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的玲珑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girl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炎热的下午,一间喧闹的小屋,一张宽宽的桌子和一桌零乱的榫卯块。
  该怎么拼出一块“玲珑立方体”?我的思路被蜿蜒曲折的木纹理牢牢缠绕着。
  眼前的榫卯木块,在我看来就是一堆无序的零件。我胡乱摆弄着面前横七竖八的木块,像在试图用树皮拼凑网状的根须。树根需水,可我并没有任何智慧的源泉。
  慢慢地,我的额头沁出了汗水,它毫不留情地骚扰着我的面颊,扰乱着我的思绪。古人是怎样发明出这样的物体,其貌不扬却设计精巧。没有系统几何知识的古人,如何在脑海中驾驭那凌乱的“凹”与“凸”?被传承了千年的智慧,我却寻找不到打开它的钥匙,一次次的失败令我想将心中的怨气发泄在面前这些凝聚着文化和智慧的“精灵”身上。
  我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触摸那古朴的智慧,努力感受这传承了千年的木块的温度。我似乎能看见一双笼在袍袖中的手上布满老茧,它正一次次、一遍遍地寻找与探索着空间中“凹”与“凸”精妙的真谛。
  面前沉甸甸的木块,相信最初对于那双手也是陌生的,他不断地尝试、努力,直到某天,灵感突然迸发,这些木块便孕育了神力———它,竟是搭建规模宏大的殿宇的设计精髓,更蕴藏着“凹木”与“凸木”最精妙的一次“相遇”。于是,那双手便朝着更加陡峭的巅峰摸索而去,紧攥着那把小刀,细细的刀刃,顺着细细的纹路蔓延下去。日日夜夜,从一方木石到孔明锁,再至精美的亭台楼阁,精巧的细节中无不透着大国工匠们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正是那一双双手,才铸就了璀璨的中国文明。
  那无数双手,此刻变成了我的手,耳畔响起了回荡千年的絮语。
  我终于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它的精妙绝伦,是从失败的火炉中熔炼出来的;它所触及的深度,是从艰苦的茫茫大漠中挖掘出来的;它屹立着的精神,又是从不断尝试的澹澹波涛的冲刷下琢磨出来的。
  我深信它是精美而伟大的。因为,那块经过了精雕细琢的玲珑体,正伫立在一方小小的书桌上,也伫立在孕育了几千年文明的大地上。
  它,更伫立在我的心里。
  教师点评
  前几日,我正好去了一家木工坊———很不起眼儿的地段,很简单的装修,但木料的清香沁人心脾,墙上挂着木枪、木刀、木剑,台上摆着孔明锁、魔方……虽琳琅满目,却概不出售。询问原因,答案便是墙上的8个大字:修身琢业,匠人匠心。原来这里所有的作品都是客人们进店体验、经过匠师指导完成的独一无二的作品,成品便留在店里做纪念。
  再读楚乔的这篇文章,便觉心有灵犀,自然也是欣慰的。因为这世间听得懂千年絮语的有很多人———这中间,还有一个13岁的小姑娘。
  (吕晓懿)
  我看冯楚乔
  冯楚乔的眼睛里有光———那聪慧的光定义着“优秀”。
  那柔和的光又像蜡烛一样,照亮了我内心的阴霾,点燃了那前进的动力。多少次,当我把沮丧的脸埋进分数糟糕的数学卷子里时,她悄悄地站在我桌旁,嘟囔一句“你没事吧”;多少次,当我战战兢兢地做展示或者回答问题时,她把两拳攥在身前,小声喊着“加油”……
  月光皎洁,星光万里,愿皆能收入你的眼底心房;世间冷暖,人间百态,愿与君共同守护心中的纯真。
  ———同学郭鑫琦

  最先吸引我的是她那清秀优雅、刚柔相济的字迹,令人赏心悦目,心生羡慕。随后惊喜于她送我的画,画纸上身着蓝裙的小女孩向我微笑,栩栩如生,恰似绘者自己的笑容,晕染出一段美好的时光,两个相伴的身影和一段同窗的记忆。
  我们相逢在九月,冯楚乔人如其名,是一个温柔美丽、善解人意的女孩,留着弯曲的刘海儿,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楚楚动人。她像一泓清泉,自然清新,和她在一起令人如沐春风。
  ———同学殷铭瑄
  冯楚乔“眉清目秀”,眼睛明亮得能映出人像,放射光彩。她的字和她相似,挺拔俊秀,外柔内刚。她在各方面都恰到好处,温柔而不软弱,活泼而不急躁,耐心而不拖沓,仿佛老天爷塑造她时是精心测量过的。由于这样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常常将她安排在学习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身边。面对“近墨者黑”的可能,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丝毫不染不良的习气。
  都说“文如其人”,冯楚乔的文笔也有一种淡雅的情趣,可谓“心中自有山水”。
  ———同学谭紫萌
  因为喜欢,所以向往。写出温暖和有趣的文字,如今成为女儿写作文的乐趣。仿照汪曾祺的《文人与食事》的文风,她写出了我家豆干的鲜香;仿写冯骥才《雕花烟斗》,让我从她笔下的酒馆中感受到了光的昏暗与酒的甘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她领略到生命的力量和沉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感悟着文学的真谛。阅读使她不断吸吮着大师的美学感悟,我感叹她对文字的驾驭力和感受力的飞速进步,更期待着更多的大师与她的不期而遇。
  ———冯楚乔的妈妈薛静
  我常想:在写作灵性方面,老天一定不是公平的。因为在楚乔身上,能让人感觉到老天偏心得实在是太明顯了:她似乎不需要去体验生活,只需要读书就可以把生活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完冯骥才的《雕花烟斗》,她可以迅速仿写一篇《萝卜花》———只是倘若她不说是仿作,别人绝不会看出来;她11岁就读懂了史铁生的人生况味,老舍、汪曾祺、路遥……也不在话下。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是在《老人与海》的阅读月中,她询问:“我读的是英文版,不知道可不可以摘抄点评?”
