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其实,幸福是自己的体验而已,我自己能体会到我的幸福,别人是不理解的。所以我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的幸福你不懂。
关键词:教育;幸福;教师
我的办公桌旁写着一句座右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事看了,有的认为我是故弄玄虚,还有的觉得我是自我安慰。其实我是有所指的。在我的同学、同事、朋友、亲戚看来,我的生活是很拮据的,我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乐从何来呢?的确,我在乡村工作了29年,至今我甚至不敢提起在县城买房,两个孩子读书,妻子没有工作。工资收入勉强可以维持开支。别人无法理解,我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更不要说有职业的幸福感了。其实,幸福是自己的体验而已,我自己能体会到我的幸福,别人是不理解的。所以我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的幸福你不懂。
1989年,刚满18岁的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学校11个老师,其中有3个民办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68元,是财政发,基本可以按月发放,民办老师的工资是30—45元之间,是村里发放,基本是年终才能兑现一部分。才参加工作的我是很自豪的,因为我终于不需要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动来供我上学,我还可以有收入贴补家用。当我第一次把工资交给父亲让他偿还因我读书所欠下的债务时,我看到是父亲的欣慰。因为在那样偏远的山区能培养出一个师范生,怎么说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1997年,远安縣教育进入了“普九”的关键时期。政府的财力有限,为了解决硬件建设,老师的工资也不能按月发放了。那时候我女儿刚出生,一家挤在学校20平米的职工宿舍里,多病的父母远在30公里外的山区老家。因为生活困窘,我萌发了改行的想法。回老家看父母的时候,我向父亲讲出了我的打算,因为这毕竟不是个小事,我想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说:“生活的困难是能克服的,如果你去挖矿或是做生意,我们吃那么多苦供你读书干什么?”这和我多年前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是个老师,是靠笔杆子吃饭的,在父母的眼中这才是骄傲。至于经济收入都在其次,这也是我从教生涯能固守清贫的原因。我听从了父亲的教导,安心回到了讲台。利用双休多在田间劳作,利用寒暑假在工地打工以补贴家用。我的学生一年年增多,他们总是抽时间回学校看看我,和我聊聊当年的学校生活和有趣的事情,在教师节和年关我还总能收到祝福和礼物,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很充实。
现在,我已经从教29年。曾经辗转于镇内的许多学校任教,由于拆点并校,集中办学,我来到了镇中心小学。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建设的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橡胶运动场,新建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让我感叹教育发展之快。清晨,伴着舒缓的乐曲来到教室,听学生晨诵美文;课间,和同学们游戏,享受课间十分钟的轻松;傍晚,和学生一起自习,学生静静的写作业,我静静的备课……一切都是那么惬意。我享受着我的工作,我很满足于我的工作和生活,哪怕我还没能力在县城买下一套房子,甚至也买不起一台像样的车。我觉得我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教书,能做我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幸福的。
然而,身边却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的抱怨工资没按国家政策兑现,有的觉得教育受到的约束太多,有的认为家长难沟通、社会不理解,更有人因为绩效奖励分配不均而牢骚满腹,更多的人是为了能够进县城而“奔波”…… 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本无可厚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也是存在的,但因以上种种原因而影响自己工作的热亲,从而降低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是不划算的。以上种种现象即使客观存在,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观点——事物的两面性。即使工资有些项目没有足额兑现,也说明政策是考虑到了的,兑现是迟早的事,总比政策都没有好吧。教育受到多方面的约束,这说明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重视,这些部门是在帮忙教育完善管理。比如警察管理学校周边的治安,疾控中心管理食堂的食品安全都是很好的举措。家长难以沟通是因为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也是在关注学生。社会对教育发展之快还不理解,是教育本身的变革让社会还不适应。绩效工资有了区别,说明奖勤罚懒的激励措施为教育的发展,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作用。