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身份游移的“故事汇编”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评介弗拉维斯·约瑟夫(Flavius Josephus,公元37至约100年)的著作时,恐怕许多学者首先都会困惑于他的身份。约瑟夫是一个犹太人,显赫的哈斯蒙王族的后裔。在犹太教宗派上,他喜欢过艾赛尼学派,也曾学习过法利赛和撒都该教派的教义,最后虽成为法利赛派的信徒,然而又持某些批评的态度。他还是个将军。在公元66年,罗马军队开始征战犹太起义军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从将军到囚徒最后又成为亲罗马的犹太人、劝说犹太人放弃抵抗而遭本民族唾弃的“叛徒”。他名字前的“弗拉维斯”称号,得自于罗马弗拉维斯王朝的家族姓氏。他的著作中充满对于弗拉维先王朝的感激、赞词,让人感觉这是一个罗马人所写的《犹太战记》。不过,在这种心态的背后,他又若隐若现却顽强地坚持犹太信仰的价值,例如他在描写罗马皇帝维斯帕芗将圣殿里掳掠来的帷幕和律法书放在自己的宫殿里面,(第404-405页)暗示皇帝亲睐犹太教信仰,希伯来文化具有价值上的优越性。
  这些在今天的读者们看来似乎相互矛盾的内涵却在约瑟夫的叙事中圆转自如,这就充满了反讽的意味。我们很难了解到约瑟夫的真正的历史态度:罗马的抑或犹太的?历史细节充满了夸大其辞的修饰抑或是真相的再现?我们所看到的约瑟夫的历史充满着叙事上的飘移。同样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对犹太和罗马的忠诚似乎都是真诚的。在他的著作里,充满了类似的约瑟夫式的“真诚”。后世的历史学家不得不对这种“真诚”态度下所形成的历史真实性作艰苦的辨识,试图从他的叙述中分离出事实之“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约瑟夫的历史与今天的历史已经是两个观念了,正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充满猎奇的故事一样。总之,在约瑟夫的《犹太古史》和《犹太战记》这两部著作中,我们所看到的是“约瑟夫”的历史,一种身份游移个人色彩极深的“故事汇编”。
  《约瑟夫著作精选》所增添的编者梅尔的许多注释则帮助我们从故事性的历史中确认其真实性。这是直接阅读约瑟夫的原著所不能直接获得的教益。这是我喜欢这个“精选本”的一个重要理由。约瑟夫的著作本身和编者梅尔的“注”及“考证”相互联结,形成历史观上这种“古”与“今”的间断。我当然也非常赞赏这个精选本的的取舍,它可以使我们避开约瑟夫的某些繁琐辅陈,在语言和叙事上更为节制。然而,我也得说编者的某些删繁就简对于我们把握约瑟夫著作的某些方面也是大可商榷的。编者在一些资料上取舍所展示出的视野可能会使我们产生误解,以为约瑟夫原本的某些记载并不重要,例如在讲到希律王欲攻打哈斯蒙王族的希尔克努遭安提帕特和费萨尔劝阻时,“精选本”删去了犹太人与罗马人的联盟关系而享受的特权(第235-236页)。然而,在我看来,这却是一个很重要的记录,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早期基督教兴起时既得益于犹太人的这种权利最后又受制于这种关系的双重境地。至于“精选本”的历史“间断”,即梅尔所增加的关于约瑟夫著作记载的真实性部分,它便于读者们了解学者们有关约瑟夫记录的争论,并从相关的背景知识中获益良多,因为今天的读者更多地想知道历史的“真相”,而约瑟夫却似乎只是讲了一些“故事”,而我们总是怀疑故事在叙述上的虚构情节。当历史的“今”嵌人到时间的“古”时,它会有助于消除“故事”所带来的真实性的遮蔽,使历史变得连续起来,获得时间的绵延。因此,就这个方面来说,读梅尔的“精选本”比读没有这种“间断”的注释的约瑟夫本人的著作要更加有效,读者们完全可以按照今天的学科性的历史原则来取舍约瑟夫的汜录。
  当然这只是就把约瑟夫的著作使用为一种历史资料而言。如果我们把约瑟夫作为希腊化犹太教的一个人物来理解,“精选本”所体现的历史间断则反而使我们形成阅读上的障碍,因为对于约瑟夫这样的犹太人来讲,叙事上的某些夸张甚至是局部的某些虚构常常是他们为自己融人罗马社会或者使他关于犹太教的解释获得身份上的慰藉的一个因素,无论这种虚构来自于文化认同的需要,还是历史铺陈的合理性构想。
  我们现在需要回到《犹太古史》和《犹太战记》两部著作的具体内容上。首先要提到的是约瑟夫著作的版本问题。在“精选本”的“导言”中,梅尔教授提到三个主要的版本,即洛布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William Whiston的《约瑟夫著作全集》(The Works。f Josephus,我所见到的是1998年的重印本)以及一个《犹太战记》的单行本。我本人在研究中通常使用的是前两个版本。其次,是关于约瑟夫著作中译的情况,主要有香港学者曾经刊行的一些版本及节选本。《犹太古史》有一个由苏美灵翻译、基督教天人出版社出版的全译本。约瑟夫著作的节译本主要有两个,一是由黄愈轩、叶从容等所译的《新约背景文献选辑》(黄锡木主编,国际圣经协会,2000年),包括《犹太古史》和《犹太战记》;二是由石敏敏所泽,包括了《约瑟夫生平》、《犹太战记》、《犹太古史》和《反驳阿皮安》(收入鲍维均等著,《圣经正典与经外文献导论》,基督出版社和国际圣经协会联合出版,2001年。)上面所涉及的几乎是约瑟夫全集的所有著作目录了。