  我给了她否定的回答。
  两天后,一份令人惊艳的作业又出现在我的桌上。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理解能力,一般同学难以望其项背。
  愿楚乔能带着这份天赋和灵气,走得既稳且远。
  ———语文老师吕晓懿
其他文献
题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为时代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请你以“创新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题解  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目简短,指向明确,审题难度不大。题目要求我们的作文要围绕“创新”和“在身边”两个关键词展开,文体为记叙文。何为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电视里,老歌悠悠,让我忆起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小时候,我们的邻里关系很亲密。巷子里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也有很多和爷爷奶奶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当然,家家户户也少不了爸爸妈妈这样的顶梁柱。  夏天吃晚饭的时间最热闹。当夕阳收起最后一道余晖,当蝉鸣声已显得嘶哑,巷口那片宽敞的空地被烤得热极了,不知哪个勤快人拎来几桶清凉的井水,哗哗地泼上去,随着“嗞嗞嗞”的声音,
我抬起手,细细端详着左手臂上的一处擦伤,从容不迫地答道:“没什么大事。”“好吧,早点儿休息,再见。”“再见。”放下电话,我用棉签蘸了蘸碘酒,轻轻涂抹在伤口处,熟悉的痛感再次蔓延全身。我皱着眉,熟练地更换棉签,又用碘酒擦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消毒后,伤口褪去刺眼的鲜红色,染上碘酒特有的深褐色,钻心的疼痛已消失,留下的只有两根微微发黄的棉签。  住校近两年了,校园中的一切我都了然于心,习惯了床铺的冰冷
裁一段银浦,种一株萤火,  看漫天繁星闪烁。  婵娟姑娘,请你告诉我,  谁燃了这烛芯,说着往事斑驳?  诗人描绘你的眉眼,颂焕缛,零落;  游子长吟你的天籟,唱悲欢,离合。  参商入笔墨,故里见南柯,  婵娟姑娘亘古凝望着,  在夜深,在时光的长河。  我们相约团圆,来者皆是客,  诗酒相佐,金桂添了几分秋色?  婵娟姑娘,请你告诉我,  北国边陲,是否万家灯火;  南方小镇,玉兔有没有前来恭贺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耳边传来熟悉的歌声,太太那慈祥的面孔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却心头一酸:时间就像连环画,一幅幅,一页页,记录着我的成长,但可惜不是你,看到我长大……  我是太太带大的。我每天早上醒来时,爸爸妈妈已离开家,是太太帮我穿好一件件衣服,一口一口喂我吃饭。那时的我不好好睡午觉,太太就把我抱在怀里,轻轻唱起了老歌:“大海啊大海,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听着嗓音沙哑却温柔无比的歌声
小时候,太婆还健在,每逢过年我们都会去她位于老余杭的家拜年。太婆家是建于清代的大宅,以前应该算是顶级“豪宅”了。“文革”时期被没收了大半,木门和木窗上精美的雕刻全被磨平了,院里的石雕也所剩无几。“文革”结束后,这三百多平方米的双层老宅又物归原主。  老宅虽旧,但有许多好玩儿的地方。太公去世得早,老宅只有太婆和长期照顾她的小儿子住,二楼一直闲置。于是,老宅的二楼也就成了我和几个表哥表姐探险寻宝的宝地
为落实天津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两年行动方案(2019—2020年)》,天津市南开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全面规范幼儿园管理,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强化实践研修,推动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向纵深发展  我区紧紧围绕幼小双向衔接工作主题,通过建立“行政推动、科研引领、教研支持、园校落实”的保障机制,
陈爱莲,被誉为“东方舞蹈女神”,曾获文化部表演艺术一等奖、芬兰世界青年舞蹈比赛金质奖章等奖项。  68载漫漫从艺路,陈爱莲跳得最多的当数舞剧《红楼梦》。她曾深情讲述“复排往事”:“《红楼梦》已经演了八九百场,每次重排,我都会重读原著,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最近一次我们重新修改,精雕细琢,加入新的动作和舞段,调整剧本节奏,把整个舞剧时间控制在1小时40分钟,让它更符合當代年轻人的审美。”  作为新
我曾困惑过:是坚守本心走下去,还是屈服于新的安排。  那些日子里,我养过牵牛花。记得它刚冒出的嫩叶那样娇嫩,桃形的,像一块碧玉挂在那细嫩的茎上,在风中瑟瑟发抖。  我喜出望外,每天为它浇水,甚至为了让阳光照到它,将四周的花草全部清除。它倒也争气,铆足了劲儿往上蹿。长了个子,又增强了体魄,叶子也一天天多了起来。  于是,它就在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下长大了。  后来有一天,它的茎开始承受不住叶的重量,朝一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使教育新闻更有“磁性”,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从受众的需求出发,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构筑教育新闻“磁场”,搭建权威、专业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为受众提供更优质、更及时、更个性化的服务?  《天津教育报》微信公众号以打造“权威媒体,贴近受众,专业服务”为目标和宗旨,树立了以服务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针对教师、家长、学生等受众,以内容丰富、專业性高、实用性强的内容积累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