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域旅游是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长沙市望城区已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小学语文中有大量的旅游类诗歌散文。此选题将分两大部分:一是解读全域旅游的五“新”、五“全”、五“不”;二是以望城区为例,小学语文中的旅游散文和诗歌如何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为全域旅游服务。文章将分为两部分刊出,本期刊发的是第一部分。
关键词:全域旅游 旅游发展战略长沙市望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29-02
在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2月,长沙市望城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现行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与旅游有关的散文和诗歌,联系当时当地实际进行教学。可以使全域旅游的建设更有保障,更能持续。
全域旅游构建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一、全域旅游必须要体现五个“新”
1.新模式新战略。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抓新型城镇化、抓美丽乡村建设、抓生态文明建设、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融为一体。全域旅游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全方位整体推进,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2.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优秀旅游目的地新品牌。全域旅游是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目的地形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助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3.新平台新载体。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过程优化,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4.新时期新空间。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附加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生态得以传承弘扬,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全域辐射带动。
5.新趋势新方向。全域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皆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
二、全域旅游必须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1.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道路要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乡村是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更是休闲度假乐园。
2.服务全域配套。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随处都有温馨便捷服务。全域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旅游从业者不仅包括导游、服务员,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参与者。
3.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4.产业全域联动。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特色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容相立共生共荣,相关产业全域联动。
5.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福祉。提升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三、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五个认识误区。避免成为全域破坏
1.不是全域开发。全域旅游是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要编制控制性规划,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2.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有接待服务,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让游客与居民共享,增加全域综合效益。
3.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注重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协调好景区、社区、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注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4.不是全一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原创首创。
5.不是全面开花。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要多层次,可以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在上述三个“五”的前提下发展全域旅游,确实成为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全域旅游 旅游发展战略长沙市望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7-129-02
在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2016年2月,长沙市望城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现行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的与旅游有关的散文和诗歌,联系当时当地实际进行教学。可以使全域旅游的建设更有保障,更能持续。
全域旅游构建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一、全域旅游必须要体现五个“新”
1.新模式新战略。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抓新型城镇化、抓美丽乡村建设、抓生态文明建设、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融为一体。全域旅游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全方位整体推进,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2.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优秀旅游目的地新品牌。全域旅游是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目的地形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助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3.新平台新载体。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过程优化,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
4.新时期新空间。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附加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生态得以传承弘扬,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全域辐射带动。
5.新趋势新方向。全域旅游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张家界、九寨沟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皆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
二、全域旅游必须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1.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道路要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乡村是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更是休闲度假乐园。
2.服务全域配套。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随处都有温馨便捷服务。全域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旅游从业者不仅包括导游、服务员,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参与者。
3.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美丽乡村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4.产业全域联动。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特色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容相立共生共荣,相关产业全域联动。
5.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农业人口福祉。提升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三、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五个认识误区。避免成为全域破坏
1.不是全域开发。全域旅游是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要编制控制性规划,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2.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有接待服务,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让游客与居民共享,增加全域综合效益。
3.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注重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协调好景区、社区、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注意突出重点,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恶性竞争。
4.不是全一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原创首创。
5.不是全面开花。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要多层次,可以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在上述三个“五”的前提下发展全域旅游,确实成为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