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大胆质疑,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一、质疑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源泉
学贵在“疑”。“疑”是思维的发动机。例如,学习古文《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但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课文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一句有不同看法,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离去。那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不是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是很高的了,他的骄傲是应该的。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同时也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二、用质疑法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教师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2)“公大笑乐”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5)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用质疑法学语文,必须坚持大胆质疑,还要细心求证
《木兰诗》的质疑效果就较好。质问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的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后得出結论:历史上的缠脚大约始于宋代,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其时应该还没有兴起缠脚。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讲求的是艺术真实,我们不能一一完全刻板对应。质问二: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后得出结论:古诗乃至于古汉语中的很多数字都不是确指。诗中的“十二年”“十年”均是指多年。因此认为此处矛盾是由于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之谬造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于无疑处生疑,有利于培养他们不盲从、有主见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一、质疑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源泉
学贵在“疑”。“疑”是思维的发动机。例如,学习古文《卖油翁》,这个文言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但是,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有的同学对课文中卖油翁“睨之,久而不去”一句有不同看法,因为它的解释是:斜着眼睛看,久久不离去。那卖油翁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不是不礼貌的表现呢?如果是不礼貌,按照老师对课文主题的总结,怎么向他学习谦虚的精神呢?还有的同学认为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百分之八九十,这样的命中率应该算是很高的了,他的骄傲是应该的。开始,同学们的疑问使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作答。在与学生一番争论过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我的做法也许会和卖油翁一样,因为前面写到陈尧咨射箭的命中率也就八九成,就到处炫耀。所以这里卖油翁的做法,并不仅仅是针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更重要的是针对陈尧咨的态度。这样“斜着眼睛看”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于陈尧咨,他应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毕竟他的技术还没有达到最精湛的程度。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质疑,同时也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二、用质疑法激活语文课堂
例如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教师提问:大家对于课文有没有什么疑问?(引入下面的问题)(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2)“公大笑乐”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比“撒盐空中”好?(前者较有韵味)(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4)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暴躁、易怒)(5)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用质疑法学语文,必须坚持大胆质疑,还要细心求证
《木兰诗》的质疑效果就较好。质问一:古代妇女要缠脚,花木兰的小脚怎能行军打仗?她的“战友”没看出来?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后得出結论:历史上的缠脚大约始于宋代,而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其时应该还没有兴起缠脚。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讲求的是艺术真实,我们不能一一完全刻板对应。质问二:诗歌中有明显的矛盾:“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的时间相差两年,花木兰替父从军究竟是多少年?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后得出结论:古诗乃至于古汉语中的很多数字都不是确指。诗中的“十二年”“十年”均是指多年。因此认为此处矛盾是由于对这两个词的释义之谬造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于无疑处生疑,有利于培养他们不盲从、有主见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