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与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经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让学生的思维和心态都处于开放状态,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强调学生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领会学习的方法、体验探索的快乐。因此,以“学”为中心,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参与式课堂,树立起“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学科立起来”的课堂品质,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找到真正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参与;建模;启学;互学;辩学;悟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获得全面、健康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以“和与积的奇偶性”(小学数学教材苏教修订版(2014)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建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想法。
一、启学—测查学情,需求引闸
参与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求知”,是满足学生需求的一种教学。卢梭曾建议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应当学习什么内容,而要由学生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教师则设法使学生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其产生学习的愿望,提供满足其愿望的办法。因此,教学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测量和诊断来把握需求,启发学习。以下是“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的学情前测(如图1):
“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和的奇偶性”是本课的探究内容之一,由于规律比较浅显,我们就将此作为学生课前预学内容。通过测查发现:全班发现三条规律的学生比例达67.6%;发现一条或两条规律的学生比例为16.2%;发现三条规律但举例偏少的学生比例为2.7%;一条规律都未发现的学生比例为13.5%。
可见学生对于命题中“自然数、奇偶数”概念掌握清晰,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用举例的方法来探究规律的能力。前测同时也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不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的规律不全面;有些学生则毫无头绪。据此,组织学生的反思和交流,唤起他们的真实体验,展露他们的困惑,强烈的需求感就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诱发学生参与后续探究。
二、互学—对话表现,互动分享
参与式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学习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独立地开展前测研究时,自主学习已经发生。结合前测诊断,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开放式状态”,引领一种“对话式表现”,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策略,达到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目标。
【教学片断1】
师:在预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6位同学没能找全规律,有5位同学研究存在困难。此时老师和这11位同学一样,更想了解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规律的?
生1:(展示学习研究单)我先任意举了些例子,结果和有的是偶数,有的是奇数。仔细观察后发现如果两个加数都是奇数、或是偶数,和就是个偶数,如果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相加,和就是个奇数。这会不会是巧合,于是我又在草稿本上举了许多例子,结果发现规律没有变。
生2:(展示学习研究单)一开始我举的例子和都是偶数,一看两个加数都是偶数。所以我就想尝试看看两个奇数相加,一奇一偶相加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就这样试出了三条规律。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分类例举,发现规律;大胆猜想,合理验证。
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获得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自我的对话中还原“探”的真实过程,学生在困惑之处得到自我释疑,在偏离之处得到自我矫正,在遗漏之处得到自我完善。
三、辨学—积极想象,探究辨析
真正的主动参与常常是围绕某个问题而猜度或追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问题”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中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分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因为“他自然而然地能提出问题,种种假设会涌上他的心头,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也就相继出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想象,进而在主动探究中展开直观思辨,最终走向知识的本质。
【教学片断2】
学生自主提出新的研究项目,教师呈示:任意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生3:我分成加数都是奇数、加数都是偶数、加数有奇有偶这三种情况,举了一些例子:
1+3+5=9 2+4+6=12 1+2+3=6 1+2+4=7
1+3+5+7=16 2+4+6+8=20 1+2+3+5=11
1+2+4+6=13
我发现加数都是偶数,所得的和一定是偶数。其他两种情况,我还没有发现。
(很多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况与其类似,全班无人联想到加数的奇偶个数)
师:找规律,找的就是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几个数连加,情况复杂。细想一下,不管加数有几个,所得的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那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4(兴奋):从结果看起,看看和是偶数的,加数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不时发出欢呼声)
教师在正确的时间提出正确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上述教学中,学生由两个数和的奇偶性联想到两个数差、积、商甚至是三个数连加的奇偶性,教师以此为教学生长点,呈示研究任务。第一次的独立探究虽没有得出规律,但是展示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表征。教师顺势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引导学生多下冥想、想象、异想的功夫,学会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异性,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同一性,学会溯源、求因、追问与比较。
四、悟学—总结感悟,发现思想
参与式教学指向“素养”,落实能力发展,使学生渐渐具备适应未来学习的本领、能力。从课堂教学通达到素养提升,“悟”起到关键性作用。从心灵智慧的角度说,“悟”就是“开窍”、“会悟”、“醒悟”;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说,就是见此明彼、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课接近尾声,学生也逐渐从经历到经验,从感受到感悟,从生成到生长,数学悟性得到养育和优化。
【教学片断3】
学生独立研究几个数乘积的奇偶性(如图2),组织交流
师:回顾今天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学习的体会。
生5:举例很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生6:例子要多写一些,多比较比较,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再举些例子去验证一下,这样更稳妥些。
生7:规律一下子很难发现的时候,我们要多找找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8:学习要胆大心细。我觉得今天我们自己提出研究的题目,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最后发现规律,我觉得特别开心。
生9:我很想知道几个数的差、商奇偶性有没有规律。
……
与苏教版实验教材相比,调整后的“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不再设置教学单元,而是从三年级上册起,逐册安排相对独立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本课中,从“两个数和的奇偶性”到“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再到“几个数积的奇偶性”,学生经历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思维不断地“碰撞”与“验证”,体验深刻。因此,在课尾突出对探索过程的回顾和体会,有助于学生摆脱知识技能等形式层面的束缚,感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树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科立起来”的课堂教学品质,是参与式四“学”课堂建模的统一行动纲领,也是一种教学理想,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应有追求!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关键词:参与;建模;启学;互学;辩学;悟学
参与式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获得全面、健康和个性的发展。笔者以“和与积的奇偶性”(小学数学教材苏教修订版(2014)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建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想法。
一、启学—测查学情,需求引闸
参与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求知”,是满足学生需求的一种教学。卢梭曾建议教师:不要告诉学生应当学习什么内容,而要由学生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教师则设法使学生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其产生学习的愿望,提供满足其愿望的办法。因此,教学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测量和诊断来把握需求,启发学习。以下是“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的学情前测(如图1):
“任意两个非0自然数和的奇偶性”是本课的探究内容之一,由于规律比较浅显,我们就将此作为学生课前预学内容。通过测查发现:全班发现三条规律的学生比例达67.6%;发现一条或两条规律的学生比例为16.2%;发现三条规律但举例偏少的学生比例为2.7%;一条规律都未发现的学生比例为13.5%。
可见学生对于命题中“自然数、奇偶数”概念掌握清晰,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用举例的方法来探究规律的能力。前测同时也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不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的规律不全面;有些学生则毫无头绪。据此,组织学生的反思和交流,唤起他们的真实体验,展露他们的困惑,强烈的需求感就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诱发学生参与后续探究。
二、互学—对话表现,互动分享
参与式教学应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学习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当学生独立地开展前测研究时,自主学习已经发生。结合前测诊断,进入课堂教学,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开放式状态”,引领一种“对话式表现”,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策略,达到学会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目标。
【教学片断1】
师:在预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有6位同学没能找全规律,有5位同学研究存在困难。此时老师和这11位同学一样,更想了解你们是怎样找到这些规律的?
