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现在的年轻人,简直无法想象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思想禁锢与阅读现状的。那时,“书的命运和一些人的命运一样,都经历了一场浩劫。”(李洪林《读书无禁区》)因此,当80年代开始的新启蒙、新思想、新观念走向普通民众时,新阅读时代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人们的心田。
我也正好经历了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新启蒙时代。所以,当读到向继东先生主编的这本《新启蒙时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以下简称《新启蒙》)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新启蒙》作者有著名理论家、学者、作家、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编辑、记者、诗人、杂文家、评论员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作者除了几位前辈外基本上是在7 0年代后期或80年代读的大学,都亲身经历了那个新启蒙时代、那个非常的阅读时期,都曾有过热血沸腾,有过深刻体会。
在《新启蒙》里,我们读到了李洪林先生《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的出笼经过以及文章发表后在中国知识界}l起的强烈反响与共鸣,也看到了李洪林先生最近写的《附记》,见证了《读书》杂志的创刊及成长,了解了《读书无禁区》所激起的回响与争议、波澜与论辩、检讨与曲折(陈晓《(读书无禁区>触碰“禁区”》)。也正是因为《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因为《读书》杂志的创刊,才真正开创了一个记入历史的新启蒙时代,才真正引导知识界开始了理性的思索。
在《新启蒙》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们那个年代、那种阅读的幸福。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惠特曼和狄金森”、读海涅、读北岛、舒婷、顾城、读艾青的诗(王彬彬《诗忆》)。我们与作者一起按照鲁迅“中国的书一本也不要读”的教诲去读《浮士德》、《伊利亚特》、《神曲》、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世界史纲》等等外国文学作品(格非《师大80年代的读书风气》)。我们与作者一起跳出井底之蛙的见识,去阅读《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二十世纪文库》、《中国文化书院文库》、《新启蒙》丛刊等书籍,去履行“蹦出的井蛙决定加入蛙呜的行列,敲响蛙鼓迎候春天”(符号《出井感言》)的誓言。我们与作者一起读鲁迅、巴金、孙少山、铁凝、陆文夫、史铁生、张贤亮、刘兆林、王蒙、刘心武等等,体味读书的轻松与疯狂(魏得胜《读书何处觅疯狂》)。也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读书历程,才有各式各样的阅读体验,才有多姿多彩的知性人生。
在《新启蒙》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一本书,一个时代,让一群人为之疯狂、兴奋”的刻骨铭心,才更加感受到了今天“庸俗的小品和无聊的短信”、“享乐文化、娱乐文化、腐败文化”的让人萎靡与麻木,才更加“深深地怀念80年代的读书时光”(魏得胜《读书何处觅疯狂》)。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巴金的《随想录》,感受这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无悲剧意识”的时代,喊出“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的呼声(朱学勤《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动物农庄》,反思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感受那种运动的残酷(景凯旋《毫无目的的残酷》)。我们与作者一起读《一个冬天的童话》,见证遇罗锦的离婚历程,感受那场思想解放与婚恋观念的变革与阵痛(毕星星《书里书外:遇罗锦童话在小城》)。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围城》,体验方鸿渐的那种“漂泊感”(孙玉祥《带着(围城)漂泊》)。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李泽厚,感受他对中国现代化命运的思考(徐怀谦《提倡启蒙,超越启蒙》)。我们与作者一起读《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感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距(汪强《靠什么填补鸿沟》)。我们与作者一起读《解冻》,感受自由与民主的春潮涌动(王志龙《解冻)唤醒了我心中的人道主义》)。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查泰菜夫人的情人》,体会那时的出版与遭禁,感受那场大风暴一般的震撼(陈晓萍《一部禁书的中国遭遇》)。在《新启蒙》里,我们理解了阅读就是在内心指引下的人生探索,人生之旅就是阅读之旅。
在《新启蒙》里,我们也知道了80年代的出版主要靠出版社的勇气和眼力,也才有那么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潮流、新思维的书籍出版。
有时我想,现在国家出版环境更加宽松,创作队伍更加壮大,阅读载体更加广泛,读者素质更为提高了,为什么却鲜有佳作问世,却鲜有好作家涌现,却鲜有轰动知识界的震撼,却鲜有阅读的喜悦呢?为什么80年代阅读的幸福感比现在会更为强烈呢?正如春晚年年搞人们年年不满意一样,人们的素质提高了要求更高了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人们的快食与迷惑,不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吗?
