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乃至精神状态都是一种磨练。学校体育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全面锻炼身体,有效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调整和适应学习和未来生活,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中的本位主义和技能观念比较严重,目前多数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教材和教法的研究这一层面上,没有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缺乏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树立;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重要性不明确,特别是体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到一个基本的融合状态。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的思潮,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运动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和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利用体育教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极其有利。但是学校的体育教学目前仍停留在技术评定和考核层面,没有体现出体育的快乐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学校体育要从增强大学生体质上升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层次,将满足人的身心需求和精神享受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潜能有积极的作用,人的智能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系统,大脑的发育程度与机能活动水平直接影响人的智能发展。大学生长期读书写字、低头弯腰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限制,就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引起头昏脑涨、认知效率下降。这时候进行体育活动,就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后,脑组织中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到13%。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意志的过程更加集中,同时可以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彼此抱怨;裁判误判时,是宽容豁达,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头脑清醒,还是忘乎所以、骄傲自大。经受了这些考验,才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以大局为重的良好品质,这样的经历势必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3.体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事业的先驱,驾驭自我的必要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在从事体育动动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克服人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之达到统一,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的各种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会使消极情绪得到调整
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在自身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拼搏中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这些会给大学生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同样,大学生观赏体育运动,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还是一般水平的运动竞赛,都能给他带来愉快的精神享受。
5.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
性别意识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性别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性别意识还会进一步发展。男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力量练习可以练就强壮结实的体魄,强壮体魄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即饱满的身躯,明晰的肌肉线条,这些身体特征可以强化男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通过参加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可以形成苗条的身体形态、不俗的优雅气质及活泼开朗的现代女性特征。
三、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正确合理地诱发并利用其产生心理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研究表明,能取得较好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令人喜欢、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二是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三是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四是可自定步调的运动;五是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六是每次活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但要真正在大学生所进行的学校体育中体现出心理健康效应,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的灌输及健康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进入学校,要注重一个更高层次心理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学中对健康观念进行灌输,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尽快地融入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来。面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要。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种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身潜力和才能并取得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它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应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式,培养其成功理念和创新思维,使大学生自觉地、快速地融入到大学校园的体育中来。
2.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校体育运动最具特点的作用是强烈的自身参与和频繁的人际交往,在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竞赛和教学中,同学之间技术得到交流、必要的实践和训练使能力相应提高,又增加了友谊,增进了感情。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学生生活,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也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业余体育锻炼和学校体育竞赛中,为大学生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运动场上所处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该角色所要履行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应与群体规范一致。所以使大学生认清自我的角色承认他人在群体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前提。在运动过程中会行之有效的形成一种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高低有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步入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3.必要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学校体育技能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方面的“角色意识”。这一点对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尤其重要。学校体育向大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模拟的机会——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中进行的,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有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标准。体育比赛有竞赛规程、比赛规则、运动员守则、体育竞赛道德标准等。体育游戏也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与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结果使得游戏与比赛公平进行。在完成这些行为的过程中,也是大学生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经实验表明,这种模拟实践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化效果。
近几年,各所大学在学校体育方面对于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在国家和集体的不断努力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培养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各所大学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针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及时调节、正确诱导,使大学生能加速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尽快适应社会的行为能力、方式与规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不仅如此,学校体育为大学生自主性与竞争意识提供发展空间和大量的实践机会,更快、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他们的个性;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意义深远。
