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将使语文学习充满个性,语文教学更具活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分数,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遮蔽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教学势必把学生困在书本里,锁在课堂内,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完全被湮灭,被剥夺,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那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1 引入生活体验,使语文课程充满活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使语文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贴近“童心”、“童趣”。如:口语交际《学会做客》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做客时的礼仪,培养学生自然大方、文明有礼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型单靠文本资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学生到亲友家做客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再如让学生理解“骄阳似火”一词,若以词典中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获得真切体验,如果我们虚拟生活情境,勾起生活回忆,再现夏天烈日当空,热汗直流,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的情景体验,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有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真起来,课程才能活起来。
2 尊重学习体验,令语文教学格外精彩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独特性,不管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体验,它使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据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2.1 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因此,问题情境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主要途径有二:
2.1.1 抓情节冲突,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情景,激起心中的不平衡,诱发参与探究的欲望。如《圆明圆的毁灭》一文教学不妨这样设计:先利用媒体展示圆明圆的过去,引导学生体验昔日的辉煌,而后再现残垣断壁下的废墟,让学生体验今日的荒凉,通过古今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激活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探寻圆明圆毁灭的原因、经过,获得各自不同的学习体验。
2.1.2 抓矛盾冲突。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它起源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疑问,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词语矛盾就是一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的灵车……”这其中的“焦急”与“耐心”就是一对心理矛盾的词语,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常理不符,必将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激起强烈的心灵体验,促使学生去读书,去感悟文中之意,体验文中之情。
2.2 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如第一册《认一认》的教学任务是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8个汉字。老师是这样教的:①创设了秋高气爽游动物园,与动物交朋友的教学情境,教室前后黑板上画了蓝天、白云、小鸟,画上了动物园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画上了绿树、红花、青草、小溪。②伴着轻松的音乐,孩子们分成两大组活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③音乐停了,孩子们开始交流谈话,“动物园里,你看见了什么?”“你和谁交上了朋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学习活动体验,有的说:“我看见小鹿在草地上奔跑……”,有的说:“我看见一条虫,躲在青草叶后面……”,有的说:“贝壳先生在吐泡泡……”,有的说:“乌龟爷爷在河边散步……”,还有的说:“我认识……”“让我来……”随着学生的交流,老师适时把汉字贴在动物图形旁边,孩子们对照图画与文字,用稚嫩的童音朗读。这时的我看着高高举的小手,听着天真烂漫的童语,顿时感悟到体验学习的力量,感悟到学习方式变革给教学带来的希望。
2.3 独特、多元,升华体验。学习是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宽泛性,因此对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全新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学习体验,激活创新思维。如“春天”一词的理解,有的说:“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有的说:“春天就是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还有的说:“春天就是柳树长叶……”“春天就是冰雪融化……”,纵观这些话语,无一不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的整合,是极具个性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素质的升华,但这些语句也许不够完整,需要教师的点评,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方能使童心更具人性美,使孩子更有创造性。
3 增进生存体验,让语文素养绽放光彩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总之,体验性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体验性学习,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分数,它用分数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用分数来遮蔽鲜活的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样的教学势必把学生困在书本里,锁在课堂内,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完全被湮灭,被剥夺,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丰富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到语文课程中那丰富的生活内涵,感受不到教材隐含的人性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动力,成为学生的一种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活力,才有生命。
1 引入生活体验,使语文课程充满活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使语文课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更贴近“童心”、“童趣”。如:口语交际《学会做客》一课,要求学生学会一些做客时的礼仪,培养学生自然大方、文明有礼的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型单靠文本资料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只有将学生到亲友家做客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会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再如让学生理解“骄阳似火”一词,若以词典中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获得真切体验,如果我们虚拟生活情境,勾起生活回忆,再现夏天烈日当空,热汗直流,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的情景体验,才能使学习更有效、有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增强语言感悟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真起来,课程才能活起来。
2 尊重学习体验,令语文教学格外精彩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独特性,不管是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情操的熏陶,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参与,离不开体验,它使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知识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据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2.1 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程所强调的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因此,问题情境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主要途径有二:
2.1.1 抓情节冲突,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情景,激起心中的不平衡,诱发参与探究的欲望。如《圆明圆的毁灭》一文教学不妨这样设计:先利用媒体展示圆明圆的过去,引导学生体验昔日的辉煌,而后再现残垣断壁下的废墟,让学生体验今日的荒凉,通过古今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激活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探寻圆明圆毁灭的原因、经过,获得各自不同的学习体验。
2.1.2 抓矛盾冲突。矛盾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它起源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疑问,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词语矛盾就是一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总理的灵车……”这其中的“焦急”与“耐心”就是一对心理矛盾的词语,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常理不符,必将引起学生深层的思考,激起强烈的心灵体验,促使学生去读书,去感悟文中之意,体验文中之情。
2.2 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将以问题为轴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读书,获得对语言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多向交流,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探究学习,不断增强获取新知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文本教材”向“体验教材”转化。如第一册《认一认》的教学任务是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8个汉字。老师是这样教的:①创设了秋高气爽游动物园,与动物交朋友的教学情境,教室前后黑板上画了蓝天、白云、小鸟,画上了动物园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画上了绿树、红花、青草、小溪。②伴着轻松的音乐,孩子们分成两大组活动,指指点点,议论纷纷。③音乐停了,孩子们开始交流谈话,“动物园里,你看见了什么?”“你和谁交上了朋友?”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学习活动体验,有的说:“我看见小鹿在草地上奔跑……”,有的说:“我看见一条虫,躲在青草叶后面……”,有的说:“贝壳先生在吐泡泡……”,有的说:“乌龟爷爷在河边散步……”,还有的说:“我认识……”“让我来……”随着学生的交流,老师适时把汉字贴在动物图形旁边,孩子们对照图画与文字,用稚嫩的童音朗读。这时的我看着高高举的小手,听着天真烂漫的童语,顿时感悟到体验学习的力量,感悟到学习方式变革给教学带来的希望。
2.3 独特、多元,升华体验。学习是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的自我感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宽泛性,因此对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全新地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升华学习体验,激活创新思维。如“春天”一词的理解,有的说:“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有的说:“春天就是春暖花开……”,有的说:“春天是青草发芽的时候……”,还有的说:“春天就是柳树长叶……”“春天就是冰雪融化……”,纵观这些话语,无一不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的整合,是极具个性的语言,是儿童的语言素质的升华,但这些语句也许不够完整,需要教师的点评,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方能使童心更具人性美,使孩子更有创造性。
3 增进生存体验,让语文素养绽放光彩
课堂是语文学习体验的主要途径,而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体验的拓展和延伸,是社会情景、生活情景与语文学习的有机整合,它将使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获得社会的体验、反思和批判,从而不断丰富生活积累,增强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信心,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不难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一是气候的变化,二是人为的开垦和破坏,提出了整治黄河对策,懂得破坏自然是要受到惩罚的。这是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难以唤醒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这时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总之,体验性学习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体验性学习,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