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整整一年没为《世界科幻博览》撰写“卷首语”了,却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一直在心中蹦跳,每期到来时都要脱口而出:这一年来,《世界科幻博览》的进步实在不可以道理计。
2004年刊物草创之初,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个别译稿确显晦涩;而且可以看出,那不是原作的问题,欠缺在译者的笔力。但是很快,在2005年接近年终时,译稿的整体质量则开始大幅度提高,成效已现端倪,刊物走上了正轨。
而在编辑择优选稿的同时,优秀译者的水平一如既往。就以本期来说,同样是两篇小品式的日本科幻,石川直树的《十三美元的败局》和村田浩一的《甲鱼孩子》,译者却能将风格翻译得极为不同,实见不浅的功力。
从上述情况来看,真的可以认为《世界科幻博览》已通过了初期测试。
然而,我们的生活毕竟不限于科幻文学。在很多方面,人类也许还没有真正“通过测试”。
本期的主打作品是克里弗德·D.西马克的《开阔的前院》,鉴于已有专门点评,在此就不再赘述。总之,西马克的作品总是在田园风光中展开,他的主人公总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男性一一要么是推销员,要么是邮递员,要么干脆就是当地的农夫或者修理工,而且,他们的身边往往会跟随着一只狗——这只狗在《开阔的前院》里可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中西部男性就这么优哉游哉地闲散着,突然有一天,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外星人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出现了。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开阔的前院》中,主人公的寓所里仿佛突然闯进了一批陌生的“房客”,让他的爱犬终日魂不守舍。而接下来,他的房子开始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故事也就随之一点点逐渐展开。各国政府和机构对这一发现都觊觎有加,垂涎不止,可外星人出现的地方毕竟是主人公的“前院”,使得别人根本无法染指。“这土地、这房子都是我的,他愤愤地告诉自己,那个世界不过是他家院子的延伸,不管它有多远有多大,始终也只是他的院子。”最后的结局是:主人公与外星智慧做成了一笔小小的买卖。
不管怎么说,在《开阔的前院》中,冲突还是相对平和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端只是一带而过,人性中卑污的一面也不曾得到充分体现,没有酿成什么更大的惨祸。但《查利的天使》则不同,有些东西直接被摆进了文明的“前院”。
这个故事初看有点像柯南·道尔的《卢浮宫奇闻》,但无论开篇怎样神秘诡异,作者走着走着就把读者牵进了科技的解释当中:来自远古的外星智慧曾在地球投放下一些“进化促进装置”。“为了生存,你们就得杀了我们。为了杀死我们,你们就要有更好的武器,互相之间的合作,语言,理解等……”读起来很有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的味道,因为这些装置让人不能不想起《了望哨》中的“角锥体”和《2001》中巨大的“黑巨石”;而从侦探小说的角度来看又有点雷蒙德·昌德勒的风格,只是主人公不具备马洛那么外露的侠义硬汉形象。在作品里我最喜欢这一段对话:“百分之九十七的超自然事件都是些拙劣的骗局。”“还有那百分之三呢?”“聪明的骗局。”——特利·比森到底是特利·比森啊!
但是,当人类发展到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是否还需要“屠杀”这最后一个装置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本来主人公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但它还是被某些机构无情地射杀了。因而,主人公悲哀地说道:“我想,我们没有通过测试。”
——正同《了望哨》里所叙述那样:“我们已打碎了火灾报警器的玻璃罩,除了等待,再也无事可做了。”那么人类所等待的,究竟会是怎样一个恶果?
