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三个统一

来源 :教育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教育事关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长久之计,要使得民族教育能够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振兴,为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民族地区乡村发展之路打下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当前民族教育实践要着重实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教育价值与教育地位、教育形式与教育本质三个层面的统一,以促成民族地区结构系统化的积极教育力生成。
  关键词: 民族教育;质量;统一;社会主体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1-0012-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03
  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在于教育,健康的民族教育会积极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文明和谐。如何构建和落实遵循教育规律,并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符合的民族教育结构体系和实践活动,形成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教育价值与教育地位、教育形式与教育本质三个层面关系的统一,从而切实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社会成员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一、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统一
  民族地区要发展,离不开解放思想和对外开放,惟有民族地区社会主体具有着积极融入城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身心素质,方能更好地获得自身物质经济的增长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解放思想”是指民族地区社会成员要有着改变自身发展状况的意识和设想,而不是怀有安于现状或缺乏付出而“等靠要”的心理,相反应是为了致富而不辞辛劳地动脑、动心、动身,不断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出谋划策。“对外开放”则是指民族地区社会成员要把眼界打开,切实行动起来,将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开发,把其价值和精神推向外界,对他者产生积极影响并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断吸收来自于他者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来更新提升自我。当然,时下民族地区之解放思想和对外开放已无用大声疾呼,在信息技术的普及、道路交通的发达及社会主体致富动机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有了“解放思想”和“对外开放”的念想和尝试,但往往由于身心素质能力的相对薄弱而使其“获益不良”,即使在物质经济收入上有所增加,但并未见得于社会主体自身、家庭及民族地区社会整体发展之影响都是积极的,诸如引发有疾病健康、环境卫生、道德精神、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危机问题。
  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存在的这种状况与民族地区教育实践的偏误不无关系,不少社会主体在参与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技术和不良价值意识的影响,往往导致他们或“无力”融入城镇化、现代化之中,没得选择地困守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进行着传统的农业劳作而无其它增加收入的渠道,物质经济贫困消除相对较难,毕竟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是低下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部分人都有着强烈的致富动机,这就需要为其提供除了提高传统农业生产产量的科学耕种知识和技术之外,也要为其进入城镇能从事各种行业进行能力素质培养,既包括具体的适应和胜任某一工作的技能培训,也包括遵循、遵守市场经济、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基本规范秩序的意识心理等,这也从当前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不少社会成员参与现代化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是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社会道德规范而展开的,但在其看来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要自己有所“得”就可以了的现象中体现出来。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民族教育得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角度进行改革,让民族教育对象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而不只集中于青少年群体,并根据不同家庭、社会成员生产发展构想、谋划和基础的不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通过基层政府在实地调研和行动研究的基础上,设立有机构载体、专业人员参与、定期展开的由政策理论宣传讲解、职业技能培训、价值意识和身心健康疏导等为内容的教育服务系统,切实满足民族地区不同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实现民族教育服务供给对象的全员性、内容的多元性、目的的针对性、效果的实效性,实实在在让社会成员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在享受优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为其适应、融入和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教育价值与教育地位的统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地区要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获得长足的进步,基础在于教育,教育是民族地区振兴的基石。