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江市第三中学 15640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6-02
作为一名教师,难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那批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说到批评,有人总是把他与"板着面孔训斥"画上等号,其实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当,将使学生不能认识和改正错误,伤害其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的批评就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了。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批评的方法。
如何运用好批评这种教育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批评观"。批评不应该是否定,而应该是给予育人的目的是使人"成人"。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前,要先全面了解事实真相,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迂回的方式,旁敲侧击,委婉地进行批评,即把"良药"装在"胶囊"或是"糖衣"中,来解决苦口的问题。
一、渗透着"赞扬"的批评方法
表扬和批评好比是"糖果和鞭子",乍一看起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法,但他们都是为着共同的目标。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听到赞扬中点出学生的不足,比直接批评会更有效,受批评者会更乐于接受你的忠告。
一次我听了吴芙蓉老师的调研课。她上课时,提问第一位学生后,说 :"你今天状态很不错,再去想一下",第二个学生同答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她说:"你的见解很独特,你很快会找到答案"。第三个学生回答时,她兴奋地说:"你的答案很正确"。其实听课的老师都知道,前面两位教师却用了赞美的方式代替批评去鼓励学生,没有挫败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这几位学生不断地举手发言,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位教师的几句赞美的话。
二、提供机会,振作精神由于学生尚未"成熟",受了批评容易产生自卑感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后,应留心观察或向其他学生了解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三、批评从学生"利益"出发
面对淘气或脾气很强的学生,想让学生服从,但并未讲清道理,更没从学生立场着想,怎会有效?德国人批评学生时,不是拿别人的看法作标准,而是拿做这件事对做事的人是否有益来衡量,此做法值人推广。
一次,有几个学生听写不合格,我让他们放学后重听一次,却偏偏有一个学生"畏罪潜逃"了。第二天,我找他谈话,他来到我的面前,胆怯怯,不敢正面看我,他心里明白,我一定会批评他一顿。按我以前的做法,我会先给他一个"下马威",大骂他一顿:"连我的话你都不听,快给我抄30遍。"让他体会一下我的"威严"。但经验告诉我,下次他又会"旧病复发"。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用温和的语气说:"A同学,你昨天偷走了,你的做法对吗?"他不停地摇头,我知道他有一点悔意,就趁势说:"你是一个不负责的人,最主要是对学习不够负责任,学习是你的事,是你的利益,连你都不管,不重视,这样对吗?很多小学生都会有"畏罪潜逃"的经历,但是犯了错,不要紧,改了才是好学生。"他听后连连点头。实践证明,惩罪的方式,可能令事情越演越烈,应该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讲道理,会更有教育意义,更有收效。在批评学生后,教师可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决定是否告知家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说明事情的经过,学生的态度,处理的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但答应了学生不告诉家长的,就要严守信用。另外,教师不要事事都通知家长或频繁请家长来学校,这样会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精神压力,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
四、正话反说
故意说反话,使学生在看似表扬的话语中明确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感到后悔,并激发其改正的决心。
面对抄作业的现象,老师说:这次大家写的小论文都不错,论点鲜明,论述也比较完整。我特别要提出的是,其中有十几个同学学术水平非常高,他们的小论文与杂志上的内容不谋而和,甚至是一字不差,包括标点符号,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听到这里,大多数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现在请谁来谈谈你们是如何达到这样高水平的?教师正话反说,看似表扬实际是批评,批评部分同学抄袭作业的错误行为。语言幽默风趣,受批评者容易接受,批评意见褒贬分明,受批评者不会误解。
五、让学生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必须走进孩血子的世界,理解学生的心理,决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世界。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在学生眼里却是真实和正确的。大人教育学生时总喜欢摆出大的道理,大谈自已的想法和体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说教,没有触动学生心灵的深处,收到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最容易明自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教育学生这方法很有效。
值得注意上述的几种批评方式都有有一定的适用对象,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应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个性来选择合适的说话方式。各种方法还需交错使用、综合运用,这就有赖于教师朋友机智灵匠心独运了。
总之,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会批评,善于批评,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适可而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好学生。但是,这一切都要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只要有爱的存在,才会得心应手地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6-02