生1:(展示学习研究单)我先任意举了些例子,结果和有的是偶数,有的是奇数。仔细观察后发现如果两个加数都是奇数、或是偶数,和就是个偶数,如果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相加,和就是个奇数。这会不会是巧合,于是我又在草稿本上举了许多例子,结果发现规律没有变。
生2:(展示学习研究单)一开始我举的例子和都是偶数,一看两个加数都是偶数。所以我就想尝试看看两个奇数相加,一奇一偶相加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就这样试出了三条规律。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分类例举,发现规律;大胆猜想,合理验证。
关注学生自身经验的获得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自我的对话中还原“探”的真实过程,学生在困惑之处得到自我释疑,在偏离之处得到自我矫正,在遗漏之处得到自我完善。
三、辨学—积极想象,探究辨析
真正的主动参与常常是围绕某个问题而猜度或追问,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问题”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中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分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因为“他自然而然地能提出问题,种种假设会涌上他的心头,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也就相继出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想象,进而在主动探究中展开直观思辨,最终走向知识的本质。
【教学片断2】
学生自主提出新的研究项目,教师呈示:任意选几个不是0的自然数,写成连加算式,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组织交流。
生3:我分成加数都是奇数、加数都是偶数、加数有奇有偶这三种情况,举了一些例子:
1+3+5=9 2+4+6=12 1+2+3=6 1+2+4=7
1+3+5+7=16 2+4+6+8=20 1+2+3+5=11
1+2+4+6=13
我发现加数都是偶数,所得的和一定是偶数。其他两种情况,我还没有发现。
(很多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况与其类似,全班无人联想到加数的奇偶个数)
师:找规律,找的就是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几个数连加,情况复杂。细想一下,不管加数有几个,所得的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那你又想到了什么呢?
生4(兴奋):从结果看起,看看和是偶数的,加数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不时发出欢呼声)
教师在正确的时间提出正确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上述教学中,学生由两个数和的奇偶性联想到两个数差、积、商甚至是三个数连加的奇偶性,教师以此为教学生长点,呈示研究任务。第一次的独立探究虽没有得出规律,但是展示了学生真实的思维表征。教师顺势帮助学生在“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引导学生多下冥想、想象、异想的功夫,学会从相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异性,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同一性,学会溯源、求因、追问与比较。
四、悟学—总结感悟,发现思想
参与式教学指向“素养”,落实能力发展,使学生渐渐具备适应未来学习的本领、能力。从课堂教学通达到素养提升,“悟”起到关键性作用。从心灵智慧的角度说,“悟”就是“开窍”、“会悟”、“醒悟”;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说,就是见此明彼、举一反三、举三反一。课接近尾声,学生也逐渐从经历到经验,从感受到感悟,从生成到生长,数学悟性得到养育和优化。
【教学片断3】
学生独立研究几个数乘积的奇偶性(如图2),组织交流
师:回顾今天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学习的体会。
生5:举例很直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生6:例子要多写一些,多比较比较,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再举些例子去验证一下,这样更稳妥些。
生7:规律一下子很难发现的时候,我们要多找找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8:学习要胆大心细。我觉得今天我们自己提出研究的题目,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最后发现规律,我觉得特别开心。
生9:我很想知道几个数的差、商奇偶性有没有规律。
……
与苏教版实验教材相比,调整后的“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不再设置教学单元,而是从三年级上册起,逐册安排相对独立的“探索规律”专题活动。本课中,从“两个数和的奇偶性”到“几个数和的奇偶性”,再到“几个数积的奇偶性”,学生经历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思维不断地“碰撞”与“验证”,体验深刻。因此,在课尾突出对探索过程的回顾和体会,有助于学生摆脱知识技能等形式层面的束缚,感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树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科立起来”的课堂教学品质,是参与式四“学”课堂建模的统一行动纲领,也是一种教学理想,更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应有追求!
【参考文献】
[1]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