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建设,公路越来越成为山区经济腾飞的基点。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施工的限制条件及影响因素多,山区公路的设计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在道路建设中无论设计还是施工都必须考虑山区本身的地形复杂多变等的众多因素。其中,排水系统的设置尤为重要。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好山区公路的排水系统问题非常重要。
【关键词】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水毁,排水设计
引言
公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地区交通条件,提高土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山区气候、地质条件都十分复杂且恶劣,像西南山区属于多雨土石山膨胀土地质灾害区,我国幅员辽阔,这使得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就变得極为困难。同时,与自然条件一同影响山区公路建设的还有公路综合排水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公路不管在服务职能还是交通运输职能都大大降低,严重制约当地村民的经济生活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建设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因此,公路建设要根据具体施工地点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搞好山区公路的排水设施建设。
1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1.1山区公路的特点
1.1.1 山区公路环境复杂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地形、水文以及地质的复杂多变,地形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地面高差变化上,山区坡度较高,因而纵横跨度较大,陡坡也非常多;水文复杂,表现在山泉、洪水、暴雨、瀑布等水文状况复杂上;地质的复杂性,表现为滑坡、泥石流、斜坡等不稳定地质较多。这三个因素,影响了山区公路路线布局纵横平三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平曲线多,坡度大,桥梁比例高等一系列问题。
1.1.2 排水施工技术含量高
山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本来就极其复杂,尤其是在排水施工中有大量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山区公路非常容易出现水毁的现象,公路水毁主要指包括在建公路及原有公路在内的,因坡面受雨水、风沙侵蚀、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引起的公路毁坏。
2 山区公路造成水毁的原因分析
2.1 路面损坏
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路面,是公路与行车、行人的接触面,不同的路面会受到不同的损坏形式:泥结碎石路面表现为冲沟和坑槽,沥青混凝土路面表现为坑槽和龟裂,水泥混凝土路面表现为断板等。
造成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公路边沟遇堵塞,排水不畅,水过路面,导致水流冲刷路面;路面坡度不适,积水囤积,无法排出,导致路面积水;行驶车辆超载或过多使路面产生坑槽;路基下沉或水流冲空路基,导致路面下沉和断板。
治理:合理流出边沟位置,保证排水顺畅。对路面标高较低的路段,应提高路基,防治水位过高淹过路面影响交通;路面低洼地段可铺设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以减少水流冲刷。
2.2 路基沉陷和坍塌
路基沉陷将造成局部路段的基层破坏,进而使路面损坏,阻碍交通。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填方路段的填筑材料选用不当,施工中夯实密实度不够;路基基础土质不合格,未做原表土处理;雨水渗入路基;路面水渗入、排水沟积水渗入等其它原因渗入;路基内积水。
因此,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填筑材料;软弱地基加固,根据实际的地质结构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路面采用密实型路面结构,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对其造成破坏;路基内有泉水的要设立盲沟或渗沟,使积水能够及时排出。
路基坍塌的主要是缺乏合理的排水措施;未设天沟,或排水不畅,雨水渗入土体,造成上边坡坍塌;路基边坡土质松软、坡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挡土墙等防护设施;溪流冲刷。
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排水措施;砌筑挡墙,根据实际地形状况,采用不同形式的挡土墙;采取合理的边坡防护措施,为了防止溪流冲刷可以进行种草防护,
种草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较微且边坡高度不高、坡度不陡于1:1.25、适宜种草的土质边坡或经改良的边坡;一般要求边坡高度不高(<6m)、不浸水或短期浸水,边坡上已扎根的种草坡面防护可容许缓慢流水的短期冲刷。
2.3 桥涵破坏
桥涵破坏大多是由于洪水的作用,使路桥造成毁坏,轻者淘空桥涵基础、堵塞涵洞,河水冲刷路面,阻塞交通,重者冲毁桥涵,影响当地正常生活。
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设计不合理,桥涵位置选择不当,水流不畅,地质条件差;过水面积或孔径偏小,满足不了排洪要求,使得水流湍急,排水不畅;施工效率低,桥涵基础未处理好,构造物在跨径方面不符合要求;排水沟涵洞设施不齐全,且进出口处理不当,水流淘空基础。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施工设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对桥梁受毁部份进行修复;根据水流情况修建导流坝等调治构造物,调节水流,保证桥梁在设计洪水位时不被冲毁。