为何要这样说和可以这样说呢?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素质的劳动者离不开教育来培养,教育的价值意义在于让社会主体成为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主体,让其生命潜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学习、反思、自律、坚忍的品性和自觉的行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积淀精神文明。而这一价值意义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来说更为突显,一个方面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总体上是滞后的,尤其是物质经济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而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社会成员现代科学知识、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薄弱,民族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让社会成员学习了解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在生产生活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改善和提升其生产生活的效率和品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文化精神,对其的积极保护、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教育的价值意义包含有培养社会主体文化自觉的重任,让社会成员热爱本民族文化,并积极与他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形成民族文化发展之个性;再者民族地区社会主体发展是整全一体的,无论是知识、技术还是文化、规范都内聚在社会主体生命之中,而且主体生命是“鲜活”的,同时又是个体化的,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意义还要体现在处理主体生命发展的群体与个体、身与心的矛盾关系统一上,也即教育价值意义最终要落脚在人的发展上,而人的发展有着历史性,一则要将人类文明经验或集体智慧加以在代际之间绵延,且往往是通过教育来内化为社会主体的身心品质,而非为实体性的传递,成为人类生命中的文化基因,二则人类知识经验不断丰富,需要人们面对新的环境刺激、矛盾来“学而时习之”,逐渐增加和积淀人类文明经验或集体智慧的广度和厚度,而社会主体对最新知识的了解、掌握、认同践行则离不开教育的传授、化育,让人们因时而动地创造和总结应对问题的新知识,经由教育将之融汇到人类文明智慧系统之中,三则人类文明发展的继往开来,最终要依赖于人来进行,各种已有的知识经验、智慧技术都是先前的、既定的,而人类社会发展是滚动的、常新的,所以教育的宗旨目的在于以既往的文明智慧、现实的环境刺激矛盾为媒介、手段,通过生命主体之间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双方在情感互勉、认知互鉴、价值共识的交往學习中而习得价值意识、思维心理和方法技术等,能够将学习和反思融入进自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而把教育变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和生命的存在方式。   既然教育对促进民族社会、文化、主体发展具有着基础性的价值意义,其在民族地区社会中理应受到人们的尊崇,但事实是否如此?对此还得要进一步追思,从历史文化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从民族意识心理角度而言当下的人们依然怀有“尊师重道”的情怀,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文化心理的延续,也是人类人性中对真善美价值的一种诉求。然而,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却朝着“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发生关系,这可以从“书中自有黄金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观念和当前民族地区盛行的“读书无用论”观念遥相呼应,都折射出人们把教育当成是换取和谋取权力、名利资本的工具,这表面看起来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而且在实践中也的确付出了各种教育成本,比如时间、金钱等,甚至这种付出或投资往往是举全家之力来完成,甚至当下为了子女在教育中胜出,教育已经变为家庭与家庭、阶层与阶层之间的激烈竞争或赛跑,不同家庭各显神通地通过家教、培训班、学区房甚至各种权钱交易的方式让子女进入“重点校”、“重点班”,以确保将来能够在就业市场中更好地胜出,而众多的学生或子女则把自我完整的生命时空大部分耗散在应试分数的提高上,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此状况不可谓不重视教育,但这与教育作为一项增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事业和促进生命主体身心协调的实践活之价值意义相背离,一旦人们没有看到教育带来的“名利”效益,则会对教育嗤之以鼻,此种境遇也在民族地区甚是常见,不少社会成员对那些苦读十几年考上大学而未能就业的学生及家庭持有的看法是“得不偿失,不如不读”,相应的是不少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早早随同父母外出打工,逢年过节穿着光鲜的着装、揣着不少的金钱回家,成为“读书无用论”的形象代言人。总之,当下民族地区教育地位在人们眼里和心中有了变化,从过去改变身份或阶层的重要途径而备受推崇,到当下滑向“唯重点学校”才被认可其价值或“教育已经过时了”的两极之中,教育理应有的价值意义没有在实践中拥有着相应的“地位”,人们在追逐着教育的工具价值的功能的过程中丢弃了其育人的本体价值,导致教育地位在实践中的扭曲。
  三、教育形式与教育本质的统一
