因此,穿刺后如未见回血,不可急于进退针头,以免造成穿刺失误。穿刺结束后用于棉签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防止动脉血压过大,而引起出血或出现血肿。[2]
5 总结
总之,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情况,采取有效的穿刺方法很重要,但护士的心理素质因素也同样重要,采取适当的肢体语言、微笑及可亲的语言都会取得家长及患儿的配合,可以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邓玉英;官卫媚;贺少琼;梁丽芬;刘瑾英;陈香韶; 目测定位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7月第16卷第14期:1674-4721
[2] 蒋洁; 桡动脉穿刺抽血定位方法探讨与护理[J],淮海医药,2007年5月第25卷第3期:1008-7044
[3] 陈琦, 使用头皮针穿刺桡动脉的体会[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2年第8期:1672-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