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最近,有些读者向本刊编辑部反映,某些部门下发的《中国生物医学科技期刊分类与分级》表上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列为三级期刊,他们深感诧异,要求我刊予以解释。读者在来信中写道:“……分类分级表是我们投稿和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由于贵刊在此表中仅排j级,致使很多本该投贵刊的论文也不能投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些读者向本刊编辑部反映,某些部门下发的《中国生物医学科技期刊分类与分级》表上将《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列为三级期刊,他们深感诧异,要求我刊予以解释。读者在来信中写道:“……分类分级表是我们投稿和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由于贵刊在此表中仅排j级,致使很多本该投贵刊的论文也不能投了……”。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众多研究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健康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收入、地位与健康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阶梯式差异[1-2],然而,其影响健康的机制却众说纷纭.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和缺乏锻炼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高危因素[3],低收入者、手工劳动者和缺乏教育者更容易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4],显示了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相关行为有一定相关性[5].笔者利用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浙江省的资料,分析不同社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趋势逐年增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与细菌耐药最为密切的是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 modifying enzymes,AMEs)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16S rRNA methylase)基因,国内最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关的耐药基因有:5种AMEs基因aac(3)-Ⅱ、aac(6')-Ib、aac(6')-Ⅱ、a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以来,HAART在减少HIV传播和AIDS患者死亡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HIV检测晚(late HIV diagnosis)是导致AIDS患者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并且HIV感染的早期检测发现在控制HIV传播中也非常重要,AIDS患者通过检测获得及时的治疗,能够取得HIV相关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和抗机会性感染)的最大成效比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烈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涉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特征,属甲类传染病,曾引起多次世界大流行[1].霍乱弧菌广泛地存在于水体和海产品中,浙江地处沿海,人们大多喜食海产品,因此霍乱仍是沿海地区最主要的传染病.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基因(ctxA)是霍乱弧菌毒力的决定因素。
沙门菌(salmonella)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我国70%~80%细菌性食物中毒由沙门菌引起,4.5%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1-2],在美国和加拿大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别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和45%[3].
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对卫生资源投入效果和效益的评价,目的是探讨有限的资源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决策者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最好工具之一,在卫生决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DS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对AIDS预防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时运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对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对评估防治工作的效率、资源配置的适宜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
目的 评价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疫苗在大规模人群预防接种中的安全性.方法 2009年9-12月期间北京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2 113 280人,通过监测系统收集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患者的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一般反应及异常反应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不良反应612例,其中不良反应321例,偶合症203例,心因性反应82例,待定6例.与疫苗相关的不
目的 了解海南黎族人群哮喘患病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不等比随机抽样法,在海南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共抽取黎族居民13 050人,采用自行编制的<海南省黎族哮喘病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其中病例组441例,并且从非患病人群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对照12%名,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哮喘的危险因素. 结果 海南黎族的哮喘患病率为3.38%(441/13 050);哮喘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哮喘
目的 探讨我国食管癌、胃癌高发区目前上消化道3种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磁县、涉县,河南省林县和山东省肥城,胃癌高发区辽宁省庄河,每个地区分别从肿瘤登记数据库中选择发病日期为2009年1月1日以后的新诊断病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食管下段癌、贲门癌、其他部位胃癌病例,共收集751例;按照病例与对照1∶3配对选取对照人群2253名.采用课题设计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相关资料
副耳是由第1鳃弓发育异常所致的一种先天性外耳畸形[1].人群中副耳发生率在5.6/万~47.0/万之间[1-4],国内外副耳的流行病学报道非常少见.本研究利用全国出生缺陷监测网络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收集的数据,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为病因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