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圣陶写作理论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c1c2c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余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
  笔者有幸拜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获益匪浅,现择叶圣陶先生写作理论简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正处中小学作文教学迷茫的执教者能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作文发表园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认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论写作教学》)因此,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排斥、抵触作文的心理,我的做法是尽量创设学生发表园地,让学生有展示写作才能的地方。
  
  二、指导学生捕捉写作素材,坚持写好日记
  
  叶圣陶指出:“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抒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略谈学习国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多作”,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叶圣陶还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作文论》)由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就是把写作生活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既抒发思想、情感,又培养习惯,磨练毅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发现学生写作前认真列写作提纲、作文后仔细修改习作及念读自己的作文的情景,教师总在不自觉的加速度、抢进度,却常常忘记写作好习惯的养成。
  
  四、精心指导学生做好作前材料积累,改变传统“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少功劳动
  
  叶圣陶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实际的作文教学管理中,许多学校仍然是抱守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其结果只能是累坏了老师,放闲了学生,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只能是年复一年“原地踏步”。
  叶圣陶先生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曾呼吁:“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五、对学生作文要求不宜太高,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叶圣陶指出:“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论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听到老师说,学生选材陈旧、叙述不清、立意不高……其实,我们认真细想,今天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从小学到中学,从许多学校组织的周末补课、假期补课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孩子们的生活,绝大部分被单调乏味的讲授型课堂占据,课外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窄,祖国的秀丽江山,大自然的奥妙,孩子们大都缺乏切身的体验。试想,长期在这样成长环境中的孩子,选材怎样新颖、立意怎样高远?自此,长期萦绕心里的疑惑,是不是也该释然?学生从小至今,心中“积蓄”无非就是父母和老师、家庭和课堂,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多彩的自然现象、无穷的宇宙空间,孩子们心里更多的却是未知数。因此,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标准不宜太高”。果真这样,我们就不该再苛责学生苛求自己。
其他文献
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我进行教学探索的重点。  本次活动拟定的目标是:认识自然界中物种与物种间千姿百态的联系,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认识关注生态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道理;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料按既定课题搜集材料的方法;利用小组交流、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探究练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品质。  活动中,我把全班52个学生分成6个小组,明确每一小组
期刊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的识别、区分、判定、筛选、组合的一个过程。阅读教学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阅读,使其有计划、有步骤地感知、辨析、领悟,从而获取文章主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那怎样才能上好阅读课呢?     一、选择一个好的突破口     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也可以说是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期刊
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网络化课堂教学过程与设计策略就很重要,能指向于支持学生的学。  设计教学过程  网络化课堂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应该多样化,以适应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这意味着应当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模式的支持。可以将网络化课堂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模式分为四个类别:  1. 客观主义——个体主义类别:如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教学模拟、教学游戏、智
期刊
对于教师而言,思考乃是成长之本,成长之基。我认为,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之中,我们应该对教材有所思考,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不拘泥于教参教材,对教学应该积极反思,不断改进。    一、思考教材,适时拓展     编教材确实很不容易,众口难调,语文学习本身缺乏清晰的知识系列的缺陷为教材编写增加了困难。但是,在众多的经典语文课文中,仍然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商榷的。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期刊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的教育观和良好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只有具备创新的教育观和良好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除精通所教学科外,一定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还要广泛了解和通晓其他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
期刊
当今教育,提得很响亮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口号体现了教育的人道性。《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出的教育的人道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和人道精神。教育的人道性原则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师生平等,相互尊重    师生平等,相互尊重是
期刊
我听过这样一个两难抉择:一战地记者面对将要死去的孩子,是抢救?还是抓住难得的时机拍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一样的评论。而教育的角度,同样如此。   “一个叫刘静的女同学突然呕吐了,一时间,教室里乱着一团,同学们掩鼻而逃,尖叫声、责备声、桌椅的挪动声不绝于耳……”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该班的班主任隐约地感到一个很好的班会主题正在“生成”,他静静地站在原地——让同学们好好地体验这个真实的情景。教
期刊
朱自清先生1934年就从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文的实践中得到结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话,真是让
期刊
一、安化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安化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数占了在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留守儿童”队伍日趋壮大。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对本校“留守儿童”的跟踪观察和深入分析,总结出“留守儿童”身上大致存在下列问题:  1.思维懒惰习惯差  “留守儿童”大多因为缺少有效监管,爷爷奶奶管不了,而代管人在管教上有顾虑,以致唯我独尊的思想坐大成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少爷习气。而父母
期刊
1、利用文本的故事性创造情境  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来创设情境。如讲《童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感受作者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将“物外之趣”勾勒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为这篇课文本身趣味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和他们类似的童年经历,更能感同身受。《桃花源记》可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