  《犹太古史》和《犹太战记》是约瑟夫两部最重要的著作。正如梅尔所说,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写作时间来看,《犹太战记》是约瑟夫最早的著作,《犹太古史》则写于十七年之后,然而在著作编排上,为了突出犹太历史在约瑟夫著作中的连续性,《犹太古史》则是排在《犹太战记》之前的。《犹太古史》记载了从上帝创世到爆发犹太人与罗马人战争的历史,全书共二十卷。前十卷叙述至巴比伦之囚的犹太民族衰落史;后十卷开始于波斯王居鲁士允许犹太人回归故国重建圣殿至公元66年第一次犹太战争。《犹太战记》共七卷,第一卷关于马加比起义和希律统治与《犹太古史》有所重叠,不过这部分内容占的篇幅不大。后六卷记述了公元66年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以及罗马庆祝胜利的情景。(参看梅尔,“编译者序”,第5页)通过这样的编排,两本书在时间上一起呵成,相当完整地再现了犹太人从崛起到大散居时代,尤其是公元前四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末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极具史料价值。
  约瑟夫记载的这段历史与早期基督教的演变有着多个层面的关系。当然,首先是犹太人的散居及犹太教信仰本身的传播,并透过犹太人的足迹,早期基督教在犹太人的散居地扩展开来,犹太人的散居地成了基督教最初传播的场所。随着犹太人广泛地散居于整个地中海地区,犹太教信仰也随之扩展。约瑟夫的《犹太古史》可以看作是一个罗马化了的犹太人在向希腊罗马世界的居民以历史的方式讲述犹太教价值的卓越性,并且在表似历史实则护道的这部著作中,约瑟夫深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自毫。“因为这一主题非常广泛,我就把最后一部分特别写在《犹太战记》这一独立的书卷中。其中所贯彻的主要教训就是: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必然兴盛;而那些偏废上帝律法的人,最终必将遭殃。”(“精选本”正文第3页)。如果我们也把这个意图与《犹太战记》联系起来,那就非常有意思了。在《犹太战记》中,约瑟夫把耶路撒冷圣殿的被毁更主要地看成是犹太人自身内部争战的结果,是犹太人不虔敬的结果,似乎反把韦斯巴芗及提图斯看成是执行了上帝之公义的人。这种视野使得他的观点呈现出希腊化犹太教的明显特征,即上帝从犹太人中兴起救赎,但是救恩不至限于犹太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约瑟夫的犹太教信仰与他对于弗拉维先王朝的忠诚态度到是表里一致的。
  
  
  
  
   三
  
  
  
   约瑟夫著作的史料价值还体现在它提供了许多为今天所仅见的历史记录,对于研究犹太历史、犹太人与希腊化诸王朝以及罗马帝国的关系有极重要的价值。这样讲是毫不夸张的。
  在罗马崛起而成为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之前,东地中海地区尤其是巴勒斯坦及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犹太人则在这一区域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犹太人失去了它鼎盛时期的影响力,然而它仍然苦苦支撑民族相对独立和聚居的危局。无论是马加比起义所建立的哈斯摩王朝还是希律王朝,它们都籍着国家的形态来维护犹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方式。由于身处忧患年代,犹太人也更加重视固守自己民族的精神形态以及律法在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整理长期以来的口传托拉,以指导本民族在身处多元文化形态时坚守独一上帝的敬拜。约瑟夫的著作为我们描述了这种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犹太人在公元前后与罗马及基督教之间的复杂关系。
  约瑟夫主要记载了此一时期犹太人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内容,它占据了《犹太古史》的第十五章至十九章,并且是《犹太战记》的整个主题。这反映出当时犹太人所最为关切的问题:民族的存亡。约瑟夫历史叙事背后的犹太教信仰又总是与犹太人的历史处境相关的。他既出身于王族,与撒都该派有着血缘上的关系,又曾有过象艾赛尼派那样的灵修生活,并最终成为法利赛派成员,因此关于律法的理解是他写作历史的基本视野。正是基于此,他抨击犹太教中的奋锐党人,称他们“践踏了一切人类律法,把先知的预言当作骗子的谎言来嘲笑。他们毁灭了自己的国家,应验了一个古老的预言:这个预言说,当骚乱毁灭了这座城市,人手玷污了上帝的圣所时,圣殿将会化为灰烬,这座城市将会被侵占。”(第347页)把耶路撒冷的被毁完全地归在奋锐党人头上,而竭力为罗马人开脱。这种历史的态度与约瑟夫的立场是极为相关的,竭力维护罗马与犹太人的关系,就象当时许多上层的犹太人一样努力为犹太民族的发展拓展生存空间。
