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孕育希望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e1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腊月二十九,妈妈吃完午饭回家,手里捧了束学生送她的花。笑盈盈的脸上,却有一丝忧愁。
  笑,当然是因为她的学生与她相聚。她好久没见过她的学生了。她总对我说起她的学生。她说,教书是她最幸福的时光,她见的这届学生是最优秀的。
  忧,是什么呢?我不得其解:“媽妈,你在忧虑什么呀?”
  “今天我去吃饭。有一个学生是从武汉回来的。”
  什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忧愁像病毒似的传染给了我。
  “不过,他已经回来七天了,是个军人。身体好,应该没事儿。”
  我放下心来,妈妈却拿起桌上的口罩,准备戴上。我不以为然,妈妈却执意要戴,她把口罩的绳子挂到耳边:“冠状病毒的潜伏期最长有14天啊。我不能把风险带给你们。”
  这之后,妈妈大多时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我知道她爱我们,怕因为她自己而把病毒传染给我们。可是,我总觉得她在疏远我,疏远这个家。特别是除夕,这种感觉尤为强烈。除夕之夜,应当团圆才是,而妈妈刚走到奶奶家门口,便犹豫许久。她说:“要不,我还是回去吧。我不想因为我,传染他人。而且爷爷奶奶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
  “你不要担心啦!”我安慰她,“大年三十不团圆,爷爷奶奶多失望?”我把妈妈拉进了屋。
  团圆桌上,她也早早下桌。我一声不吭,咽下桌上的饭菜,连同心中的失落也一并咽了下去。
  从那以后,妈妈每天“神经质”地在家里戴口罩,让我远离她。
  爱,何时变得如同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却迟迟不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病例的增长速度,揪疼了全国人民的心。口罩供不应求,我们家早已所剩无几。前几天,一个阿姨从微信群得知妈妈没口罩,竟开车亲自送来。雪中送炭啊!妈妈渐渐放下心来。她的学生终于过了14天的病毒潜伏期,解除隔离,妈妈也取下了口罩,不再忧郁,微笑着越过那条鸿沟。
  妈妈又到单位上班了。妈妈是一名新闻编辑,正月初二开始上班。她有时在家里,从7点到24点,眼睛无时无刻不盯着她的微信工作群。吃饭时,也把电脑放到餐桌前,一手吃饭,一手握着鼠标,不放过任何一篇稿子。有时工作需要,她也会去单位。我很疑惑,不是要减少外出聚集吗?妈妈安慰我说,没事,总有人要上班的。单位的领导同事都在上班,许多记者还去了一线。
  是啊,总有人要上班。从正月初一到现在,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同病毒在生死边缘战斗。他们是千千万万人的儿子和女儿,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爸爸和妈妈。他们不畏生死,驰援武汉。国难当头,他们以自己的血肉身躯挡住病毒。他们爱国爱民,正是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使他们风雨无阻!
  窗外,寂寂无声。然而,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它告诉我,在寂静的深处,正孕育着希望,等待春天的到来。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武汉作为爆发地也因此“一夜成名”。  从年前疫情的公布开始,“武汉”和“武汉人”这两个字眼就持续发酵,各地刮起了对武汉的偏见之风。有报道说“在封城前日,武汉有30万人出逃”!30万!这个数字触碰了大众敏感的神经,再加上网上夸大其词的消息的极速传播,武汉人便成了众人眼中的“瘟神”,认为“众多武汉人在疫情爆发后逃出武汉,将病毒散播到各地”。于是大家对病毒的恐惧转变为
期刊
疫情过后,你有什么心愿?  快点回家,扑到爸爸妈妈怀里大哭一场,和家人补一顿团圆饭,漫步武汉街头赏最美樱花……  疫情過后,最想对谁说保重?  疫情期间,我们向奋战在前线的全体“战士”、向坚守岗位为人民服务的“勇士”、向想见不能见的亲人,向努力抗击疫情的所有人,说一声保重。春暖花开之际,见面一定热情相拥!  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吕明缓的武汉日记:  我现在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有天一位阿姨跟我说:
