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是我的中国梦”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全球红树林大衰退的现状中,使广西继续保有我国天然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地位?
  如何引领全国海洋生态经济的突破,提高广西和我国在亚太地区海洋生态保护问题上的话语权?
  一位博士以23年的潜心钻研,铸就了一段“红树林传奇”——
  人物简介:
  范航清,福建省建瓯市人,1991年获厦门大学生物学系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和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广西大学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红树林研究学组副主席,国际红树林生态系学会终身会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EP/GEF)“扭转南中国海和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红树林专题中国首席专家,广西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长期从事海岸生态学,尤其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西区科委和国际基金10余个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1996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2000年被评为“广西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广西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先进个人”, 出版《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等专著。
  “寂寞”23年:海洋学博士成为“红学家”
  从安适的鹭岛到中国南部海滨的北海,从象牙塔到红树林,范航清没有回头。199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挥别故乡和母校厦门大学,来到小城北海。
  范航清说:“红树林是全球重要的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面积占全国30%左右,保存了丰富的红树林树种,我所学的海洋高等植物生态学专业在这块土地上有用武之地。”
  到广西海洋研究所(后更名为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和广西海洋环境与滨海湿地研究中心)报到后,范航清一头“钻进”红树林,利用坚实的理论基础迅速“打通”海洋湿地研究的各种“关节”。第二年,他主持完成“广西北部湾北部海岸红树林生态系及其快速恢复”课题,初步掌握了广西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的资源,为其后的研究与学术创新积累了多学科的基础知识。
  1993年,范航清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对秋茄胚轴根萌发的抑制现象,为解释红树植物的大洋漂移和种类的地区一致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随后,范航清加快研究步伐,创下多个“第一”——
  首次在国内提出“近海渔业—红树林—海堤”生态养护模式;
  首次评估我国红树林的生态经济价值;
  首次开展红树林腐叶有效能量和沙滩红树林的研究;
  首次研究我国红树林的鱼类多样性,开创利用围垦资料低成本评估红树林历史生长情况的研究方法;
  首次报道我国的红树植物红榄李的数量不超过360株,并存在双花期的现象。
  范航清还发表一系列研究论文,第一次从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回答广西红树林的突出特征、生态经济价值、历史演化、恢复造林规模等问题。
  在参加《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行动计划》的撰写和立法草案的咨询工作时,范航清提出“红树林渔业—海堤—红树林”减灾模式,并在1995年成为亚洲发展银行的首选项目。
  “与海为邻,就要和谐共生。”范航清秉持这样的理念,长期为广西北仑河口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参与组织和推动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升格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1年6月,为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组织了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南中国海周边7个国家共同参加的“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国际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由探究红树林、海草、湿地、污染四方面活动组成,每一活动设1位国家首席专家,以投标方式产生,红树林为其中最重要的活动。范航清在这一项目的激烈竞争中胜出,中标成为“UNEP/GEF红树林国家活动首席专家”,这是广西科技人员首次独立中标国际项目,多年沉浸于红树林研究的范航清由此被业内同行昵称为“红学家”。
  对此,范航清更是卯足了劲——
  2005年,他启动广西北部湾海草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质量经济”会议并做“滨海湿地与海岸生态安全”的报告;
  2006年,他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全球环境基金发起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两个子项目中竞争中标,负责“908”项目中红树林—海草—珊瑚礁海区的调研和系统评估工作,使广西的滨海湿地研究进入红树林—海草—珊瑚礁大系统的高度;