体育教育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乃至精神状态都是一种磨练。学校体育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全面锻炼身体,有效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调整和适应学习和未来生活,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才。目前学校体育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所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学中的本位主义和技能观念比较严重,目前多数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的教学,教材和教法的研究这一层面上,没有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缺乏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树立;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重要性不明确,特别是体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到一个基本的融合状态。当今,国际上掀起“快乐体育”的思潮,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中的运动乐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和兴趣。“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利用体育教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极其有利。但是学校的体育教学目前仍停留在技术评定和考核层面,没有体现出体育的快乐感;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学校体育要从增强大学生体质上升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层次,将满足人的身心需求和精神享受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
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潜能有积极的作用,人的智能活动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神经系统,大脑的发育程度与机能活动水平直接影响人的智能发展。大学生长期读书写字、低头弯腰使流向脑部的血液受到限制,就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的营养供给,引起头昏脑涨、认知效率下降。这时候进行体育活动,就可以增加脑部的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后,脑组织中的核糖核酸会增加10%到13%。这种物质对促进人的思维和智力大有益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兴奋和意志的过程更加集中,同时可以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2.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对方侵人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集体配合不够默契,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彼此抱怨;裁判误判时,是宽容豁达,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胜利时,是头脑清醒,还是忘乎所以、骄傲自大。经受了这些考验,才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以大局为重的良好品质,这样的经历势必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
3.体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生事业的先驱,驾驭自我的必要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在从事体育动动过程中,常常伴有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和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意志力,来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克服人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之达到统一,完成预定任务。而在这一过程中,意志的各种品质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会使消极情绪得到调整
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会在自身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斗智拼搏中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这些会给大学生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同样,大学生观赏体育运动,无论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还是一般水平的运动竞赛,都能给他带来愉快的精神享受。
5.体育有助于大学生性别意识的发展
性别意识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家庭、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性别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大部分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但性别意识还会进一步发展。男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力量练习可以练就强壮结实的体魄,强壮体魄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即饱满的身躯,明晰的肌肉线条,这些身体特征可以强化男大学生的性别意识。女大学生通过参加健美操等体育项目,可以形成苗条的身体形态、不俗的优雅气质及活泼开朗的现代女性特征。
三、在学校体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如何正确合理地诱发并利用其产生心理效应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研究表明,能取得较好心理效应的体育活动应具备下列条件:一是令人喜欢、愉快和有趣的活动;二是有氧运动或有节奏的腹式运动;三是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四是可自定步调的运动;五是中等负荷强度的运动;六是每次活动时间至少20~30分钟。但要真正在大学生所进行的学校体育中体现出心理健康效应,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观念的灌输及健康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进入学校,要注重一个更高层次心理适应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学中对健康观念进行灌输,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尽快地融入到校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来。面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些心理困扰,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需要。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成长的各个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应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对策、方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种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自身潜力和才能并取得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它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应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适宜的教学方式,培养其成功理念和创新思维,使大学生自觉地、快速地融入到大学校园的体育中来。
2.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校体育运动最具特点的作用是强烈的自身参与和频繁的人际交往,在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竞赛和教学中,同学之间技术得到交流、必要的实践和训练使能力相应提高,又增加了友谊,增进了感情。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很快地适应学生生活,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也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业余体育锻炼和学校体育竞赛中,为大学生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运动场上所处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该角色所要履行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应与群体规范一致。所以使大学生认清自我的角色承认他人在群体中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教育前提。在运动过程中会行之有效的形成一种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对自我能力的高低有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步入社会所需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
3.必要的实践练习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相关学校体育技能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方面的“角色意识”。这一点对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尤其重要。学校体育向大学生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模拟的机会——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中进行的,明确而细致的行为规范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有课堂常规、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标准。体育比赛有竞赛规程、比赛规则、运动员守则、体育竞赛道德标准等。体育游戏也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与行为规范,这种规范的结果使得游戏与比赛公平进行。在完成这些行为的过程中,也是大学生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公平竞争的观念,经实验表明,这种模拟实践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化效果。
近几年,各所大学在学校体育方面对于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在国家和集体的不断努力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培养对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各所大学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针对目前大学生所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及时调节、正确诱导,使大学生能加速对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尽快适应社会的行为能力、方式与规范,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不仅如此,学校体育为大学生自主性与竞争意识提供发展空间和大量的实践机会,更快、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他们的个性;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