3 完善山区公路排水系统设施
在山区公路综合排水设施的设计上我们应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就地取材的原则,控制工程造价、规范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并对建设施工完成的排水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及管理,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以达到更好的为广大农村的交通事业发挥持久的服务效能的目的。
3.1 调查病因、防治结合
加强执行山区水毁公路病害调查,为水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必要时可进行检测。调查检测的重点应为水毁损坏的桥梁涵洞、桥面、附属设施及在建公路。而在建公路重点要检查损坏的基层及面层,按照公路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测,合格后可投入使用。针对山区公路水毁,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清除水毁隐患,防范于未然,无论是新建公路,还是修复水毁公路,都应合理设计、严格施工、加强养护,使公路的职能最大范围内得以发挥。
3.2 重视公路综合排水设计
山区的情况复杂,道路建成后的维修相对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道路再次维修的频率,提高公路施工效率,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做好排水设施的处理,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实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改造和水毁修复工程中,把综合排水设计置于首位。同时,公路在路线选择上也要尽量避开软土地基、易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条件差的不良地段,遇到无法避绕的应综合各方面因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修建公路的同时还要做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优化公路排水系统
由于受地形的制约,山区公路的排水系统较为复杂,有时会由于排水系统线路过长、造价过高而作简单处理,这样在遇到大雨季节或者山洪暴发,就极易出现排水不畅,毁坏路基、甚至冲刷农田,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在设计洪水位时,既要考虑河道上下游断面的变化,又要考虑公路修筑和施工弃渣后造成淤积、改变流向等影响,做到多方位调查,全方面考虑。
在充分调查分析公路水毁原因、水毁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公路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确保公路排水顺畅、路基结构稳定、行车安全。
4 加强防护工程建设
4.1 高度重视公路的水毁防治
公路的防护设施和排水设施两部分相互配合作用于公路的畅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公路的水毁防治高度重视,汛期要养护好排水设施,保证沟涵排水畅通,对桥涵挡墙基础冲空部分应采取保护加固的措施,这是完善山区公路排水不畅的总体方针。一般情况下,山区公路边坡的防排水体系由排水沟渠、小桥涵、地下排水设施和坡面防护设施构成。各类防排水措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成公路防排水体系,从而有效抵御暴雨洪水等灾害,沿河公路的防排水设
【关键词】山区公路,排水系统,水毁,排水设计
引言
公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设施,对改善地区交通条件,提高土地自身价值,促进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山区气候、地质条件都十分复杂且恶劣,像西南山区属于多雨土石山膨胀土地质灾害区,我国幅员辽阔,这使得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就变得極为困难。同时,与自然条件一同影响山区公路建设的还有公路综合排水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农村公路不管在服务职能还是交通运输职能都大大降低,严重制约当地村民的经济生活发展。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建设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因此,公路建设要根据具体施工地点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搞好山区公路的排水设施建设。
1 山区公路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1.1山区公路的特点
1.1.1 山区公路环境复杂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的地形、水文以及地质的复杂多变,地形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地面高差变化上,山区坡度较高,因而纵横跨度较大,陡坡也非常多;水文复杂,表现在山泉、洪水、暴雨、瀑布等水文状况复杂上;地质的复杂性,表现为滑坡、泥石流、斜坡等不稳定地质较多。这三个因素,影响了山区公路路线布局纵横平三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平曲线多,坡度大,桥梁比例高等一系列问题。
1.1.2 排水施工技术含量高
山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本来就极其复杂,尤其是在排水施工中有大量技术难题需要突破。山区公路非常容易出现水毁的现象,公路水毁主要指包括在建公路及原有公路在内的,因坡面受雨水、风沙侵蚀、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引起的公路毁坏。
2 山区公路造成水毁的原因分析
2.1 路面损坏
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路面,是公路与行车、行人的接触面,不同的路面会受到不同的损坏形式:泥结碎石路面表现为冲沟和坑槽,沥青混凝土路面表现为坑槽和龟裂,水泥混凝土路面表现为断板等。
