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诗词的声音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对我有著莫大的吸引力,闲暇之余,翻阅几本诗集,细品几篇词话,无疑是乐在其中的。从儿时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如今诗经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从身坐漫天银色月光中体会李白的浓稠思乡之情,幻化为在城阙苦苦等候的痴情女子,魂牵梦绕于那环缠青风般的身影。在幽雅的词句间穿梭,与古人的情愫同缠绵,属实一大美事。
  但偶尔思索,诗词一开始对我是如隔屏障的。
  打上幼儿园起,母亲就让我每天背三首古诗,直到背完《古诗三百首》中所有的诗词。我每次是嘟着嘴巴与家里的小姐姐较劲,绞尽脑汁地把字干干的吞进去,虽是每天能勉强磕磕巴巴背完几首,那也是从不往心里去,只是知道这几行字是首诗,可以复述下来罢了。一天晚上母亲回来,我实在是忍受不住,一肚子苦水倾泻而出,哭闹着询问为什么要让我遭受这种“折磨”。出乎意料的是,母亲一开始并为哄劝我,而是平静地等我安静下来,蹲下与我平视,眼神里却包含了无尽的理解和怜爱,“诗词是有声音的,如果你能把自己想象成是里面的作者,用心去倾听诗词的声音,去感同身受,背诵就绝非难事。”看着我似懂非懂的脸蛋,上面还挂着几滴未擦干的泪珠,母亲笑了笑,用手拂过我的脸颊,“慢慢来,等长大后,你就可以真正明白了。”于是我从第二天起,背诵不再是唯一的事,我把自己当成诗歌主角,演绎着里面的故事。万事开头难,但经历年年的成长和理解,我逐渐能游刃有余。
  自我渐渐学会倾听诗词的声音,背古诗不那么困难了。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与我描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石潭,我在欣赏清幽的潭水同时倾听着他因为被贬而忧伤凄凉的心声。我用心倾听着他的声音,倾听着诗词的声音。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听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心声,更是从“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感受到了他愿意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宽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倾听着他的声音,我心中不禁升起了一股敬佩和感动之情。
  如今,我喜欢上了诗词,喜欢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而我的小堂妹,现在也开始每天背古诗了,我们有时会一起朗读古诗,我乐在其中,她咬牙切齿。每当她抬头问我:“姐姐,为什么我们要背古诗啊?而且你还很享受的样子。”我笑笑告诉她:“诗词是有声音的,你要用心去倾听诗词的声音,去理解,慢慢来,等长大后,你就能真正明白了。”
其他文献
旅途上  看苏东坡的大事年表,会发现他的一生都在颠簸中,几乎很少有安定的时刻。除了最初在凤翔为官做满了三年任期,再就是在黄州、惠州和海南等贬谪之地的几年煎熬。他喜山水,爱寻访,本来在旅途上是欣悦大于劳顿的;但后来因为无尽的催促和胁迫而不得不匆匆上路,行旅也就渐渐变成了折磨。这种不得安宁的生活常常让他厌烦和忐忑,是不得不接受的心与身的双重磨损。一般来说,人们渴求的幸福首先是能够安居,然后才是其他享受
期刊
窗边,一朵枯黄的茉莉从枝头无声无息地飘落,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于我的记忆,就是存在的痕迹都会消失殆尽,谁都不会知道这一朵茉莉曾经如何孤傲地开在枝头又如何萧瑟地离去,连它是否来过都会成为未知。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它终将成为虚无。  我打小就不喜欢白云,它太虚无缥缈了,禁不起风的挑逗,一碰就散了,叫人找不到意义,像掉进了虚无的空间里,什么也没有,心里总是不踏实。可不幸的是——它正如生命。  棺
期刊