其实不用来自遥远的威胁,人类自己就足以将自己毁灭,因为战火从来不曾在我们身边止灭。美国作家杰克·麦克戴维特的《为了亨利·詹姆士》关注得就是很近的战争现实,只不过主人公是一台能够书写新时代《战争与和平》的电脑;而国内作者飞氚在其《魔鬼的头颅》中,则理性而客观地描绘出一名战争罪犯心灵改变的历程——毋庸置疑,文明的大厦下仍旧充满危机,我们还要时刻警惕和防范战火的燃起。
可以认为,战争是对文明社会最大的犯罪。但是,假如大家都理性的话——仅仅只是“假如”,一个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战争还是有可能避免的,无论历史还是当前都有无数的例证。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人类理性根本无法掌控的反例依然存在,那就是疾病——很多疾病医学已经可以控制,但对于更多的疾病我们却一筹莫展。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在《傍晚、清晨与黑夜》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小众世界:杜伊一古德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因基因缺陷而致病的不幸人群。
当然,故事从开始的绝望走向结尾的曙光,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美好前景:只要心态平和,只要充满爱心,只要科技先进……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当我们面对真正的生活时,却发现情况往往不是那么简单。 人类能够最终通过测试的时间,恐怕还漫长而遥远。
2004年刊物草创之初,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个别译稿确显晦涩;而且可以看出,那不是原作的问题,欠缺在译者的笔力。但是很快,在2005年接近年终时,译稿的整体质量则开始大幅度提高,成效已现端倪,刊物走上了正轨。
而在编辑择优选稿的同时,优秀译者的水平一如既往。就以本期来说,同样是两篇小品式的日本科幻,石川直树的《十三美元的败局》和村田浩一的《甲鱼孩子》,译者却能将风格翻译得极为不同,实见不浅的功力。
从上述情况来看,真的可以认为《世界科幻博览》已通过了初期测试。
然而,我们的生活毕竟不限于科幻文学。在很多方面,人类也许还没有真正“通过测试”。
本期的主打作品是克里弗德·D.西马克的《开阔的前院》,鉴于已有专门点评,在此就不再赘述。总之,西马克的作品总是在田园风光中展开,他的主人公总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男性一一要么是推销员,要么是邮递员,要么干脆就是当地的农夫或者修理工,而且,他们的身边往往会跟随着一只狗——这只狗在《开阔的前院》里可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中西部男性就这么优哉游哉地闲散着,突然有一天,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外星人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出现了。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在《开阔的前院》中,主人公的寓所里仿佛突然闯进了一批陌生的“房客”,让他的爱犬终日魂不守舍。而接下来,他的房子开始一点一点的发生变化,故事也就随之一点点逐渐展开。各国政府和机构对这一发现都觊觎有加,垂涎不止,可外星人出现的地方毕竟是主人公的“前院”,使得别人根本无法染指。“这土地、这房子都是我的,他愤愤地告诉自己,那个世界不过是他家院子的延伸,不管它有多远有多大,始终也只是他的院子。”最后的结局是:主人公与外星智慧做成了一笔小小的买卖。
不管怎么说,在《开阔的前院》中,冲突还是相对平和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端只是一带而过,人性中卑污的一面也不曾得到充分体现,没有酿成什么更大的惨祸。但《查利的天使》则不同,有些东西直接被摆进了文明的“前院”。
这个故事初看有点像柯南·道尔的《卢浮宫奇闻》,但无论开篇怎样神秘诡异,作者走着走着就把读者牵进了科技的解释当中:来自远古的外星智慧曾在地球投放下一些“进化促进装置”。“为了生存,你们就得杀了我们。为了杀死我们,你们就要有更好的武器,互相之间的合作,语言,理解等……”读起来很有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的味道,因为这些装置让人不能不想起《了望哨》中的“角锥体”和《2001》中巨大的“黑巨石”;而从侦探小说的角度来看又有点雷蒙德·昌德勒的风格,只是主人公不具备马洛那么外露的侠义硬汉形象。在作品里我最喜欢这一段对话:“百分之九十七的超自然事件都是些拙劣的骗局。”“还有那百分之三呢?”“聪明的骗局。”——特利·比森到底是特利·比森啊!
但是,当人类发展到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是否还需要“屠杀”这最后一个装置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本来主人公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但它还是被某些机构无情地射杀了。因而,主人公悲哀地说道:“我想,我们没有通过测试。”
——正同《了望哨》里所叙述那样:“我们已打碎了火灾报警器的玻璃罩,除了等待,再也无事可做了。”那么人类所等待的,究竟会是怎样一个恶果?
其实不用来自遥远的威胁,人类自己就足以将自己毁灭,因为战火从来不曾在我们身边止灭。美国作家杰克·麦克戴维特的《为了亨利·詹姆士》关注得就是很近的战争现实,只不过主人公是一台能够书写新时代《战争与和平》的电脑;而国内作者飞氚在其《魔鬼的头颅》中,则理性而客观地描绘出一名战争罪犯心灵改变的历程——毋庸置疑,文明的大厦下仍旧充满危机,我们还要时刻警惕和防范战火的燃起。
可以认为,战争是对文明社会最大的犯罪。但是,假如大家都理性的话——仅仅只是“假如”,一个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战争还是有可能避免的,无论历史还是当前都有无数的例证。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人类理性根本无法掌控的反例依然存在,那就是疾病——很多疾病医学已经可以控制,但对于更多的疾病我们却一筹莫展。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在《傍晚、清晨与黑夜》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奇特的小众世界:杜伊一古德症患者的世界——一个因基因缺陷而致病的不幸人群。
当然,故事从开始的绝望走向结尾的曙光,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模糊的美好前景:只要心态平和,只要充满爱心,只要科技先进……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可当我们面对真正的生活时,却发现情况往往不是那么简单。 人类能够最终通过测试的时间,恐怕还漫长而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