  2007年,他与日本及全球环境基金合作,开始了毁弃虾塘红树林和退化生态环境海草床恢复工程的示范研究,并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与林业部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红树林湿地论坛”,通过了论坛的“北海宣言”……
  23年在红树林研究领域的苦心钻研,范航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的《中国红树林研究与管理》成为我国红树林研究的经典范本之一,其《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一书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和骨干培训教材。多年来,范航清主持完成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西区科委和国际基金10余个项目,1996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8年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9年被评为“广西优秀专家”;2000年被评为“广西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广西自然保护区管理(科研)先进个人”, 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古人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范航清深谙此理。不管是在单位里对年轻人的培养,还是在学校里对研究生的培养,他都不遗余力。自2002年以来,他培养涉及红树林生态学、海草生态学和滨海植物生态学等专业的研究生15名,其中已毕业8名,为广西海洋科学的高等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为“至爱37%”:力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红树林示范区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具有抵御风沙、保护海岸、降解污染、调节气候、再造陆地等作用。更重要的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海岸生物多样化的保存地。
  据《中国红树林国家报告》披露,中国目前拥有红树林面积为22639公顷,其中重点分布区之一的北部湾地区拥有8375公顷,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7%——这也是范航清的 “至爱”,北部湾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不乏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濒危珍稀物种,但近十年来,由于人为损毁,广西红树林面积锐减。
  每当看到损毁红树林事件发生,范航清就会想办法阻拦。如1996年,范航清在合浦闸口发现有人大面积砍红树林造虾塘,他当即找到有关领导厘清生态保护和发展养殖的关系,但300多亩红树林仍被砍伐……
  扼腕长叹之余,范航清开始转变科研角度,从单纯专注于保护红树林,转向如何使红树林与当地百姓致富有机结合。
  再碰上虾塘养殖户,范航清会引导他们:“泰国有种小蟹不足巴掌大,但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一只卖1美金。这蟹就长在红树林里。”
  对红树林周围渔民,范航清会讲1986年15号台风袭击北部湾英罗港的故事:“躲进红树林深处的350多艘船安然无恙,而在林外海滩停泊的40多艘船被风暴打翻,红树林是我们渔家人的保护网。”
  对海边市民,范航清循循善诱:“如果不保住红树林,大家就吃不到美味沙虫,因为它只生长在红树林。”
  遇到政府官员或开发商,身为政协委员的范航清用数字说理:“红树林有利于净化海水,还可作为鹭鸟栖息地,形成天然生态园。在深圳,红树林景观区周边的房价和地价比城市同类商品房高出20%—40%。”
  在范航清的奔走呼吁下,广西各级相关部门及北部湾沿海地区的人们越来越重视红树林作为海洋“环境卫士”和“海水净化剂”的作用。自2002年以来,广西林业部门投入400多万元,营造红树林3000多公顷,而钦州市把每年5月定为“红树林植树月”。
  2005年,在范航清的大力推动下,“扭转南中国海及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多国合作项目将防城港市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为“红树林示范区”,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示范区。
  历时7年:创建原住生态保育系统,让红树林“永葆青春”
  由于缺少可持续的利用模式和技术,全球红树林正以年均1%以上的速率衰减,目前剩余约1500万公顷。我国红树林由历史上的约25万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2.2万公顷左右。
  范航清向记者展示一组数据:由于沿海红树林生长区群众烧制木炭、修建虾塘、挖捕动物及各种建设侵占,我国原生红树林占全林存量不足10%,90%以上的红树林高度小于4厘米。近10年来红树林总面积虽然增加约3000公顷(人工造林),可天然林继续减少,林内动物资源总体下降65%以上,缺少保护恢复的经济动力。
  而现有的红树林利用模式是——
  基围养殖:实际上是在红树林内砍树建虾塘,改变红树林生长的地形地貌;
  围网养殖:虽然对生态干扰小,但单位面积产量低,海岸鼠害易造成崩网,养殖回捕率小于15%;
  放养家鸭:大量家鸭增加排泄污染,导致蛀木生物“团水虱”爆发,造成红树林成片死亡……
  原生红树林日趋减少、现有人工种植的红树林利用模式不佳等现状,让范航清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找到让红树林永葆青春的办法,把红树林管理导向更加可持续的利用方向。”
  那么,什么是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标准?