期刊
我站在窗边,默默看着大年三十的城市景象,寒风“急走”在街上,摇摇晃晃的。我低下头,轻轻地抽出一张纸,拿在手里,抚摸折叠。伸手推开紧闭的窗,悄悄放飞叠好的纸飞机,看着它顺着风飞翔飘荡。  我的心,坐在纸飞机的机舱里;我的眼,长在纸飞机的机翼上,与它一起飞过恩施的山脉,跑过宜昌的大坝,飞过荆州的市集,终于,挤进了早已封锁的武汉。  几日前,这里还暖阳四射,照耀着缓缓攒动的人群。密布的街道,往来的车辆,
期刊
春天袭一身长裙,伴着微凉的春风,款款而至。万物苏醒,心中的愿想也萌芽。  立春伊始,又见新绿  翻阅日历,惊觉立春将至。寻几粒种子,翻新土,播春种。轻掩上土,浇上水,放于阳光亲吻处。  今年的春还很冷。  可那胚根铆足劲,顶破一身紧致的衣裳,舒坦地伸出,在土壤里伸个懒腰,样子惹人怜爱。再过些时日,它会迫不及待地换上嫩绿的短裙,在泥中扭着小胖腰。渐渐地,小芽个子拔高了,换上由綠渐白的一袭长裙,张开双
期刊
已经立春,遙想田地旷野,那些无处不在的青草与阳光,落在渔梁的马路上。  我端着茶杯,在家门口站了几分钟,寒意就肆无忌惮地袭来,想着电视、微信宣传的“尽量不出门,少出门”,还是迈进了门槛,从里面把门给拴上。一条宽大的马路,没有了行人,就少了许多风景。  朋友圈里刷屏小城的公告,总是让心里惴惴不安,说不上是什么味道。病毒的来源,在于某些人的口腹之欲,却在不经意间释放了魔鬼。鼠年的春节,在年前还是“‘鼠
期刊
2019年底至2020年初,一场流感席卷了中国,从2019年12月发现第一例,到2020年春节前大规模爆发,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在短短的时间内击垮了武汉,也让整个中国停摆。流感,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威力?而我们,在已经经历过非典的考验之后,为什么在17年之后,医疗条件与防控体系愈发坚实的情况下仍然重蹈覆辙?本期,让我们一同关注,这2020年躲不开的大事件——新型冠状病毒下的中国。  ◆流感=感冒?◆ 
期刊
这一个春节,和往年一样——农历腊月二十八,爸妈带着我回孝感老家过年。但是,我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是的,奔波了两天,我们一家终于在大年三十又返回了衢州。  这次回的是外婆家,在湖北省的孝感市,孝感市的名字是“以孝感天”而得来,外婆家在下面的云梦县,这里是以前的楚国古王城,更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十三孝“黄香温席”典故的诞生地。听妈妈说,当初给我取名字时,就用了这里的一个“楚”字,意思是怀念故
期刊
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没有披着薄雾的朝阳  也没有唱着歌谣的月亮  寻不到了少年  也就找不到了欢声  山老了,水寂了  树在哭,花在泣  什么都没了  丢掉了太阳  换来了不眠的灯光  失去的月亮  将寂寞点亮了烛光  孩童们在伤心  却被口罩捂住了声  露出水汪汪的大眼睛  里面的言語又有谁来听  泪花涌成了浪  扑灭了春节的呼唤  清冷的城市里  丢了团圆的齐聚一堂  可唯有那颗心  在燃烧 
期刊
1.被恐惧支配的普通人。作为拖家带口的中年人,第一次对传染病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记得2003年,非典时被隔离在学校,天天去操场跳绳跑步,对病毒无感,更不知道什么是惧怕。这一次,时隔17年,逐渐对社会人生有了认识和了解,才真正是怕了。上有高堂,下有幼子,自己是家庭砥柱,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的本能被激发。在武汉刚开始封城的时候,几乎是完全被恐惧支配,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上报道的数字增减。然后给老
期刊
窗外传有鳥喳喳的叫声,很兴奋的意思。  我却可以赖床,无须早起去学校上早自习。  查查日历,估计是春天来了。若是往年,偷偷从土里钻出的嫩绿小草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消息。  春眠可以春睡足,窗外却没有日迟迟。这是个反常的季节。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长江中游地区的雨一直在下,太阳似乎是羞于露脸或是不忍睁眼,让人奢望“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即使不封城、不封村,多半也要被这连绵阴雨封在屋里。  春天就在那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