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审计准则的意义,国际趋同及国际差异化分析,以及借鉴和启示等方面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审计准则 国际趋同 差异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趋同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指各国审计准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国际趋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必然要求各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审计实务方面却存在审计出发点不同、证券市场监管环境不同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差异较大等。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及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过程更可信、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更可信,投资者信心因而增强。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与技术指导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2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着力执业准则建设夯实行业技术基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明确指出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明确提出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为我国专业标准建设及国际趋同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2.建立起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3.树立了衡量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新基准。
四、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评价
1.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分析
丁月卉(2008)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展变迁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了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趋同过程。
倪慧萍(2006)、王雅敏(2006)、袁洋(2007)等均认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 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
倪慧萍(2006)指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体系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标准、非审计业务类准则高度趋同,与IAASB体系中的31个审计准则相对应的我国准则高度趋同但微有差异。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发布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28.3%。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在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方面,既有良好基础,又有一定的差距。
王越豪(2006)指出国家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邵青红、李志英(2008)也指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框架体系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体系, 并与国际审计准则框架体系趋同情况的具体表现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对应准则等方面。
综合上述观点,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形成了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主张: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原有准则的突破和创新。随着新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服务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的目标,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2.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差异化分析
在国际趋同中,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考虑, 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 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倪慧萍(2006)论述了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差异:“国际趋同中,本部分差异是结合我国国情并针对中国特色形成的,表现为一种创新,也有进步意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将为我国审计实务带来更规范、更具有特色的操作指南。”从趋同状况分析来看,差异集中体现在:我国多3个准则、未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加以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以及没有充分涵盖ISA501准则的内容。
钱华(2007)也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表现在:在某些具体准则的规定上,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详略程度不同;在某些准则的具体规定方面有细微不同,但本质区别不大。
刘悦文(2008)提出我国审计准则的条文规定基本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进程、经济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注册会计师素质等方面。
3.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借鉴和启示
袁洋(2007)指出了新审计准则体系尚待完善之处:未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和未涉及诉讼和索赔的审计程序、长期投资的评价与披露、分部信息等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我国没有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这会导致两种情形出现:一种是降低审计准则的遵循度;另一种是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这两种情形均会产生不利结果: 前者会损害审计准则的权威性, 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后者将抬高非严格强制性要求的权威性,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王越豪(2006)提出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文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准则体系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验资准则和准则行文体例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刘悦文(2008)提出针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坚持借鉴国际惯例与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重要性原则;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等方面。
据2009年1月20日中国证券报报导,中注协正在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最新进展,推动相关部门修订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保持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动态趋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努力,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会计职业界树立善于协调、能够协调的良好形象,在国际投资者面前树立起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实现了审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步发展,有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倪慧萍,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中国农业会计,2006.9.
[2]袁洋,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3]丁红燕,试析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财会月刊( 会计),2006.8.
[4]钱华,《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5]丁月卉,《从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变迁看国际审计趋同》,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6]邵青红,李志英,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比较,审计月刊,2008.6.
[7]王越豪,新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
关键词:审计准则 国际趋同 差异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涵义
趋同指的是收敛、缩小差异,现在不同,经过一段时间后会逐步相同,最后消除差异。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都是指各国审计准则,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从不同逐步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是,按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大趋势,着力完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加快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二、国际趋同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其实质是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这不仅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对会员组织的要求,也是其他国际组织的要求。随着持续的全球化,许多主要资本市场正在积极努力,推动向全球公认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趋同。
经济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必然要求各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审计实务方面却存在审计出发点不同、证券市场监管环境不同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素质差异较大等。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及文化传统等因素造成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过程更可信、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更可信,投资者信心因而增强。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与技术指导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12杂志上发表的题为《着力执业准则建设夯实行业技术基础—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明确指出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明确提出了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张,为我国专业标准建设及国际趋同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2.建立起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3.树立了衡量注册会计师专业素质、监管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新基准。
四、中国新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评价
1.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分析
丁月卉(2008)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发展变迁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了我国审计报告准则与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趋同过程。
倪慧萍(2006)、王雅敏(2006)、袁洋(2007)等均认为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简称“新审计准则”) , 标志着我国适应现实需求同时又与国际趋同的审计执业准则体系的形成。
倪慧萍(2006)指出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在制订时大量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二者在具体的准则条文规定方面基本相同。我国新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体系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标准、非审计业务类准则高度趋同,与IAASB体系中的31个审计准则相对应的我国准则高度趋同但微有差异。与截止2004年底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发布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52.1%;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比例为19.6%;有13个项目尚未来得及制定,比例28.3%。以上事实说明,我们在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方面,既有良好基础,又有一定的差距。
王越豪(2006)指出国家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中国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既体现在框架体系上,也体现在准则项目和内容上。
邵青红、李志英(2008)也指出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框架体系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体系, 并与国际审计准则框架体系趋同情况的具体表现在规范对象、业务分类、对应准则等方面。
综合上述观点,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形成了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则主张:第一,趋同是进步,是方向;第二,趋同不等同于相同;第三,趋同需要一个过程;第四,趋同是一种互动。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对原有准则的突破和创新。随着新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服务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的目标,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2.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差异化分析
在国际趋同中,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和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考虑, 与国际审计准则相比, 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
倪慧萍(2006)论述了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的差异:“国际趋同中,本部分差异是结合我国国情并针对中国特色形成的,表现为一种创新,也有进步意义,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将为我国审计实务带来更规范、更具有特色的操作指南。”从趋同状况分析来看,差异集中体现在:我国多3个准则、未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加以区分,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以及没有充分涵盖ISA501准则的内容。
钱华(2007)也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差异表现在:在某些具体准则的规定上,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详略程度不同;在某些准则的具体规定方面有细微不同,但本质区别不大。
刘悦文(2008)提出我国审计准则的条文规定基本与国际审计准则存在差异的原因,指出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进程、经济法律环境、道德文明观念以及注册会计师素质等方面。
3.中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借鉴和启示
袁洋(2007)指出了新审计准则体系尚待完善之处:未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和未涉及诉讼和索赔的审计程序、长期投资的评价与披露、分部信息等相关规定,并提出了我国没有对审计准则与审计实务公告进行区分,这会导致两种情形出现:一种是降低审计准则的遵循度;另一种是抬高审计实务公告的遵循度。这两种情形均会产生不利结果: 前者会损害审计准则的权威性, 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后者将抬高非严格强制性要求的权威性,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王越豪(2006)提出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执业环境以及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认识程度等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趋同的同时,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制定中国审计准则,使之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文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准则体系在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验资准则和准则行文体例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刘悦文(2008)提出针对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存在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坚持借鉴国际惯例与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重要性原则;争取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与有关部门的关系等方面。
据2009年1月20日中国证券报报导,中注协正在根据国际审计准则最新进展,推动相关部门修订我国审计准则体系,保持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动态趋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努力,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会计职业界树立善于协调、能够协调的良好形象,在国际投资者面前树立起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实现了审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步发展,有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倪慧萍,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之异同,中国农业会计,2006.9.
[2]袁洋,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3]丁红燕,试析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财会月刊( 会计),2006.8.
[4]钱华,《对我国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评价》,财会月刊(理论),2007.6.
[5]丁月卉,《从我国审计报告准则变迁看国际审计趋同》,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6]邵青红,李志英,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与国际审计准则体系比较,审计月刊,2008.6.
[7]王越豪,新审计准则体系的特点及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