从思想禁锢走向新的启蒙,我们能如此兴奋与幸福。那么,从新启蒙走向繁荣,为什么就如此艰难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味那一段不可复制的阅读之旅吧,让我们再一次敲响那一扇乍然开启的思想之门吧。
我也正好经历了那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新启蒙时代。所以,当读到向继东先生主编的这本《新启蒙时代:我的80年代的阅读》(以下简称《新启蒙》)时,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新启蒙》作者有著名理论家、学者、作家、经济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编辑、记者、诗人、杂文家、评论员等等。最为重要的是,这些作者除了几位前辈外基本上是在7 0年代后期或80年代读的大学,都亲身经历了那个新启蒙时代、那个非常的阅读时期,都曾有过热血沸腾,有过深刻体会。
在《新启蒙》里,我们读到了李洪林先生《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的出笼经过以及文章发表后在中国知识界}l起的强烈反响与共鸣,也看到了李洪林先生最近写的《附记》,见证了《读书》杂志的创刊及成长,了解了《读书无禁区》所激起的回响与争议、波澜与论辩、检讨与曲折(陈晓《(读书无禁区>触碰“禁区”》)。也正是因为《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因为《读书》杂志的创刊,才真正开创了一个记入历史的新启蒙时代,才真正引导知识界开始了理性的思索。
在《新启蒙》里,我们体会到了作者们那个年代、那种阅读的幸福。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惠特曼和狄金森”、读海涅、读北岛、舒婷、顾城、读艾青的诗(王彬彬《诗忆》)。我们与作者一起按照鲁迅“中国的书一本也不要读”的教诲去读《浮士德》、《伊利亚特》、《神曲》、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世界史纲》等等外国文学作品(格非《师大80年代的读书风气》)。我们与作者一起跳出井底之蛙的见识,去阅读《走向未来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二十世纪文库》、《中国文化书院文库》、《新启蒙》丛刊等书籍,去履行“蹦出的井蛙决定加入蛙呜的行列,敲响蛙鼓迎候春天”(符号《出井感言》)的誓言。我们与作者一起读鲁迅、巴金、孙少山、铁凝、陆文夫、史铁生、张贤亮、刘兆林、王蒙、刘心武等等,体味读书的轻松与疯狂(魏得胜《读书何处觅疯狂》)。也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读书历程,才有各式各样的阅读体验,才有多姿多彩的知性人生。
在《新启蒙》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一本书,一个时代,让一群人为之疯狂、兴奋”的刻骨铭心,才更加感受到了今天“庸俗的小品和无聊的短信”、“享乐文化、娱乐文化、腐败文化”的让人萎靡与麻木,才更加“深深地怀念80年代的读书时光”(魏得胜《读书何处觅疯狂》)。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巴金的《随想录》,感受这个“有罪恶却无罪感意识,有悲剧却无悲剧意识”的时代,喊出“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的呼声(朱学勤《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动物农庄》,反思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感受那种运动的残酷(景凯旋《毫无目的的残酷》)。我们与作者一起读《一个冬天的童话》,见证遇罗锦的离婚历程,感受那场思想解放与婚恋观念的变革与阵痛(毕星星《书里书外:遇罗锦童话在小城》)。我们与作者一起读《围城》,体验方鸿渐的那种“漂泊感”(孙玉祥《带着(围城)漂泊》)。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李泽厚,感受他对中国现代化命运的思考(徐怀谦《提倡启蒙,超越启蒙》)。我们与作者一起读《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感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距(汪强《靠什么填补鸿沟》)。我们与作者一起读《解冻》,感受自由与民主的春潮涌动(王志龙《解冻)唤醒了我心中的人道主义》)。我们与作者一起读《查泰菜夫人的情人》,体会那时的出版与遭禁,感受那场大风暴一般的震撼(陈晓萍《一部禁书的中国遭遇》)。在《新启蒙》里,我们理解了阅读就是在内心指引下的人生探索,人生之旅就是阅读之旅。
在《新启蒙》里,我们也知道了80年代的出版主要靠出版社的勇气和眼力,也才有那么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潮流、新思维的书籍出版。
有时我想,现在国家出版环境更加宽松,创作队伍更加壮大,阅读载体更加广泛,读者素质更为提高了,为什么却鲜有佳作问世,却鲜有好作家涌现,却鲜有轰动知识界的震撼,却鲜有阅读的喜悦呢?为什么80年代阅读的幸福感比现在会更为强烈呢?正如春晚年年搞人们年年不满意一样,人们的素质提高了要求更高了只是其中一个原因,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人们的快食与迷惑,不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吗?
从思想禁锢走向新的启蒙,我们能如此兴奋与幸福。那么,从新启蒙走向繁荣,为什么就如此艰难呢?让我们再一次回味那一段不可复制的阅读之旅吧,让我们再一次敲响那一扇乍然开启的思想之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