作为一名教师,难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那批就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说到批评,有人总是把他与"板着面孔训斥"画上等号,其实批评也是一种艺术,如果批评的方式不当,将使学生不能认识和改正错误,伤害其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的批评就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了。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批评的方法。
如何运用好批评这种教育手段?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批评观"。批评不应该是否定,而应该是给予育人的目的是使人"成人"。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前,要先全面了解事实真相,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迂回的方式,旁敲侧击,委婉地进行批评,即把"良药"装在"胶囊"或是"糖衣"中,来解决苦口的问题。
一、渗透着"赞扬"的批评方法
表扬和批评好比是"糖果和鞭子",乍一看起来,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法,但他们都是为着共同的目标。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特点;听到赞扬中点出学生的不足,比直接批评会更有效,受批评者会更乐于接受你的忠告。
一次我听了吴芙蓉老师的调研课。她上课时,提问第一位学生后,说 :"你今天状态很不错,再去想一下",第二个学生同答同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她说:"你的见解很独特,你很快会找到答案"。第三个学生回答时,她兴奋地说:"你的答案很正确"。其实听课的老师都知道,前面两位教师却用了赞美的方式代替批评去鼓励学生,没有挫败学生的自信心。接下来的时间,我发现这几位学生不断地举手发言,这一切都归功于这位教师的几句赞美的话。
二、提供机会,振作精神由于学生尚未"成熟",受了批评容易产生自卑感
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后,应留心观察或向其他学生了解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三、批评从学生"利益"出发
面对淘气或脾气很强的学生,想让学生服从,但并未讲清道理,更没从学生立场着想,怎会有效?德国人批评学生时,不是拿别人的看法作标准,而是拿做这件事对做事的人是否有益来衡量,此做法值人推广。
一次,有几个学生听写不合格,我让他们放学后重听一次,却偏偏有一个学生"畏罪潜逃"了。第二天,我找他谈话,他来到我的面前,胆怯怯,不敢正面看我,他心里明白,我一定会批评他一顿。按我以前的做法,我会先给他一个"下马威",大骂他一顿:"连我的话你都不听,快给我抄30遍。"让他体会一下我的"威严"。但经验告诉我,下次他又会"旧病复发"。这一次我改变了做法,用温和的语气说:"A同学,你昨天偷走了,你的做法对吗?"他不停地摇头,我知道他有一点悔意,就趁势说:"你是一个不负责的人,最主要是对学习不够负责任,学习是你的事,是你的利益,连你都不管,不重视,这样对吗?很多小学生都会有"畏罪潜逃"的经历,但是犯了错,不要紧,改了才是好学生。"他听后连连点头。实践证明,惩罪的方式,可能令事情越演越烈,应该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讲道理,会更有教育意义,更有收效。在批评学生后,教师可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决定是否告知家长。教师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说明事情的经过,学生的态度,处理的情况,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但答应了学生不告诉家长的,就要严守信用。另外,教师不要事事都通知家长或频繁请家长来学校,这样会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精神压力,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
四、正话反说
故意说反话,使学生在看似表扬的话语中明确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感到后悔,并激发其改正的决心。
面对抄作业的现象,老师说:这次大家写的小论文都不错,论点鲜明,论述也比较完整。我特别要提出的是,其中有十几个同学学术水平非常高,他们的小论文与杂志上的内容不谋而和,甚至是一字不差,包括标点符号,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听到这里,大多数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现在请谁来谈谈你们是如何达到这样高水平的?教师正话反说,看似表扬实际是批评,批评部分同学抄袭作业的错误行为。语言幽默风趣,受批评者容易接受,批评意见褒贬分明,受批评者不会误解。
五、让学生教育学生
教育学生必须走进孩血子的世界,理解学生的心理,决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学生的世界。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在学生眼里却是真实和正确的。大人教育学生时总喜欢摆出大的道理,大谈自已的想法和体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说教,没有触动学生心灵的深处,收到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最容易明自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教育学生这方法很有效。
值得注意上述的几种批评方式都有有一定的适用对象,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我们在批评学生时,应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轻重,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个性来选择合适的说话方式。各种方法还需交错使用、综合运用,这就有赖于教师朋友机智灵匠心独运了。
总之,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会批评,善于批评,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适可而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好学生。但是,这一切都要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只要有爱的存在,才会得心应手地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