造成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公路边沟遇堵塞,排水不畅,水过路面,导致水流冲刷路面;路面坡度不适,积水囤积,无法排出,导致路面积水;行驶车辆超载或过多使路面产生坑槽;路基下沉或水流冲空路基,导致路面下沉和断板。
治理:合理流出边沟位置,保证排水顺畅。对路面标高较低的路段,应提高路基,防治水位过高淹过路面影响交通;路面低洼地段可铺设水泥混凝土或块石路面以减少水流冲刷。
2.2 路基沉陷和坍塌
路基沉陷将造成局部路段的基层破坏,进而使路面损坏,阻碍交通。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填方路段的填筑材料选用不当,施工中夯实密实度不够;路基基础土质不合格,未做原表土处理;雨水渗入路基;路面水渗入、排水沟积水渗入等其它原因渗入;路基内积水。
因此,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选用符合标准的填筑材料;软弱地基加固,根据实际的地质结构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法,路面采用密实型路面结构,防止雨水渗入路基,对其造成破坏;路基内有泉水的要设立盲沟或渗沟,使积水能够及时排出。
路基坍塌的主要是缺乏合理的排水措施;未设天沟,或排水不畅,雨水渗入土体,造成上边坡坍塌;路基边坡土质松软、坡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挡土墙等防护设施;溪流冲刷。
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排水措施;砌筑挡墙,根据实际地形状况,采用不同形式的挡土墙;采取合理的边坡防护措施,为了防止溪流冲刷可以进行种草防护,
种草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较微且边坡高度不高、坡度不陡于1:1.25、适宜种草的土质边坡或经改良的边坡;一般要求边坡高度不高(<6m)、不浸水或短期浸水,边坡上已扎根的种草坡面防护可容许缓慢流水的短期冲刷。
2.3 桥涵破坏
桥涵破坏大多是由于洪水的作用,使路桥造成毁坏,轻者淘空桥涵基础、堵塞涵洞,河水冲刷路面,阻塞交通,重者冲毁桥涵,影响当地正常生活。
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设计不合理,桥涵位置选择不当,水流不畅,地质条件差;过水面积或孔径偏小,满足不了排洪要求,使得水流湍急,排水不畅;施工效率低,桥涵基础未处理好,构造物在跨径方面不符合要求;排水沟涵洞设施不齐全,且进出口处理不当,水流淘空基础。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施工设计,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施工;对桥梁受毁部份进行修复;根据水流情况修建导流坝等调治构造物,调节水流,保证桥梁在设计洪水位时不被冲毁。
3 完善山区公路排水系统设施
在山区公路综合排水设施的设计上我们应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就地取材的原则,控制工程造价、规范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并对建设施工完成的排水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及管理,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以达到更好的为广大农村的交通事业发挥持久的服务效能的目的。
3.1 调查病因、防治结合
加强执行山区水毁公路病害调查,为水毁修复提供基础资料,必要时可进行检测。调查检测的重点应为水毁损坏的桥梁涵洞、桥面、附属设施及在建公路。而在建公路重点要检查损坏的基层及面层,按照公路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测,合格后可投入使用。针对山区公路水毁,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清除水毁隐患,防范于未然,无论是新建公路,还是修复水毁公路,都应合理设计、严格施工、加强养护,使公路的职能最大范围内得以发挥。
3.2 重视公路综合排水设计
山区的情况复杂,道路建成后的维修相对困难,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工程的质量,减少道路再次维修的频率,提高公路施工效率,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做好排水设施的处理,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实现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在公路改造和水毁修复工程中,把综合排水设计置于首位。同时,公路在路线选择上也要尽量避开软土地基、易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条件差的不良地段,遇到无法避绕的应综合各方面因素,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修建公路的同时还要做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优化公路排水系统
由于受地形的制约,山区公路的排水系统较为复杂,有时会由于排水系统线路过长、造价过高而作简单处理,这样在遇到大雨季节或者山洪暴发,就极易出现排水不畅,毁坏路基、甚至冲刷农田,影响正常生活。因此在设计洪水位时,既要考虑河道上下游断面的变化,又要考虑公路修筑和施工弃渣后造成淤积、改变流向等影响,做到多方位调查,全方面考虑。
在充分调查分析公路水毁原因、水毁情况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公路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确保公路排水顺畅、路基结构稳定、行车安全。
4 加强防护工程建设
4.1 高度重视公路的水毁防治
公路的防护设施和排水设施两部分相互配合作用于公路的畅通,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公路的水毁防治高度重视,汛期要养护好排水设施,保证沟涵排水畅通,对桥涵挡墙基础冲空部分应采取保护加固的措施,这是完善山区公路排水不畅的总体方针。一般情况下,山区公路边坡的防排水体系由排水沟渠、小桥涵、地下排水设施和坡面防护设施构成。各类防排水措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共同构成公路防排水体系,从而有效抵御暴雨洪水等灾害,沿河公路的防排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