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史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史的教学常出现简单分析、浅尝辄止的现象,导致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无助于学生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思想史专题教学内容的有效处理进行了探索,认为依据时代厘清思想主题,理解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形成思想体系是历史教师在思想史教学中有效处理思想观点的关键所在,再加上适当的教学策略方法方能契合思想史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方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史;思想主题;逻辑关系思想是人类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思想史是一个个历史阶段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精华。认识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巨匠,理解其思想成果和历史作用,增强对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培育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思想史专题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也是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许多教师在处理思想家思想观点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列举主要思想主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想的影响或作用,对思想的理解往往是简单的分析,浅尝辄止,使得原本“枯燥”的思想史变得更加无味。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思想的全面思考和正确理解,无法真正体现思想史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无助于学生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当历史课堂沦落到用虚伪的思考来掩饰思考缺失的地步,教学的实际价值也就显得越发苍白和无力,而且,最最关键的在于,课堂上思考与反思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历史教学中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1]学生不能从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升华,感悟到思想之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那么,该如何有效处理高中思想史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探索,不到之处,敬请批正。
一、依据时代厘清思想主题
思想文化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时代的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依据思想提出者所处的时代从宏观上把握思想动向,厘清思想的主題,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其理解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素养。
例1: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思想家。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从而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是它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存在,忽视了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的雅典城邦也逐渐衰颓,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为了挽救颓废中的城邦政治,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辨证科学,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察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认的真理。”[2]围绕“道德”、“美德”这一主题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在这个案例当中,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为何要突出强调“有思想力的人”、“美德”。
例2:邓小平理论中的“南方谈话”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由此可见,“南方谈话”围绕一个根本问题,着重解决束缚人们思想的姓“资”姓“社”疑虑,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理解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
依据时代厘清思想主题,这是有效处理所学思想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解决的是围绕这个思想主题,具体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处理具体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有思想史效教学的另一个关键。以“南方谈话”为例:“南方谈话”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形成的重要阶段,理论性强,“枯燥无味“(学生语)。要想调动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围绕她的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阐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方面,关键的问题是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概括,它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它要解决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等。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共同富裕”相适应,这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而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回答了长期困惑我们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计划”“市场”都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手段,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呢?这样,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既然思想禁锢已经被打破,那就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经济,所以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对“南方谈话”内容之间联系的把握,深谙其内在逻辑关系,使其各个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按照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对“南方谈话”内容的理解得以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能充分感受伟人思想之美。这与2016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课程目标不谋而合:“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三、教学方式上注重策略方法
在中学课堂上,思想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学得枯燥。究其原因,与单纯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挖掘,缺乏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体验。要想有效处理思想观点,必须要点燃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拓展和挖掘,在策略方法上加深学生对思想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以苏格拉底思想为例: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古老且略显晦涩,但我们换一种方式,用苏格拉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即“助产术”来感受和加深理解其思想,既能让人体会苏格拉底思想之深邃,亦能使学生学习思想史体验到鲜活的味道。
师: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万物的尺度吗?
生:不能。应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了人的感觉作用,但忽视了道德,容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呢?
生:有思想力的人。
师:为什么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呢?
生:因为有思想力的人更有美德,更有道德。
师:美德、道德来自于何处呢?
生:来自于知识。
师:如果有知识就意味着更有美德,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知识”的内涵呢?
生:道德知识、善的知识。
师:苏格拉底所指的道德知识、善的知识指的是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这些都是人的内在灵魂。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与知识(智慧)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美德即知识。
师:那么怎样才能获取道德知识、善的知识呢?为什么?
