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竞艳傲秋霜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la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相较于历代男性书画名家辈出,精品迭出,女性画家无疑是中国书画史上夺目靓丽的景观。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潮的变迁,涌现出了一批女性书画家,留下了许多精工秀丽的传世之作,向我们展示了闺阁翰墨的奇异光彩,堪称我国绘画史上的艺术珍宝。
  笔者所见的《霜菊含秋图》,为清末女画家程蕙所绘。据画史所载,程蕙(生卒年不详)为浙江杭州人,号西泠女史,工花卉,与清末宫廷女画家、慈禧太后绘画老师缪嘉蕙(字素筠)齐名。其流传的作品有花卉、人物等。这幅《霜菊含秋图》是程蕙的代表作品之一,纵127厘米,横48.5厘米,纸本设色。画作意境高远深阔,墨笔柔和流畅,敷色明艳富丽。所绘嶙峋怪石间秋菊傲霜竞放,呈花团锦簇、争奇斗艳之状;菊花花叶舒展,花朵繁茂,绚灿多姿,花蕊、花瓣分别以粉、红、黄、白、紫、蓝诸色点染而成,工致细腻,柔和鲜艳,明净典雅。菊叶则以浓淡不同的浅蓝染出叶面,复用本色勾出筋脉,生动传神。山石以写意之法,勾勒山形轮廓,墨色浅淡,皴擦均匀,颇具清远冷寂的山水效果,以此衬托菊花,使人不禁想到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笔下所咏的孤直高洁的秋菊:“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画左上角题识:“瘦茎叶叶带霜气,繁花片片含秋清。黄鹅紫凤娇欲舞,金幢玉节纷相迎。庚子秋九月仿北宋徐崇嗣赋色法作于韵红楼。西泠女史程蕙”,并钤有白文“程”、朱文“蕙”两印。
  据画中题识可知,程蕙作此画“仿北宋徐崇嗣赋色法”。徐崇嗣是北宋初年著名画家,其画初承家学,因不合当时院体画程式和风尚,遂自创新体,所作不用墨笔勾勒,而直接以彩色晕染,世称“没骨图”,亦称“没骨花”。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云:“(徐崇嗣)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细观此画敷色,作者可谓深得徐崇嗣“没骨花卉”之神韵。画中菊花枝茎与花朵皆用没骨画法,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景物,花瓣、蕊很少勾勒,以水墨着色渲染,用笔含蓄,明丽简洁,有文人画的精致韵味。菊花构形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极力摹写逼真,画法工整纤丽,力求活色生香,有“惟能极似,与花传神”的效果,精巧艳丽中又映射出女性画家特有的温雅和细腻。
  此外,作者善于调匀用色,点染并用,色彩匀厚多变、柔美秀雅,白菊花之清新、粉红菊花之淡雅、黄菊花之富丽、红菊花之娇艳,以及蓝菊花的素淡,山石的浅晕等,创造出一种明丽灿烂、赏心悦目的隽永之境,从中亦可见清初“没骨花卉”名家恽寿平对其绘画的深远影响。
  此画作于“庚子秋”,即公元1900年秋,时值清末中国国势阽危,民不聊生之时。画如其人,作者身为柔弱女子,目睹艰难时世,于此时绘寒秋菊花斗霜图,显然是以孤标贞洁的“花中君子”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品性自誉,题识中所书恽寿平《花卉图册》中的“瘦茎叶叶带霜气”咏菊诗,更是寄托了其清远卓立、伤时不屈的巾帼情操。(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与浅绛瓷结缘,算来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从被老师带着去皖南徽州寻古玩,到自己背起行囊闯荡全国各地古玩市场,再到守在电脑旁边寻觅世界各地的浅绛信息,我的生活完全被浅绛收藏所改变。而浅绛彩瓷这个十年前还少有人知的名词,到今天成为收藏界炙手可热的新宠,也是我们这些老藏友所始料不及的。说实话,我自己喜忧参半,一方面浅绛得到认同了,大家也都从浅绛彩热中得到了实惠,藏品升值了;但另一方面,浅绛彩热引来的大批实力藏
期刊
元代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奋起,农民起义运动风起云涌,形成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并铸造了各自的货币,其中有张士诚的“天佑通宝”,韩林儿的“龙凤通宝”,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的“大义通宝”,朱元璋的“大中通宝”。这些钱币由于铸量不多,存世稀少,如今大多已成为珍稀品种。“德寿重宝”是陈友谅阵亡后,次子陈理继位,改元“德寿”时所铸的钱币,知者寥寥。  数年前,我在市场上首次瞥见此钱,一下就