  民族地区发展最终要依靠社会主体来推动,如何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是民族教育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惟有社会主体具备和拥有着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身心品质,方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不断进步。然而,这当中有个逻辑关系,民族教育要能够发挥提升社会成员综合能力素质的目的作用,前提是先得明了民族教育的本质和特点,进而对其实践形式加以合理定位。那么,民族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民族教育的对象为人,其身上具有着和其他人类成员一样的类特征,比如建立在生理遗传和环境刺激基础上的有意识、能动性,及其发展的未固型化特征,这是包括民族教育在内的任何类型或形式的教育在对象上的共同属性,即人之属性;其次,既然民族教育有着“民族”之限定,则它又有着属于自我的文化个性,也即不同民族社会成员基于特定的环境条件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应性的文化系统,人们要绵延发展离不开文化经验、规范的学习和遵守,民族教育相应地要将民族文化系统向社会成员进行传递内化;再次,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是动态开放的,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交往的时空不断拓展,不同民族或社会成员之间会相互学习交流而促使自我文化发生变化和发展,使得整个人类文明智慧得以丰富和凝聚,民族教育理当也应对此有所关注和发挥助力。结合此几者,关于民族教育本质和特点的内涵可以归结为,民族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起点是依托于民族文化生活而让社会成员习得相应的文化经验和规范,并在义务性学校教育的普及下为教育对象天赋潜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并在真善美价值的导引下确立起自我认同,成为一个热爱学习,与人为善,不断进取,勇于反思,敢于创新的生命主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文化认同,既坚守自我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也能正视自我民族文化的缺点,并以他文化为鉴,通过学习汲取他文化有点来提升自我。
  然而,当下现实中的民族教育实践难以将其本质发挥出来,原因在于民族教育形式的单一僵化,从类型来看,对于众多民族地区社会成员而言,一说到教育他们往往将其视同为学校教育,而这就隐含着除了青少年学生之外,其他社会成员则被排除教育之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青少年之外的社会成员就与教育绝缘了,但至少他们在意识上没有把自身当成一个“教育者”来对待,其社会生活中也缺乏有组织和稳定的针对他们的教育媒介;从内容来看,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而言,虽然有了更多的诸如校本课程,使得民族文化进校园成为一种“时尚”,但无疑整个学校的基调依然是围绕着应试升学展开,分数或者说纳入升学考试科目的分数高低还是学校的生命线,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元的激发生命潜力的学习刺激被缩减。同时,对于民族地区社会成员而言,其生产生活中则缺乏拓展其认知学习的教育服务,人们往往沿袭着传统来构建自我的社会人生,而一旦遭遇新的刺激则往往或无力应对或轻易同化,陷入感官物质的追求之中难以协调身心;从方法来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相较发达地区更偏向于灌输式教学,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依然有着强大的惯性力量,师生更多围绕着分数的提升而进行“照面”,缺少依托于知识、学校而进行的“交心”。同时,学校之外的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生命中的教育是非自觉的,很多人没有将教育视为人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眼里学校、学生、老师才与教育相关,于是于己的“教育方法”是模仿或随波逐流,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交由学校“管理”。总之,民族地区要融入现代化、全球化发展之中,从“边缘”走向“中心”,最为基础的在于要办好民族教育,通过培养综合素质全面、身心和谐的社会主体,为推动民族地区未來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而要形成这样的走向和结果,当前民族教育要围绕着本质来展开,积极构建全民和终身学习的教育形式与之对应,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在民族社会成员身心发展上的合力作用,真正形成民族教育实践的自觉和个性,并逐渐发挥其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子华,明董艳.民族教育发展的根基: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整合[J].民族论坛,2017(2).
  [2] 张善鑫.民族教育: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艰难博弈——来自课程研究文献的证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3] 林坤,黄真金.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内涵探析——基于正义理论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
  [4] 陈学,金滕星.全球化时代“三种认同”与中国民族教育的使命[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5] 谭志松.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11(011).
  [6] 何群.传统社会在分化,民族教育向何方?[N].中国民族报,2008-06-27(008).
  (责任编辑:赵广示)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清华法学院网络中心教学实验室在建立之初没有体现出其法学专业的特点。经过整合,该实验室增加了法学专业电子资源数据库、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诸多功能,使之成为
目的:研究微创小切口在单纯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
本文根据山东大学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情况,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贵重仪器设备,以提高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文章论述了在仪器设备效益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有偿占用、有偿使
利用二项式系数为元素构造出几个二项式系数和的封闭形恒等式.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宣氏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腰腿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118例腰腿痛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