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数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了方法后能主动获得新知,去寻求新的发展,获得新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点尝试。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与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公式,转变为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学前让学生实地观察校园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按照实物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画好图形,记录好自己测量的一些数据,以备教学时用。
课堂上,我先拿出了花坛的平面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想出求这个图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经过讨论后,结合以前的知识基础,极大多数学生说出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我肯定了以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面积呢?
经过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后,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角下组成一个长方形,就能求出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的简拼法吗?再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沿平行四边形的高任意剪成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进行归结,再次让学生去发现剪拼前的长方形与剪拼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反馈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再结合学生自己实际测得的数据,看看哪些是有效数据,哪些是无效数据。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 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地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教学“探究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做比较,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了问题:在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吗?让学生猜想,再进行验证。我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通过猜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探究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学过2、5的倍数的特征,2、5的倍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让学生把知识点迁移到看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思维的一个跨越。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的数,再让学生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十位上有什么特征没有?看看3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有什么特征没有?由此猜想,进一步引申到“更大的数成立吗?”让学生自己找几个大的数来验证一下。通过猜想、思考,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主动探究的能力。
3 让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避免有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的学生成为陪客。
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尽量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4 承认差异,多层次发展
学生蕴藏着极大地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面对差异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进行要求,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分组区别要求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求。自主合作学习组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为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1)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最低限度的要求;(2)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全部基本要求;(3)在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我还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推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为“大成”。
总之,我认为我们教师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与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公式,转变为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学前让学生实地观察校园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按照实物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画好图形,记录好自己测量的一些数据,以备教学时用。
课堂上,我先拿出了花坛的平面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想出求这个图形面积的方法。
学生经过讨论后,结合以前的知识基础,极大多数学生说出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我肯定了以后,提示学生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面积呢?
经过学生思考动手操作后,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减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角下组成一个长方形,就能求出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其他的简拼法吗?再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沿平行四边形的高任意剪成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教师进行归结,再次让学生去发现剪拼前的长方形与剪拼后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反馈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再结合学生自己实际测得的数据,看看哪些是有效数据,哪些是无效数据。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 给学生猜想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地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如教学“探究活动(二)三角形的面积”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做比较,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猜想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了问题:在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吗?让学生猜想,再进行验证。我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通过猜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探究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已学过2、5的倍数的特征,2、5的倍数的特征是看这个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让学生把知识点迁移到看这个数各位数字之和是思维的一个跨越。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的数,再让学生猜想:个位上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3整除,十位上有什么特征没有?看看3的倍数的数的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有什么特征没有?由此猜想,进一步引申到“更大的数成立吗?”让学生自己找几个大的数来验证一下。通过猜想、思考,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主动探究的能力。
3 让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实践活动中,避免有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使大多数的学生成为陪客。
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尽量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4 承认差异,多层次发展
学生蕴藏着极大地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面对差异因材施教。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进行要求,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分组区别要求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求。自主合作学习组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的补差、防差。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为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1)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最低限度的要求;(2)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全部基本要求;(3)在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我还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推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为“大成”。
总之,我认为我们教师如果培养和发展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得问题的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