生:美德由教育而来。因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美德。
师补充:苏格拉底把教育看作是美德和知识的来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掌握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师:苏格拉底对于知识、美德的强调决定了其对雅典直接民主制持何种态度?(展示材料:“没有人愿意用抽签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它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远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苏格拉底)
生: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
……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史;思想主题;逻辑关系思想是人类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思想史是一个个历史阶段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精华。认识中国和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巨匠,理解其思想成果和历史作用,增强对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培育批判继承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思想史专题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也是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许多教师在处理思想家思想观点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列举主要思想主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想的影响或作用,对思想的理解往往是简单的分析,浅尝辄止,使得原本“枯燥”的思想史变得更加无味。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思想的全面思考和正确理解,无法真正体现思想史教学的基本价值和要求,无助于学生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当历史课堂沦落到用虚伪的思考来掩饰思考缺失的地步,教学的实际价值也就显得越发苍白和无力,而且,最最关键的在于,课堂上思考与反思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历史教学中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缺失。”[1]学生不能从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升华,感悟到思想之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更是无从谈起。那么,该如何有效处理高中思想史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探索,不到之处,敬请批正。
一、依据时代厘清思想主题
思想文化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她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那个时代,思想家的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都是时代的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依据思想提出者所处的时代从宏观上把握思想动向,厘清思想的主題,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其理解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素养。
例1: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思想家。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从而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但是它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存在,忽视了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的雅典城邦也逐渐衰颓,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为了挽救颓废中的城邦政治,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辨证科学,即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考察一切已有见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认的真理。”[2]围绕“道德”、“美德”这一主题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在这个案例当中,不难明白苏格拉底为何要突出强调“有思想力的人”、“美德”。
例2:邓小平理论中的“南方谈话”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明确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由此可见,“南方谈话”围绕一个根本问题,着重解决束缚人们思想的姓“资”姓“社”疑虑,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二、理解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
依据时代厘清思想主题,这是有效处理所学思想的第一步。接下来该解决的是围绕这个思想主题,具体提出了哪些观点,如何处理具体观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有思想史效教学的另一个关键。以“南方谈话”为例:“南方谈话”属于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形成的重要阶段,理论性强,“枯燥无味“(学生语)。要想调动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围绕她的根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阐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方面,关键的问题是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新的概括,它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它要解决的是实现社会主义途径、方法等。依据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共同富裕”相适应,这是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而根据“三个有利于”标准,邓小平回答了长期困惑我们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明确了“计划”“市场”都是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手段,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呢?这样,就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作出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既然思想禁锢已经被打破,那就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经济,所以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对“南方谈话”内容之间联系的把握,深谙其内在逻辑关系,使其各个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按照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对“南方谈话”内容的理解得以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且能充分感受伟人思想之美。这与2016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课程目标不谋而合:“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三、教学方式上注重策略方法
在中学课堂上,思想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学得枯燥。究其原因,与单纯的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关注,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挖掘,缺乏情感与价值观层面的体验。要想有效处理思想观点,必须要点燃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对教学内容做一定的拓展和挖掘,在策略方法上加深学生对思想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以苏格拉底思想为例: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古老且略显晦涩,但我们换一种方式,用苏格拉底的“一问一答”的方式即“助产术”来感受和加深理解其思想,既能让人体会苏格拉底思想之深邃,亦能使学生学习思想史体验到鲜活的味道。
师: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万物的尺度吗?
生:不能。应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了人的感觉作用,但忽视了道德,容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万物的尺度呢?
生:有思想力的人。
师:为什么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呢?
生:因为有思想力的人更有美德,更有道德。
师:美德、道德来自于何处呢?
生:来自于知识。
师:如果有知识就意味着更有美德,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知识”的内涵呢?
生:道德知识、善的知识。
师:苏格拉底所指的道德知识、善的知识指的是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这些都是人的内在灵魂。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与知识(智慧)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美德即知识。
师:那么怎样才能获取道德知识、善的知识呢?为什么?
生:美德由教育而来。因为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美德。
师补充:苏格拉底把教育看作是美德和知识的来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掌握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美德的人。
师:苏格拉底对于知识、美德的强调决定了其对雅典直接民主制持何种态度?(展示材料:“没有人愿意用抽签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它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远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苏格拉底)
生: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