  科学界把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的标准界定为:对环境影响小,不砍伐红树林,不占用红树林生态环境,不改变红树林滩涂自然属性;促进红树林生长与恢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维持;有助于减轻贫困,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现金收入,提供替代生计;提高自觉保护意识,形成保护激励机制。
  基于以上的科学标准,经过缜密思考,范航清提出《南中国海红树林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他认为,可持续利用的系统保育模式是全球红树林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
  为了实现这个行动计划,从2004年起,范航清耗费了整整7年时间自主研发创建地埋管道保育系统。
  2005年,范航清力促“地埋管道保育系统”获得全球环境基金立项,并得到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2007年,范航清带领研究团队在防城港基地试验地埋管道保育系统,以半开放管网的方式在红树林里铺设各种管道, 2009年第一次投放200公斤鱼苗,一夜之间鱼翻白肚,损失5万元,科研团队陷入一片质疑。
  “失败是成功之母,渔民都看着我们,我们不能气馁。”范航清坚定信心,带领大家调试管道、修补漏洞,从头再来。2010年,地埋管道保育系统第一次产鱼150公斤,随后,保育系统每年都能正常产鱼。
  试验表明,地埋管道保育系统面积占基地红树林的面积约2%,生境干扰小,10%—20%的饵料来源于自然海区,能有效促进红树林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利用潮汐能驱动,低碳环保;鱼苗当年投放成活率80%、回捕率95%,每年每亩鱼产值0.7万元至1.2万元,为红树林自然产出的15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地埋管道保育系统为解决红树林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一个创新途径,将人类生产海洋鱼类蛋白质的空间由表水扩展到地下,也为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一个生动、具体的着力点。
  范航清终于舒心地笑了,他和团队在林中滩涂建起一个“海上栈道”,树在头上、脚下有鱼、人行其中,名为“基于地下管道的红树林原位生态保育系统”,后被列为《国家“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重点示范项目。
  2012年10月, “亚太地区红树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激励机制研讨会”在北海召开,各国专家给予一致的评价:“基于地下管道的红树林原位生态保育系统”是全球首创,在亚太地区红树林可持续保护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2500万元打造梦想:让广西占领海洋新兴产业高地
  从保护红树林到开发利用红树林,十几年一路走来,范航清一直埋头苦干,但一些长期“困扰”红树林的问题让他要抬起头,放眼更广阔的视野——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红树林减少20%以上,广西是我国天然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区,但截至2001年只剩余天然红树林8300多公顷,林区海洋动物资源减少80%以上,系统的生态功能明显退化。
  范航清认为,红树林是广西北部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其保护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合理利用,将红树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形成“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钱袋子”的共识,是全球红树林保护的战略性需求,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而且,长期以来,在国家和全球层面上,广西缺少具有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技术,不仅影响到广西的海洋科技工作,也影响到广西占领海洋新兴产业高地。
  由此,作为广西政协委员,范航清向党委、政府提议在钦州茅尾海建立全球第一个红树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战略性示范基地“中国红树林生态文明创新与示范战略基地”,示范红树林保护恢复与利用互相兼容的可持续理念和创新技术体系,为解决全球红树林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一个战略性平台,引领全国海洋生态经济的突破,提高广西和我国在亚太地区海洋生态保护问题上的话语权,为公众提供海洋生态经济科普旅游的天然博物馆。建设内容包括:保护和恢复种植红树林,建设中国红树林和滨海濒危植物种源库;在红树林地下部进行鱼类保育、在林内滩涂进行贝类恢复、在红树林浅海区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示范生态养殖和保育模式;建设“科研教育楼”“亚太地区红树林生态文明交流与培训中心”,展示我国的海洋创新技术和注重海洋生态保护的国策,促进广西与东盟各国海洋合作等,基地建设匡算2500万元人民币。
  范航清给我们算了一笔“海洋经济账”:截至2012年,我国有红树林约2.4万公顷,国家规划恢复红树林到6万公顷,其中,可开展原位生态养殖的红树林面积约5万公顷,加上互花米草(海洋入侵物种)滩涂约6万公顷,合计11万公顷。按每亩年产值0.8万元计,每年可产出132亿,为16.5万户家庭提供海上就业机会。
  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其红树林面积占全球红树林总面积1576.3万公顷的30.54%,该地区的绝大部分临海国家经济欠发达,对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合作意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将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和增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纳入《南中国海红树林战略行动计划》。范航清说:“广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特色资源,抢占先机,引领全球红树林的可持续保护与合理利用。”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前沿地带的作用,当前,广西正加快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范航清告诉我们:“红树林作为北部湾‘生态环境卫士’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海洋强国’是我的中国梦,有生之年全力以赴、定当永不停步。”