期刊
兴起于十九世纪晚期、发掘于二十世纪晚期的浅绛彩瓷,在瓷器史上只存在了五十余年,在湮没一百余年之后,大放异彩。随着收藏队伍的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市场价值稳步上升。继中国嘉德、中拍国际、北京长风等拍卖行2010年陆续推出浅绛彩瓷专题以后,2011年天津海天、英国宝龙也推出了自己的文人瓷画专题。2008年以前,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大家的瓷板、琮瓶、成对帽筒等器型价位在10万至15万元之间,而今年已
期刊
民国味儿  周六看到一只民国的新粉彩杯子,很喜欢。问价的时候,老板很神秘地轻声摆手对我说:是假的。感谢老板诚信的同时,细细将杯子看了一遍,觉得这不但不假,而且是一眼大开门的东西。遂告诉老板说这是件好东西。老板仍坚执他的观点,还说古玩城的好几个人都说假。其中有一人,我一直以为他的眼力是极好的,但我还是相信自己的眼力,表示愿意购藏之。  老板于是答应东西已经属于我,但要等几天,再确认一下真伪,我答应了
期刊
多年藏研古钱,先后在数十吨清钱中,捡选出几枚宝浙局“同治通宝”钱,奇特的是面文四字,“同治”与“通宝”相逆。若按制钱规制“同治”二字在穿上下直读排列,“通宝”二字在穿右左横读排列。这种倒置使“通”在左,“宝”在右,有违常制;若将“通宝”二字放正,“同治”二字就被颠倒,“同”在穿下,“治”在穿上,呈头朝下,脚朝上倒悬状;背满文“宝浙”二字,对应面文“同治”正读时,则倒置反书,右左排列。若对应“通宝”
期刊
众所周知文人瓷画的发展,经过了浅绛彩瓷画—新彩瓷画—新粉彩瓷画三个阶段。晚清时期由文人士大夫和御窑厂画师以瓷代纸、以画入瓷创作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经过由民国初期以陈松为代表的文人画师以洋彩颜料创作新彩瓷画过渡,进而自民国二三十年代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瓷画大师绘制新粉彩瓷画,使文人瓷画这一艺术形式走向辉煌并影响至今。三个阶段无一不生动地体现着“中国画入中国瓷”的文人瓷画精髓。  随着人们对浅绛彩和新粉
期刊
此品“奇”,就奇在对钱文有三种读法,除上、下、右、左对读“赵宝重兴”外,还可以从左、上、右、下读“兴赵重宝”和上、左、右、下读“赵兴重宝”,它既不是行用钱币,又非厌胜钱,而且许多泉谱都失载,也未见到报道。  当我第一次在泉友家中看到时,以为是臆造品,但泉友是从走街串巷的小古董贩子手中收到的生坑品。经上手仔细观察,发现钱文挺拔,很有精神,确实非一般工匠能书,应出自名家之手。入骨的硬绿锈呈宝石光泽,这
期刊
中国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古老国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在其历史演变更替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年”文化就是其一。老百姓有个过年的传统,大年临近时,便纷纷出动家人前往画店或画摊儿上选购那些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年画,带回家来用这些喜庆吉祥的图画装点居室,美化生活(图1、图2)。年画曾像是贴在墙上的电视机,人们看着年画,欣赏着年画的美丽画面,讲述着年画里的情节和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乐
期刊
笔者藏有一枚花钱(见图),正面楷书直读“至治无名”,背面无外廓,龙凤海涛纹饰呈典型的西南地区风格。折十钱型,青铜质地。此钱为近代出土,老坑色,表面有磨损痕迹。从其钱文、铜质及坑色来看,应为元代之物。  面文“至治无名”,其锋直指元朝至治年间英宗皇帝硕德八刺。“无名”意为平庸无名之辈,寓其无德无道,枉为一国之君。铸币者对至治帝的怨恨仇视之情借此币宣泄无疑。在彰显吉祥娱戏、驱邪厌胜的花钱丛中,此钱单挑
期刊
本人集得一枚“本命元神”母钱(图1),拓片(图2)。径4.8厘米,穿0.9厘米,厚0.3厘米,重36.1克。此钱正面有九叠篆“本命元神”,背面有多种吉祥物,有青松、蝙蝠、祥云、龟鹤、星官组成如愿的吉语,即“松柏同春”、“龟鹤齐寿”、“福寿双全”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演绎空间。  翻阅余榴梁先生的《中国花钱》一书的图中,没有尺寸,笔者用卡尺测之,径为4.7厘米(图3)。径4.7厘米,定为上上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