曾经,年少。  我总认为生命本就该灿烂,任何平庸都是对生命的不敬,所以,曾经,我是如此地羡慕飞蛾,一种并不十分美的生物。  世人皆笑飞蛾扑火的愚蠢,我却偏爱其放肆。身处黑暗,心却向往光明,有目标,有理想,有未来,向往过,奋斗过,燃烧过,便无愧于生命,即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尼采曾说:“如果我未能引燃自己、发出光热,又如何能掩没炙阳留下的痕迹?”便如飞蛾,无畏,无惧。生命短暂,却也领略过最绚烂的烟火,
期刊
2004年,邢台的《牛城晚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邢台,我想对你说什么?》,其中提到一位上海著名作家在讲到邢台时说,他除了知道邢台有过“大地震”以外,其余的什么也不知道。无独有偶,今年6月份去南京开会,早餐前闲聊又是一位上海的作家问我,你是哪里的?我说,河北邢台。她听了以后低头沉思,仿佛在努力挖掘大脑深处关于邢台的记忆,思索片刻她抬起头来说,邢台,哦,大地震是你们那个地方吧?我尴尬地一笑,点点头
期刊
这是一个很平常的早晨,唯一不同的是面的风味换了一种。  面碗放在格子桌布上,里面散发着酱香,氤氲的热气中,隐隐约约唤起了我关于味蕾的记忆。只是闻闻就觉得里面藏着年少时热切喜欢的味道——姥爷调的螃蟹汁的味道。  可当我坐下后,慢慢仔细回忆刚刚调酱的步骤,却发现自己用的是和螃蟹汁完全不同的料,这面碗里的热气有如实质一般,轻而易举地绕过了小心包裹着脆弱之处的坚盔利甲,直直击中了心尖尖上最是柔软的那一点。
期刊
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俄罗斯读者和研究家对莫言的作品产生很大兴趣。网络发布很多关于莫言与他创作的文章,很多文章是对莫言获诺奖的报道及作者生平、作品的综合性介绍,比如,S·托罗普采夫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О·格里希纳的《伟大的中国作家莫言的生平与创作》,S·谢里瓦诺娃的《莫言同志是谁?》,A·日丹诺夫的《莫言在俄掀起中国文学热》,D·齐列诺瓦的《福克纳对莫言创作的影响》,V·邦
期刊
万古天地烈雪铮,刀剑煮酒千里風。吾辈山海朗明月,共赴金城一场冬。大雪未销满弓刀,红日驱尽天下疾。  ——题记雪峰苍穹·孩子  我生在漠北,长在边塞,听的是秦腔胡曲,见的是沙场忠骨。十二岁那年,边塞小城下了二十年间最大的一场雪。在白云去来的满天风雪中,我那还是垂髫之年的胞弟兴奋地大喊大叫,扑到雪中玩耍,风雪落了他满肩。我那时正靠在母亲身旁,边喝着那热腾腾的姜茶,边看落雪。这是元狩五年的冬天。“北风巷
期刊
屈佳丽 现就读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曾发表文章《你可以不乖,但不可以学坏》。喜欢诵读、写字、摄影。痴迷烟火,热爱诗酒,是个想和山川湖海风花雪月的有趣女孩子。  “我这么劳心劳力地养你,就是为了让你气我,是吧?我真的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变得……”母亲愤愤摔门而去,嘴里还不停地唠唠叨叨,振振有词。我能猜想到,她此时红肿的双眼肯定满含恨铁不成钢的怒气。  “我讨厌你!你根本就不懂我,只会让我学习学习,学不
期刊
一  2019年6月的一天,伴着温暖的太阳、柔和的微风、清新的空气,我们抵达了位于陕西北部的榆林,近距离地了解当地人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天气到来,应该是探访榆林最好的时机了。而我最感兴趣的,除了沿途的风光,来自母亲河——黄河的魅力,就是当地的宗教文化了。  我们经过黄河近岸,四面环山的公路,一点危险之感都没有,反而好似在向我们展示着人在与大自然抗争后所体现出的和谐与统一。除了经过的一小段正在整修的
期刊
开栏按语:  上期访谈提到,2020年截止本专栏发稿,严歌苓又有2部新长篇小说问世:《666号》(《人民文学》2020年第4期)和《小站》(《收获》2020年第3期)。至此,严歌苓将她的长篇小说创作总量,刷新到约24篇(部)。《666号》单行本已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版)《小站》的单行本不久也将面世。访谈专栏首篇,我们的严歌苓访谈主题是由新长篇小说《666号》所作的对严歌苓抗战文学叙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