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也是语文教育界思想最深刻、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家之一。他一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余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至今仍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
笔者有幸拜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获益匪浅,现择叶圣陶先生写作理论简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正处中小学作文教学迷茫的执教者能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作文发表园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认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论写作教学》)因此,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排斥、抵触作文的心理,我的做法是尽量创设学生发表园地,让学生有展示写作才能的地方。
二、指导学生捕捉写作素材,坚持写好日记
叶圣陶指出:“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抒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略谈学习国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多作”,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叶圣陶还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作文论》)由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就是把写作生活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既抒发思想、情感,又培养习惯,磨练毅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发现学生写作前认真列写作提纲、作文后仔细修改习作及念读自己的作文的情景,教师总在不自觉的加速度、抢进度,却常常忘记写作好习惯的养成。
四、精心指导学生做好作前材料积累,改变传统“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少功劳动
叶圣陶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实际的作文教学管理中,许多学校仍然是抱守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其结果只能是累坏了老师,放闲了学生,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只能是年复一年“原地踏步”。
叶圣陶先生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曾呼吁:“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五、对学生作文要求不宜太高,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叶圣陶指出:“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论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听到老师说,学生选材陈旧、叙述不清、立意不高……其实,我们认真细想,今天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从小学到中学,从许多学校组织的周末补课、假期补课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孩子们的生活,绝大部分被单调乏味的讲授型课堂占据,课外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窄,祖国的秀丽江山,大自然的奥妙,孩子们大都缺乏切身的体验。试想,长期在这样成长环境中的孩子,选材怎样新颖、立意怎样高远?自此,长期萦绕心里的疑惑,是不是也该释然?学生从小至今,心中“积蓄”无非就是父母和老师、家庭和课堂,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多彩的自然现象、无穷的宇宙空间,孩子们心里更多的却是未知数。因此,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标准不宜太高”。果真这样,我们就不该再苛责学生苛求自己。
笔者有幸拜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获益匪浅,现择叶圣陶先生写作理论简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并期望对正处中小学作文教学迷茫的执教者能有一些帮助。
一、创设作文发表园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认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论写作教学》)因此,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排斥、抵触作文的心理,我的做法是尽量创设学生发表园地,让学生有展示写作才能的地方。
二、指导学生捕捉写作素材,坚持写好日记
叶圣陶指出:“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发抒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略谈学习国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多作”,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写日记。叶圣陶还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作文论》)由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就是把写作生活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既抒发思想、情感,又培养习惯,磨练毅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给学生作文方法,培养学生作文好习惯
叶圣陶认为:“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订,这也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少发现学生写作前认真列写作提纲、作文后仔细修改习作及念读自己的作文的情景,教师总在不自觉的加速度、抢进度,却常常忘记写作好习惯的养成。
四、精心指导学生做好作前材料积累,改变传统“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少功劳动
叶圣陶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实际的作文教学管理中,许多学校仍然是抱守传统,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其结果只能是累坏了老师,放闲了学生,而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只能是年复一年“原地踏步”。
叶圣陶先生1978年3月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曾呼吁:“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五、对学生作文要求不宜太高,命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叶圣陶指出:“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若说立意必求独创,前无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长期搁笔,何况学生?但有一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论写作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听到老师说,学生选材陈旧、叙述不清、立意不高……其实,我们认真细想,今天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学前班,从小学到中学,从许多学校组织的周末补课、假期补课到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孩子们的生活,绝大部分被单调乏味的讲授型课堂占据,课外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窄,祖国的秀丽江山,大自然的奥妙,孩子们大都缺乏切身的体验。试想,长期在这样成长环境中的孩子,选材怎样新颖、立意怎样高远?自此,长期萦绕心里的疑惑,是不是也该释然?学生从小至今,心中“积蓄”无非就是父母和老师、家庭和课堂,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多彩的自然现象、无穷的宇宙空间,孩子们心里更多的却是未知数。因此,正如圣陶先生所说,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标准不宜太高”。果真这样,我们就不该再苛责学生苛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