其他文献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撤县设区十年来,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他们走自主创业之路。周天足就是这条创业路上的领跑者。  一条短信改变人生轨迹  “‘筑巢留凤’工程欢迎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最便利的条件。”2003年10月的一天,在香港PL公司驻深圳办事处工作的高级“白领”周天足收到这条短信,从此,他的人生道路发生转变。  周天足是江州区驮卢镇人,
期刊
2013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广西工作大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劳动就业  年末全区就业人员2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11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万人。全区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53.1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19.01%;第三
期刊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各地积极实施和推进领军人才工程,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扶植和鼓励高层次领军人才创业创新,有力地发挥了领军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甘肃省对领军人才实行结构分制和业绩成果总积分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办法,是对动态管理领军人才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人才管理方式,领军人才实施任期考核
期刊
帮扶先扶智,输血更需造血。立足更好地服务民生,进一步提高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服务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根据扶贫工作的有关精神,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实施浦北县人社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工程。10月13日至17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巡视员沈德海带领乐永红、黎广胜、张远、韦红艺、苏一华、周惠贞等六位处级领导到县域经济联系点浦北县,开展“浦北人社大讲堂2014”培
期刊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实现转移,增加收入。近期,广西天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人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天等县农民收入情况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天等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下辖5个镇8个乡,总人口44.7万人。近年来,天等创业者在各大城市
期刊
一、供求状况数据来源  本供求状况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12年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和全区14个地级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所采集和汇总的供求状况数据,均为2012年年度有效数。数据经汇总分析,反映了广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二、供求总体状况  2012年,全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提供就业岗位1700494个,与2011年相比,环比减少10.21%;
期刊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在浦北县委宣传部同志的带领下到北通镇铺儿村走访一位农村普通党员。  齐耳短发,晒得红黑的小方脸,朴素的衣着,不时摇一下随身带着的蒲扇。初见符益丽的人,都觉得她和其他在家带孙子的农村老太太没有多大区别,一番接触了解下来,方知这瘦小的老太太能量大。  “不出风头怎么能干事?”  1977年,符益丽从白石水镇嫁到铺儿村,由于她性格开朗,爱唱爱跳,村里人很快就认识了这个叫“十二妹”的陈家
期刊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有一位小伙子,16岁痛失右手掌,毕业创业屡遭挫折。在人生低谷,一位女大学生走近他,鼓励他养羊发“羊财”,带动几个乡镇的农民一起致富。这个小伙子到底是靠什么赢得财富和爱情呢?  为了追寻爱情,他踏上“养羊路”  1999年,16岁的刘入源因意外事故导致整个右手掌被炸掉。出事后,他从家中娇养的儿子转变成一个男子汉,学会洗衣做饭、干农活,甚至能用左手写字。2000年,刘入源初
期刊
作为“广西机电技术工人的摇篮”——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以五项“第一”的荣誉独领风骚:该校是广西第一所技工学校、第一所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第一所万人技工学校、第一所技师学院,还拥有广西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电类专业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就是广西技工院校电工教育界的旗帜性领军人物、电气工程系副主任邹火军。  又逢金秋,从事职业教育18年的邹火军也迎来了收获的时节。在龙城柳州,我们“盘点”他的闪亮的人生足迹
期刊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  什么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答: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指保证参保人员临床治疗必需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目录,它是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的一种方式。  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标准是什么?  答: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和标准主要是指根据诊疗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用的广泛性、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医疗费用高低,将诊疗技术进行分类并分别制定不同的支付办法。  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