  在他极端排斥奋锐党人的态度下,他对于耶稣的赞赏之情就显得特别突出。因为多数的看法是,有些耶稣的门徒是奋锐党人,耶稣的宣道受到围攻部分与此有关。然而,约瑟夫却似乎没有关于耶稣的这样印象。“此时,有一位智者,名叫耶稣,人有佳美的行为,并因自己的德行而著称。在犹太人及其他民族中,有许多人跟从耶稣,做了他的门徒。彼拉多将他定罪,并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那些已经成为耶稣门徒的人,并没有因此而背弃自己门徒的身份。”(第279页)梅尔详细介绍了约瑟夫关于耶稣的真伪,使我们可以充分理解这个问题之于基督徒和早期基督教历史研究的意义。(第297~299页)如果我们考虑到约瑟夫是把耶稣作为当代史的一部分进行记录的,如果我们了解到他在写作这部著作时,基督徒已经扩展至整个地中海地区,并且有相当规模的基督徒聚居于罗马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他记叙中所显示的宽容态度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当时的犹太教已经在排斥基督教。约瑟夫视耶稣和基督徒是一个值得赞赏的群体,说明他并不如许多法利赛人及当时的犹太上层所认为的他们是一群奋锐党人。他还是从律法及其履行的观点看待耶稣的身份,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耶稣是一个极守律法的人,基督徒也是。约瑟夫与犹太基督教在关于犹太传统的看法上到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约瑟夫关于雅各殉道一事的记载以及某种程度上关于施洗约翰的记载莫不体现出这种律法中心的色彩。例如,在关于雅各忠诚于律法却受害一事上,约瑟夫表现了强烈的愤慨。这些记载与前面约瑟夫的历史观也是一脉相承的,即以律法中心以臧否犹太历史人物的是非,又展示出早期基督教的强烈的犹太传统。
  约瑟夫的历史记载内容的另一个重要侧面与罗马帝国有关。他记载了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时期,强有力的罗马统治者以东地中海地区为舞台所展开的角逐以及与犹太人之间的合纵连横。他似乎更把罗马人看成是解放者,他们的到来结束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无政府状态,缔造了和平。这也是希腊化犹太基督教亲希腊罗马文化的特点,与他所代表的上层犹太人的政治态度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这个民族源远流长,其起源、发展和流变的轨迹,是一曲悲壮雄浑的乐章,又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堪与天地共存,可和日月同辉。中华民族系以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一定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与海外华人在内的一种民族共同体,它支系众多,纵横交错,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过程才逐渐形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匮乏,要想理清整个中华民族及其各个支系的来龙去脉,实在是
期刊
新兴宗教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某些新形式的精神运动和宗教团体,一般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涌现出来的多种宗教教派、宗教组织。它们与传统主流宗教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区别于传统主流宗教。据《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统计,至1997年,新兴宗教教派组织约有十几万个,全世界新兴宗教教徒达1.484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谭松林、孔思盂主编:《反对邪教、保障人权》,群众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7页)  如何看
期刊
余碧平翻译的《性经验史》在学术界一直有比较好的口碑。在图书馆借来经过一个寒假的研读之后,我决定还是买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那本是2000年版的,买到的则是2002年的增订版,虽然贵了将近7元钱,但心想既然是增订版必然物有所值,狠狠心还是买了。可是从书店回来仔细看时,却发现了两个不如意处。  第一,2000年版用的是脚注,2002年的增订版变成了尾注。从阅读者的角度说,脚注要比尾注方便得多,可是200
