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学生作文的“尴尬”
高中语文新课标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要求学生“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要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等。作文要回归人本,注重体验,即一要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活与精神;二要反映时代,关注现实,凸现地域性。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高中学生作文却不理想,可以用“少、慢、差、局”四个字来概括。
1.学生作文数量少。平均两周一篇大作文,一学期也只有8篇大作文。半月才写一次大作文,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作文教学改进后又有8篇小作文,但小作文只是片断作文,有时甚至无法落实,效果甚微。
2.学生作文速度慢。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而且很难当堂收齐,个别学生迟一两天交是常有的事,可见学生的作文兴趣不浓,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和作文素质。
3.学生作文质量较差。从任教多届的高中学生看,每次作文后,总有不少学生的作文不符合写作要求,其中相当部分学生要么审题立意不准,要么构思行文不严密,要么层次混乱线索不清,要么病句错字较多等。
4.从学生写作的内容看,作文存在宿构现象:题材宿构;主题宿构;构思宿构;表达宿构。学生作文有很大局限性,容易陷入说空话、套话的误区。
二、高中学生作文的出路
针对高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从几方面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为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寻找出路。
1.课外阅读活动及观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具体指导,尤其是指导与高中作文有关的阅读。包括学生适合读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是精读还是泛读,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明确阅读目标,推荐阅读书目,布置阅读要求,专项探讨评论,等等。此外还要通过做笔记、检查、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华摘录下来,然后反复阅读玩味,渐渐消化吸收,积累作文素材,成为作文的养料,促进作文成绩的提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也强调阅读和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的丰富,就没有文章内容的丰富。作文内容贫乏的学生对生活往往缺少细心、耐心、深入、广泛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奔向社会,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实话实说》、《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这些对于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的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难。街道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等也是有值得关注的地方。节假日、星期天不妨走到户外,游郊外田野,观乡土人情,看小溪流水,这些景物在农村无不是触手可及。“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口”要常开。聊家常、谈得失,析美丑、复剧情等对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2.致力提高课内作文的效益和质量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思想内容上,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让他们写出心中所想。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要耐心指导,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学会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得到生活的指导和启示,在学会生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来说,是感情的一种释放,是真实情感的宣泄。写出的东西有了真情实感,作文自然就不会流于形式。
在语言形式上要挣脱束缚,张扬个性。对于语言的训练我认为要让学生接触各类作品,各种文体,感受到范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把范文当做例子,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语言的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
在写作技巧上加强指导:首先作文命题和思路应该是开放性的。尤其针对高考命题特点,平时练习命题,务必替学生设身处地着想,题目切忌陈旧、呆板、老一套。题目要能激发写作热情,引起写作冲动,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迫切需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鼓励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来拓宽思路,多方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然后从诸多角度的比较中找出自己感悟最深、最能表现自己特长的角度去写。其次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克服宿构的有力途径和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写“放胆文”,不再人为设置写作禁区,各种文体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表现手段多加尝试,语言上不拘一格,只要能够合乎自身表达需要就运用,多在文章中制造“闪光点”。“吾手写吾心”,材料运用有自己的独到新颖之处。最后作文讲评应该是一种交互式的流向和沟通。作文讲评要以表扬为主,这样会使学生越写越有劲。发掘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性因素,即使有一个独特的开头,或一个独到的细节,也可以启发学生共同分析、评论,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发挥创造性。教师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哪怕是十分幼稚的创新之作,多予以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创新行动得以落实,久而久之,内化为一种心理驱动力,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3.培养学生课外练笔的习惯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作文训练本身应当是十分生动活泼的,但如果局限于课堂,反反复复地进行“静物写生”式的练习,对中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的低效局面。每学期教师都应该很明确布置学生写周记,并落实检查任务,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写读书心得、摘抄文章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向报刊推荐优秀的学生习作,指导学生办墙报、手抄报、成立文学兴趣小组等,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人人参与的语言氛围,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具备一定的自改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提升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1)“朗读”——借助感官直接纠错。朗读是出声的阅读,调动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从而既加深对习作的感情和理解,又审视自己的习作在语感,情趣,意境乃至语音、字句搭配诸多方面的不顺畅之处,从而做出相应的修改。在“朗读—修改”、“修改—朗读”的循环中体会到自改作文的乐趣。
(2)“品味”——理性分析寻找错误。好文章总是经得起品味和推敲的,犹如品茶般。作文写好后,只有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才能从中悟出遣词造句、立意选材、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但在实际的作文训练中很少有学生认真用心来品味自己的习作。在他们看来,阅读和修改则应该是老师的工作。所以引导他们切实用心去研究自己的作文,努力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改,以此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3)“冷处理”——重新审视减少失误。一篇作文写成后,作者往往受原来写作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作文缺乏冷静的判断和认识,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冷处理”的办法加以对待,就是暂时把写好的作文放一放,让自己写作时的固定思维模式“冷却”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再读,使自己从作者的思维定式向读者的思维定式转换,以便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修改。
(4)“鸡蛋里挑骨头”——精益求精排除瑕疵。这就要求学生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写好的作文,从苛求、挑剔、责难角度去寻找毛病,对一段、一句、一词、一个标点甚至一个细节的描写,斟酌这样写是得体还是不得体,进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5)“互助”——形成合力提高纠错力。教师可采用“同伙互助”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吸取好的修改方法,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作文修改的规律,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修改方法。
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就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只有让作文贴近学生的实际,回归学生的生活,真正融合生活,学生才能真诚地、自由地表达。
