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人在某种情况下自动化的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好习惯的养成是人们成功的关键。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举手发言,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只偏重教师“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学法”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培养是“学法”中最基础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基本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外,教师也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從中了解学生掌握过程中的难点,以便对症下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故意出几个错,让学生纠正。以此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了。例如,我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问学生:课本面的角是否是直角?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知道是直角。而当我说黑板的面也是直角时,很多学生都表示怀疑。常言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一边肯定他们敢质疑的优点,一边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原因,学生回答:“我看见这黑板面的四个角比课本面的四个角大多了。”这时,我先让几位同学讨论一下,再让一名学生爬上板凳用三角板自己量一量,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再用课桌面的角,门的四个角做巩固。从中学生也领悟到“角的大小和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关键性的结论。这一质疑虽然小,却很有代表性。学生们以怀疑出发,经过“探究—深思—发现”最后自己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们敢于质疑的胆量。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习惯
在数学教材中,编者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错误练习。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根据学生上课的反馈信息,也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为判断题让学生评判,或把学生对同一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对简便合理的计算给予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我在教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和二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时,讲到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和零除以任何数不为零的数都得零时,我把这两句结论变成具体的题目给他们来判断对错,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两个结论,而且也区分了这两个结论的不同点。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同一个图形的周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同一结果后,再让他们辨别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再把简便的合理的方法在学生中推广。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在兴趣昂然中逐渐提高了计算的细心程度。
三、培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独立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往往出现学生不肯读、不会读的现象。记得夸美纽斯讲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或不会学习,那是教师的错。因此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如教师拟定提纲或出示富有思考性问题,需让学生自学课本,摘录书中的重点和疑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内容上,通过经常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上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阅读数学课本应采取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方式。阅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默写课文,分析课文例题,能模仿例题来正确解答课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边思考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在这“画龙”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点睛”,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发现规律。
四、培养学生主动摆弄学具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一般都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好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师的组织或指导下,让他们采用动手数一数、分一分、圈一圈、围一围、拼一拼等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它们在动手操作中把“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利用起来,在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同一意义”的痕迹。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学具盒的钟面自己转动,观察,对时、分、秒的进率有了明确的了解和巩固,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拿三角板量一量每条边、每个角,用七巧板拼各种图形等手段是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的特点以及三种图形间的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使这些知识在“无声胜有声”的环境中,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这样的实践证明,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是准确有序的、清晰的。学生也会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乐的获得理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经常提醒,各种习惯一旦都趋向于积极有利的方向,好的学习习惯便形成了。我们的孩子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一、培养举手发言,敢于质疑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活动。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只偏重教师“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学法”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举手发言能力的培养是“学法”中最基础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基本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按老师的思路认真思考外,教师也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從中了解学生掌握过程中的难点,以便对症下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故意出几个错,让学生纠正。以此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了。例如,我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问学生:课本面的角是否是直角?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知道是直角。而当我说黑板的面也是直角时,很多学生都表示怀疑。常言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一边肯定他们敢质疑的优点,一边和学生一起探究其原因,学生回答:“我看见这黑板面的四个角比课本面的四个角大多了。”这时,我先让几位同学讨论一下,再让一名学生爬上板凳用三角板自己量一量,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再用课桌面的角,门的四个角做巩固。从中学生也领悟到“角的大小和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关键性的结论。这一质疑虽然小,却很有代表性。学生们以怀疑出发,经过“探究—深思—发现”最后自己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们敢于质疑的胆量。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习惯
在数学教材中,编者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错误练习。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根据学生上课的反馈信息,也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作为判断题让学生评判,或把学生对同一题的不同解法进行比较,对简便合理的计算给予表扬,以此培养学生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我在教学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和二三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时,讲到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和零除以任何数不为零的数都得零时,我把这两句结论变成具体的题目给他们来判断对错,这样不仅巩固了这两个结论,而且也区分了这两个结论的不同点。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同一个图形的周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同一结果后,再让他们辨别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再把简便的合理的方法在学生中推广。万变不离其宗,大部分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在兴趣昂然中逐渐提高了计算的细心程度。
三、培养自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独立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往往出现学生不肯读、不会读的现象。记得夸美纽斯讲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或不会学习,那是教师的错。因此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如教师拟定提纲或出示富有思考性问题,需让学生自学课本,摘录书中的重点和疑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本的内容上,通过经常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上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自学的良好习惯。阅读数学课本应采取默读、朗读、齐读、领读和自由读等多种方式。阅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默写课文,分析课文例题,能模仿例题来正确解答课后的练习题。读书时,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边思考边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在这“画龙”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点睛”,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发现规律。
四、培养学生主动摆弄学具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学生一般都好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加好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教师的组织或指导下,让他们采用动手数一数、分一分、圈一圈、围一围、拼一拼等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它们在动手操作中把“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利用起来,在大脑皮层留下很多“同一意义”的痕迹。例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利用学具盒的钟面自己转动,观察,对时、分、秒的进率有了明确的了解和巩固,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时,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拿三角板量一量每条边、每个角,用七巧板拼各种图形等手段是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的特点以及三种图形间的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使这些知识在“无声胜有声”的环境中,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这样的实践证明,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显示出他们的思维是准确有序的、清晰的。学生也会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乐的获得理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教师经常提醒,各种习惯一旦都趋向于积极有利的方向,好的学习习惯便形成了。我们的孩子离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