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是站在讲台,而不是舞台,我就不能戴上面具,不能唱别人编的唱词,我要面对自己的学生,说真话,说经过自己思考的话,当然也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我应该怀着惭愧而又幸福的心情,坚守在这小小的讲台。”
——商友敬
年逾古稀的商友敬老师带给我们一本关于教育的随笔《坚守讲台》,其中有对教育制度的思考,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还有他本人读书的种种体会以及引发的深思,视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语文教育到更广的人文教育,从课堂到考试,从教师到学生,有讲台上下的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会,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还有理性的探讨。读罢,能够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拳拳热忱之心和深切忧虑之思,从他对书籍的态度以及引用的文字,可以明了他对教育的主张,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痛恨应试,痛恨题海,希望给学生丰富、真实、自由的教育。在感受他这份对教育又爱又恨的情感的同时,我们也会不由得反思,如何将更好的教育献给我们的孩子。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儿童读经”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的过程,偏偏要强加给他们许多大人的意志,孩子们在灌输和训练中成长,儿童天真的灵气泯灭了,却多了几分教条和呆板。古代的经典不是不能读,而是要有筛选地读、活泼地读,不是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古代经典不是拿来充门面的,似乎脱口而出几句“之乎者也”便是有文化的人了,我们要使孩子们“在与古代文化的接触中增长知识、充分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语文教学的困境,实际上也是当今教育的无奈。在《独立评说的空间》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教学参考书,刚开始教参是给老师教课用的,后来教参公开发行,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因此教师讲课时不能完全按照参考书教,不然学生会说教师“没水平”,而近几年,“学生往往把教参与教科书并排放在课桌上,看你老师是不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教,大有监督的意思”,因为要是教师“自由发挥,那就是‘开无轨电车’,听了‘越轨’的话,对考试不利,要失分的”。因此有些老师说:“我哪里是在教语文?我是在教‘考语文’!”同样地,把“语文”换成“数学”“英语”,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围绕的核心便是“考试”。我们往往“把精彩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把平庸的课文吹嘘得无美不臻”,要用心去体会感悟的文章却被条分缕析,从中心思想到文章结构到语法常识,篇篇如此,而老师也甘于充当“套公式”的使者。“如果没有独立评说的空间,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最窝囊的职业,教书就是受罪。”作者如是说。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论,只是发自肺腑的真言,令我们震撼、警醒。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陪老人读书》,是作者在老年大学讲课的体会,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这里没有应试的压力,没有激烈的竞争,老人们会为了某句诗感动伤怀,会为一个字的改动而争论,他们不会在念书时想着:这一篇会不会考?这一个字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用作者的话说:“读点诗词的目的只在于怡情养性——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如果教与学达到了如此的境界,那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了。
全书96篇随笔,不能一一道来,但无疑的,作者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作者几十年来身在教育岗位的积累。作者读了不少书,并与读者分享,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许多扇门,让我们从专家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看待种种教育问题,我想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人都会有所思考。
诚如作者谈到《教育新理念》一书时所引用的一段话:“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我相信,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们一定能在教育改革的漫漫道路上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商友敬
年逾古稀的商友敬老师带给我们一本关于教育的随笔《坚守讲台》,其中有对教育制度的思考,对教育现象的反思,还有他本人读书的种种体会以及引发的深思,视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语文教育到更广的人文教育,从课堂到考试,从教师到学生,有讲台上下的互动交流,有知识的融会,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还有理性的探讨。读罢,能够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拳拳热忱之心和深切忧虑之思,从他对书籍的态度以及引用的文字,可以明了他对教育的主张,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他痛恨应试,痛恨题海,希望给学生丰富、真实、自由的教育。在感受他这份对教育又爱又恨的情感的同时,我们也会不由得反思,如何将更好的教育献给我们的孩子。
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儿童读经”现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的过程,偏偏要强加给他们许多大人的意志,孩子们在灌输和训练中成长,儿童天真的灵气泯灭了,却多了几分教条和呆板。古代的经典不是不能读,而是要有筛选地读、活泼地读,不是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古代经典不是拿来充门面的,似乎脱口而出几句“之乎者也”便是有文化的人了,我们要使孩子们“在与古代文化的接触中增长知识、充分发展自己的想象力”。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语文教学的困境,实际上也是当今教育的无奈。在《独立评说的空间》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教学参考书,刚开始教参是给老师教课用的,后来教参公开发行,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因此教师讲课时不能完全按照参考书教,不然学生会说教师“没水平”,而近几年,“学生往往把教参与教科书并排放在课桌上,看你老师是不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教,大有监督的意思”,因为要是教师“自由发挥,那就是‘开无轨电车’,听了‘越轨’的话,对考试不利,要失分的”。因此有些老师说:“我哪里是在教语文?我是在教‘考语文’!”同样地,把“语文”换成“数学”“英语”,就是我们教育的现状,我们的教育围绕的核心便是“考试”。我们往往“把精彩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把平庸的课文吹嘘得无美不臻”,要用心去体会感悟的文章却被条分缕析,从中心思想到文章结构到语法常识,篇篇如此,而老师也甘于充当“套公式”的使者。“如果没有独立评说的空间,教师这个职业就是最窝囊的职业,教书就是受罪。”作者如是说。没有多么深刻的理论,只是发自肺腑的真言,令我们震撼、警醒。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篇《陪老人读书》,是作者在老年大学讲课的体会,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这里没有应试的压力,没有激烈的竞争,老人们会为了某句诗感动伤怀,会为一个字的改动而争论,他们不会在念书时想着:这一篇会不会考?这一个字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转折关系”……用作者的话说:“读点诗词的目的只在于怡情养性——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如果教与学达到了如此的境界,那真是一种愉悦和享受了。
全书96篇随笔,不能一一道来,但无疑的,作者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作者几十年来身在教育岗位的积累。作者读了不少书,并与读者分享,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许多扇门,让我们从专家的角度,从教师的角度,从学者的角度看待种种教育问题,我想每一个从事教育事业,关心教育关心下一代的人都会有所思考。
诚如作者谈到《教育新理念》一书时所引用的一段话:“教育不是工艺,而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我相信,有这样一种理念,我们一定能在教育改革的漫漫道路上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