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只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认真钻研新课标,深入分析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扎扎实实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将一定能成为学生喜欢的、益于学生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合作探究活动 原则 环节 策略 作用
一、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设计原则
1、科学性。在设计自主探究活动时,应遵循其科学性原:则。遵照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蕴含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巾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2、可行性。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甚至一个学校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完全依据教材本身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目标、分层次地制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这样既能保证起点和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逐步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特色性。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或学校,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其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合作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合作学习也不可缺少,合作也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组织环节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依据《课标》和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并通过司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2、制订方案,筛选实施。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和探究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各小组的方案可以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当然,有的探究方法可能还不够完善,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假设绘制蓝图,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这种讨论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
3.实验探究,科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任务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教师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间也可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
4、得出结论,评价总结。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个体认识的差异性,自主选题立项、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思考组合信息、自主体验探究过程(自评、互评)的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自主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教师选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策略;(2)自主完成任务与同伴合作、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形式多样化的策略:(4)加强网络探究的引导策略。
学生选择探究性学习课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选择脱离生活实际或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然也决不能照搬课本,要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依据教材,而不唯教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仅仅在于完成探究学习活动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能力、诱发创造力。因此,讲究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1、引导者。“自主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但不是说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就放手不管不问的过程,教师从探究课题的确立到探究过程及方法直至最后的结果评价,其引导者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视的,教师的引导效果可能直接导致最后的探究成败。
2、组织者。教师更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并让不同潜质的成员组合为一个小组,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同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小组组成也可做一至两次变换。
3、参与者。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这样教师通过全程参与,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时也就更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合作探究活动 原则 环节 策略 作用
一、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设计原则
1、科学性。在设计自主探究活动时,应遵循其科学性原:则。遵照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蕴含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巾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2、可行性。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甚至一个学校内,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内容时,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能完全依据教材本身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目标、分层次地制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这样既能保证起点和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逐步适应,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特色性。在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差异的情况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或学校,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应该鼓励其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合作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当然合作学习也不可缺少,合作也是学生主体学习的一个主要形式,因为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一般组织环节
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依据《课标》和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的同化,并通过司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
2、制订方案,筛选实施。针对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和探究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提出問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探究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各小组的方案可以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当然,有的探究方法可能还不够完善,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假设绘制蓝图,并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其他同学。这种讨论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还可发展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
3.实验探究,科学实施。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任务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学生依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教师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间也可合作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
4、得出结论,评价总结。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得出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中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个体认识的差异性,自主选题立项、自主查找资料、自主思考组合信息、自主体验探究过程(自评、互评)的一个探究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实施自主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教师选题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的策略;(2)自主完成任务与同伴合作、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形式多样化的策略:(4)加强网络探究的引导策略。
学生选择探究性学习课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选择脱离生活实际或难以完成的任务。当然也决不能照搬课本,要依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依据教材,而不唯教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不仅仅在于完成探究学习活动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引发想象力、激活思维能力、诱发创造力。因此,讲究自主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四、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1、引导者。“自主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但不是说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就放手不管不问的过程,教师从探究课题的确立到探究过程及方法直至最后的结果评价,其引导者的地位都是不可小视的,教师的引导效果可能直接导致最后的探究成败。
2、组织者。教师更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分组,选出小组长,并让不同潜质的成员组合为一个小组,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内成员的角色可在不同活动中转换,使每个成员都有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的机会。在同一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小组组成也可做一至两次变换。
3、参与者。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这样教师通过全程参与,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评价时也就更有针对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