高中语文新课标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要求学生“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要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等。作文要回归人本,注重体验,即一要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活与精神;二要反映时代,关注现实,凸现地域性。而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高中学生作文却不理想,可以用“少、慢、差、局”四个字来概括。
1.学生作文数量少。平均两周一篇大作文,一学期也只有8篇大作文。半月才写一次大作文,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作文教学改进后又有8篇小作文,但小作文只是片断作文,有时甚至无法落实,效果甚微。
2.学生作文速度慢。两节课完成一篇作文,而且很难当堂收齐,个别学生迟一两天交是常有的事,可见学生的作文兴趣不浓,所以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和作文素质。
3.学生作文质量较差。从任教多届的高中学生看,每次作文后,总有不少学生的作文不符合写作要求,其中相当部分学生要么审题立意不准,要么构思行文不严密,要么层次混乱线索不清,要么病句错字较多等。
4.从学生写作的内容看,作文存在宿构现象:题材宿构;主题宿构;构思宿构;表达宿构。学生作文有很大局限性,容易陷入说空话、套话的误区。
二、高中学生作文的出路
针对高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从几方面采取一些应对策略,为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寻找出路。
1.课外阅读活动及观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具体指导,尤其是指导与高中作文有关的阅读。包括学生适合读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是精读还是泛读,怎样做读书笔记等;明确阅读目标,推荐阅读书目,布置阅读要求,专项探讨评论,等等。此外还要通过做笔记、检查、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的精华摘录下来,然后反复阅读玩味,渐渐消化吸收,积累作文素材,成为作文的养料,促进作文成绩的提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也强调阅读和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的丰富,就没有文章内容的丰富。作文内容贫乏的学生对生活往往缺少细心、耐心、深入、广泛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所以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要鼓励学生奔向社会,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实话实说》、《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这些对于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的农村学生来说并不难。街道上和校园内的广告与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公约与制度等也是有值得关注的地方。节假日、星期天不妨走到户外,游郊外田野,观乡土人情,看小溪流水,这些景物在农村无不是触手可及。“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课文朗读带,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口”要常开。聊家常、谈得失,析美丑、复剧情等对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2.致力提高课内作文的效益和质量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思想内容上,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让他们写出心中所想。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要耐心指导,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学会营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得到生活的指导和启示,在学会生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来说,是感情的一种释放,是真实情感的宣泄。写出的东西有了真情实感,作文自然就不会流于形式。
在语言形式上要挣脱束缚,张扬个性。对于语言的训练我认为要让学生接触各类作品,各种文体,感受到范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把范文当做例子,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语言的魅力,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个性语言。
在写作技巧上加强指导:首先作文命题和思路应该是开放性的。尤其针对高考命题特点,平时练习命题,务必替学生设身处地着想,题目切忌陈旧、呆板、老一套。题目要能激发写作热情,引起写作冲动,使他们有一种写作的迫切需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鼓励学生通过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来拓宽思路,多方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一个材料的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然后从诸多角度的比较中找出自己感悟最深、最能表现自己特长的角度去写。其次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克服宿构的有力途径和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写“放胆文”,不再人为设置写作禁区,各种文体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表现手段多加尝试,语言上不拘一格,只要能够合乎自身表达需要就运用,多在文章中制造“闪光点”。“吾手写吾心”,材料运用有自己的独到新颖之处。最后作文讲评应该是一种交互式的流向和沟通。作文讲评要以表扬为主,这样会使学生越写越有劲。发掘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性因素,即使有一个独特的开头,或一个独到的细节,也可以启发学生共同分析、评论,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大家发挥创造性。教师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哪怕是十分幼稚的创新之作,多予以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创新行动得以落实,久而久之,内化为一种心理驱动力,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3.培养学生课外练笔的习惯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作文训练本身应当是十分生动活泼的,但如果局限于课堂,反反复复地进行“静物写生”式的练习,对中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学作文教学的低效局面。每学期教师都应该很明确布置学生写周记,并落实检查任务,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写读书心得、摘抄文章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向报刊推荐优秀的学生习作,指导学生办墙报、手抄报、成立文学兴趣小组等,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人人参与的语言氛围,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4.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具备一定的自改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提升环节。在实际教学中,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1)“朗读”——借助感官直接纠错。朗读是出声的阅读,调动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从而既加深对习作的感情和理解,又审视自己的习作在语感,情趣,意境乃至语音、字句搭配诸多方面的不顺畅之处,从而做出相应的修改。在“朗读—修改”、“修改—朗读”的循环中体会到自改作文的乐趣。
(2)“品味”——理性分析寻找错误。好文章总是经得起品味和推敲的,犹如品茶般。作文写好后,只有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才能从中悟出遣词造句、立意选材、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做出相应的修改。但在实际的作文训练中很少有学生认真用心来品味自己的习作。在他们看来,阅读和修改则应该是老师的工作。所以引导他们切实用心去研究自己的作文,努力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改,以此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3)“冷处理”——重新审视减少失误。一篇作文写成后,作者往往受原来写作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作文缺乏冷静的判断和认识,教师可要求学生用“冷处理”的办法加以对待,就是暂时把写好的作文放一放,让自己写作时的固定思维模式“冷却”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再读,使自己从作者的思维定式向读者的思维定式转换,以便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加以修改。
(4)“鸡蛋里挑骨头”——精益求精排除瑕疵。这就要求学生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己写好的作文,从苛求、挑剔、责难角度去寻找毛病,对一段、一句、一词、一个标点甚至一个细节的描写,斟酌这样写是得体还是不得体,进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5)“互助”——形成合力提高纠错力。教师可采用“同伙互助”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吸取好的修改方法,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作文修改的规律,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修改方法。
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就是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只有让作文贴近学生的实际,回归学生的生活,真正融合生活,学生才能真诚地、自由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