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一、对“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解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数学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学习活动。
这个数学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下所示: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穿全过程
设置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
(观察分析)(猜测探究)(正面求解或反驳)(学做、学用)
教师启导:激发兴趣、反思矫正贯穿全过程
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总是发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學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好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能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要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
为了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强调使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
(三)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数学获得”——既要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注重数学应用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学习,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习惯。这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条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数学的创新教育不是为了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鉴别问题好差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思想方法,注重返璞归真,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本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传递给数学教师的一种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又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教学,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既学习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探索性,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观察、探索、创新能力有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对“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解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等活动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数学技能,发展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学习活动。
这个数学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下所示: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穿全过程
设置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
(观察分析)(猜测探究)(正面求解或反驳)(学做、学用)
教师启导:激发兴趣、反思矫正贯穿全过程
二、“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重视数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总是发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问题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境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学习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学生學习数学的内驱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一定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引起认知冲突或置身于渴望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好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能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结合和充分发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数学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创设数学情境是“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
(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要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
为了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它强调使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解决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而且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
(三)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数学获得”——既要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站在注重数学应用的终极目标上,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切入口,以认识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媒介,思维转化为主导,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启发诱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维,达到轻松、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个体层次差异、数学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情况组织教学,因而极大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学习,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积极思维。提供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习惯。这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条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数学的创新教育不是为了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学生积极主动探究,亲历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鉴别问题好差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活动感悟并获得数学概念、原理与思想方法,注重返璞归真,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本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与运用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传递给数学教师的一种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又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运用该模式教学,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既学习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和探索性,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分析、观察、探索、创新能力有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