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直接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短暂挫折,但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保持社会、高校的稳定、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特别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有待强化
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的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对高校辅导员的认同感不强。尽管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多数高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把辅导员当行政人员,行政人员把辅导员当教师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看上去是两边沾,实质是两边都不沾。另一个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认同感不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选择此工作,因此这就直接造成他们的职业思想不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中青年辅导员,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人才引入竞争的加剧,辅导员工作一部分人被作为进入高校其他岗位工作的跳板。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有待清晰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认为:辅导员属于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即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并且和“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基本任务的解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许多事务性的工作也压在他们肩上。辅导员队伍处在高校管理结构的最基层,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管理机关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而辅导员人事上又归院系管理,院系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的行政工作和教学秩序管理事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了“信息发布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消防员”等多重角色,仿佛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就是辅导员的事,致使辅导员在面对自身工作职责时,在思想上产生迷茫情绪,在实际工作中,整天应付繁杂的琐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调研,形成科研成果,因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学术专长。就目前辅导员工作来看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们工作的职能范围,核心职能不但没有突出,反而有边缘化的倾向。
(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所谓政治强,就是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坚定的是非立场,与时俱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谓业务精,就是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模范遵守岗位规定;所谓“作风正”,就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据有关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少,并且由于受限于以前所学专业,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功底较差.缺少必要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充实自己,使得他们知识较陈旧、知识面狭窄。随着时代的发展,使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措施及工作方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高校的一些学生辅导员对如何改进学生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方法认识不足,准备不足,考虑不足,管理学生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的对策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激励是管理实践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管理者更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励全体辅导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对激励机制的研究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分析激励机制的过程模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高校管理者应该了解辅导员需求的强度、需求的结构、满足需求的方法及需求不能满足时如何做工作,然后寻找有效的激励方式用之于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种,即外在的激励机制与内在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外在的激励机制是构建优秀辅导员在职称、职级、职务方面的通道,解决好优秀辅导员的晋升、转岗、提拔问题。要让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将辅导员工作当成毕生事业的优秀辅导员在本系列内具有评聘中级甚至高级职称,晋升为处级甚至更高级别职级的机会与可能。内在的激励机制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注重对辅导员的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的培养,注意了解辅导员的人性特点,把握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人为本,保证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二)统筹兼顾学校各项工作,理清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方向前进,高校早已告别了象牙塔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的阶段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高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高校管理者在面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岗位定位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仿佛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之内。这样就从政策上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被扩大,本职工作被弱化。虽然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专职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但过于笼统,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细化,实质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没有理清,导致了辅导员成天疲于奔命于学校的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甚至是与学生无关的工作。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实践与研究,以教育实践催生研究成果,以研究成果反哺教育实践。以该领域为主要阵地的辅导员队伍,就必须从专业研究和实践过程两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界定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辅导员这一职业要有其特有的职业定位、职业标准、职业考核体系以及良好的职业愿景,要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晋级机制,激励广大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立业,为设立终身制辅导员提供成长途径。
(三)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要具备辅导大学生成长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向专家化发展,这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科知识的专业化;2、职业素养的专业化;3、教育、管理、服务相关能力水平的专业化。学校应长期坚持校内外培训相结合,以日常培训为主,建立分级分类、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体系,努力造就一批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能够终身从事思想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组织辅导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掌握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鉴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能涵盖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必要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政治辅导员专业”,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供学科支持。这就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制定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构建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专业的教材,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协会。只有专业化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催生职业化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综合素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张耀灿,高长舒,王体正.高校灵魂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
[3]朱平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海信.浅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和要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5]刑寿南.建设和谐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3).
[6]杜乾举.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6(5).