期刊
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经验”系列里,《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和《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是两本很独特的书。《金翼》作者林耀华教授是《银翅》作者庄孔韶博士的导师;《银翅》是《金翼》田野点的重访,学术上两本书是接续的。  16万字的薄薄一册《金翼》是林耀华教授的成名作,是一本海外研究中国学者必读的参考书。有意思的是该书意外地采用了小说形式,仅仅在最后一章做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分析。《
期刊
颜翔林先生不久前推出他的新著《怀疑论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该著以其出色的辩证理性、闪烁怀疑论光芒的逻辑思辨和充盈诗意的审美想象力,对传统形而上学场景下的知识论美学展开狂飙突进式的颠覆,作者突破正统美学之思维窠臼,以一种尖利澄明的学术锋芒,建立自己的审美话语和理论范式,为美学开拓新的研究空间。怀疑论美学——作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美学,思绪流溢而出,婉转其形态。它给沉寂多年的美学
期刊
中国轮船航运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最早的部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数量最多、分布领域最广、最为活跃的领域。研究轮船航运史,不仅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企业史、交通史、金融史、贸易史等等领域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聂宝璋先生所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4年),该书于199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
期刊
“古人之风”一语,如今多数时候成了人们称颂某人的客套话,意思是说该人有修养,忠厚、平和、沉稳、度量大、与世无争。而真正具有“古人之风”者,却并不多见。所以少数人的古人之风,即其心态与度量,便格外教人敬佩。  诗词界流行的《当代诗词点评》一书,有何香凝女士的《悼亡》诗,点评者为古典文学名家霍松林教授。古来所谓“悼亡”,并非悼念亡故者,而有其特定含义,即丈夫悼念妻子。具有较深传统文化修养的人,都清楚这
期刊
美术传播有很多路径,学术著作出版的市场格局可以色彩缤纷。即使将目光集中于学术普及与学术大众化,营造社会学术氛围、提升大众学术品位的出版方向,也同样可以有多种举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的“大学名师讲课实录”系列丛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这篇丛书的策划者关于中国当下的学术著作出版和市场的谈话,或许可以在开阔出版思路等方面,对同行以及读者有所裨益。    问:我看了你们已经出版的几种“讲课实录”,
期刊
2004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的纪念康德的文章,3月15日《参考消息》也发表了该站提供的这篇文章。鄙人看过以后,觉得其中有纰漏,现在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求教于国内同行。  一、作者原文 1799年,康德发表了他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科学哲学的评价是:一钱不值。  鄙人意见 1、赖因霍尔德曾经被康德
期刊
共计1572页、四百多万字的《论衡索引》,终于在1994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力先生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为这部书作序,他在序里说这部书有四个特点,称它“是一部相当有用的工具书”。(程湘清、杨克定、冯春田、张鸿魁、张普、杨健霑、卢元孝《论衡索引》序第1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我作为编纂者之一,深知这部书的问世得力于许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支持,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