[7]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柳剑,男,就职于湖北中医学院药学院,主要从事政治思想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经历了“文革”时期的短暂挫折,但是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保持社会、高校的稳定、培养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特别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有待强化
职业的通俗表述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一定的职业是从业者获取生活的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界对高校辅导员的认同感不强。尽管国家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多数高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把辅导员当行政人员,行政人员把辅导员当教师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看上去是两边沾,实质是两边都不沾。另一个是高校辅导员自身的认同感不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选择此工作,因此这就直接造成他们的职业思想不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中青年辅导员,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人才引入竞争的加剧,辅导员工作一部分人被作为进入高校其他岗位工作的跳板。
(二)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有待清晰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认为:辅导员属于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即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并且和“两课”教师一并同属德育专职教师。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辅导员基本任务的解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大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方方面面,辅导员不仅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许多事务性的工作也压在他们肩上。辅导员队伍处在高校管理结构的最基层,学校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党政管理机关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而辅导员人事上又归院系管理,院系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的行政工作和教学秩序管理事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充当了“信息发布员”“调解员”“心理咨询师”“消防员”等多重角色,仿佛只要与学生有关的,就是辅导员的事,致使辅导员在面对自身工作职责时,在思想上产生迷茫情绪,在实际工作中,整天应付繁杂的琐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调研,形成科研成果,因而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学术专长。就目前辅导员工作来看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他们工作的职能范围,核心职能不但没有突出,反而有边缘化的倾向。
(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所谓政治强,就是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坚定的是非立场,与时俱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谓业务精,就是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能模范遵守岗位规定;所谓“作风正”,就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据有关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基本以大学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所占比例少,并且由于受限于以前所学专业,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的理论功底较差.缺少必要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充实自己,使得他们知识较陈旧、知识面狭窄。随着时代的发展,使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措施及工作方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高校的一些学生辅导员对如何改进学生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方法认识不足,准备不足,考虑不足,管理学生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的对策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激励是管理实践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高校管理者更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励全体辅导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对激励机制的研究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分析激励机制的过程模型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高校管理者应该了解辅导员需求的强度、需求的结构、满足需求的方法及需求不能满足时如何做工作,然后寻找有效的激励方式用之于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分为两种,即外在的激励机制与内在的激励机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外在的激励机制是构建优秀辅导员在职称、职级、职务方面的通道,解决好优秀辅导员的晋升、转岗、提拔问题。要让愿意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将辅导员工作当成毕生事业的优秀辅导员在本系列内具有评聘中级甚至高级职称,晋升为处级甚至更高级别职级的机会与可能。内在的激励机制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注重对辅导员的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的培养,注意了解辅导员的人性特点,把握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人为本,保证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二)统筹兼顾学校各项工作,理清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方向前进,高校早已告别了象牙塔的存在方式,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并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的阶段仅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高校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高校管理者在面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岗位定位时,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仿佛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在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之内。这样就从政策上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被扩大,本职工作被弱化。虽然大部分高校也制定了专职辅导员工作岗位职责,但过于笼统,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细化,实质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没有理清,导致了辅导员成天疲于奔命于学校的与学生有关的工作,甚至是与学生无关的工作。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实践与研究,以教育实践催生研究成果,以研究成果反哺教育实践。以该领域为主要阵地的辅导员队伍,就必须从专业研究和实践过程两方面综合考虑,进一步界定辅导员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明确辅导员这一职业要有其特有的职业定位、职业标准、职业考核体系以及良好的职业愿景,要建立辅导员培训机制、晋级机制,激励广大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立业,为设立终身制辅导员提供成长途径。
(三)着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要具备辅导大学生成长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向专家化发展,这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学科知识的专业化;2、职业素养的专业化;3、教育、管理、服务相关能力水平的专业化。学校应长期坚持校内外培训相结合,以日常培训为主,建立分级分类、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培训体系,努力造就一批专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能够终身从事思想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组织辅导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时事政策,掌握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鉴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能涵盖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必要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政治辅导员专业”,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供学科支持。这就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家制定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构建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专业的教材,成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设立专业的管理机构和协会。只有专业化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辅导员向专家化方向发展,催生职业化的队伍,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与综合素质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张耀灿,高长舒,王体正.高校灵魂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6).
[3]朱平主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海信.浅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和要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5]刑寿南.建设和谐高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3).
[6]杜乾举.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6(5).
[7]朱正昌.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作者简介:柳剑,男,就职于湖北中医学院药学院,主要从事政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