这样一看,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长期的教学工作,我养成了很多别人不理解的习惯。我班上的学生,我都会逐个走访到家,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不管学生住的再偏远。有人会问我星期天走访有没有加班费,问那么远的路有没有交通补助。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这样的问题。我走访学生不是为了完成走访任务,也不是单一的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我是在寻求一种满足。我喜欢到学生家庭和学生家长那种嘘寒问暖的感觉,特别是学生爷爷、奶奶那种父辈的叮咛;我喜欢家长拉着自己的孩子要我严加管教的嘱咐,我觉得这是家长和老师心的交融;学生家那滚烫的开水泡出的茶香味是特别沁人心脾的。在离开学生家庭的时候,家长总是会让我带上他们自家产的桃子、花生、核桃、板栗之类的东西,我也会不顾禁令揣上一兜,边走边吃,赶往下一家。每个星期五,我总是要等到学生全部离校后再回家。如果哪个学生家长因为忙而忘记来接学生,而电话又打不通,我就会把学生送回家去。看着学生家长拍着着手上的泥土向我露出歉意的笑容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有满足感。每个星期天我总是在校门口迎接我班上的寄宿生。看着他们远远的躲起来找地方补做家庭作业时,我总会暗笑他们的懒惰和顽皮。放寒假时我都会给他们发红包,红包里除开小小的礼物之外更多的是鼓励的语言。为这些,我总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包括现金。
这些在别人眼中得不偿失的做法我总是乐此不疲,因为我收获的时候别人是看不到的。我宿舍的小方桌上时常有学生家长送来的蔬菜和水果,有人戏称它是最高产的土地。逢年过节时,我的学生带着他的孩子到我家串门,而他的孩子现在又成了我的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我有望教到第三辈人”。我放假回家经过田间地头,父老乡亲和我家长里短,我感觉到的是尊敬和羡慕。农忙的时候总有左邻右舍前来帮忙,家中老母亲生病时总有人给我打电话告知情况。谁说世风日下,难道我生活在世外桃源?不是。我想这都是人们对一个老师的认可。有了这样的认可,我从内心里感到满足和幸福。“幸福,原来可以和教师职业如影相随。”这是出现在《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封面的一句话。我现在对它有更深的体会。
经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我深情道别,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事业有成,我真的忘记了我收入的微薄,忘记了工作的辛苦。对于我的工作,我不想上升到“奉献”、“理想”这样的高度。高尔基说:“工作快乐,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我只是想快乐工作,做一个纯粹的教师。生活的压力客观存在,但我能坦然面对。一份工资收入,可以供两个孩子上学。家中几亩薄田,可以满足生活所需。如果有人认为我生活很清苦,那是事实,我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要告诉你,我很幸福。还是那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关键词:教育;幸福;教师
我的办公桌旁写着一句座右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事看了,有的认为我是故弄玄虚,还有的觉得我是自我安慰。其实我是有所指的。在我的同学、同事、朋友、亲戚看来,我的生活是很拮据的,我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乐从何来呢?的确,我在乡村工作了29年,至今我甚至不敢提起在县城买房,两个孩子读书,妻子没有工作。工资收入勉强可以维持开支。别人无法理解,我是如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更不要说有职业的幸福感了。其实,幸福是自己的体验而已,我自己能体会到我的幸福,别人是不理解的。所以我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的幸福你不懂。
1989年,刚满18岁的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学校11个老师,其中有3个民办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68元,是财政发,基本可以按月发放,民办老师的工资是30—45元之间,是村里发放,基本是年终才能兑现一部分。才参加工作的我是很自豪的,因为我终于不需要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动来供我上学,我还可以有收入贴补家用。当我第一次把工资交给父亲让他偿还因我读书所欠下的债务时,我看到是父亲的欣慰。因为在那样偏远的山区能培养出一个师范生,怎么说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1997年,远安縣教育进入了“普九”的关键时期。政府的财力有限,为了解决硬件建设,老师的工资也不能按月发放了。那时候我女儿刚出生,一家挤在学校20平米的职工宿舍里,多病的父母远在30公里外的山区老家。因为生活困窘,我萌发了改行的想法。回老家看父母的时候,我向父亲讲出了我的打算,因为这毕竟不是个小事,我想听听父亲的意见。父亲说:“生活的困难是能克服的,如果你去挖矿或是做生意,我们吃那么多苦供你读书干什么?”这和我多年前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是个老师,是靠笔杆子吃饭的,在父母的眼中这才是骄傲。至于经济收入都在其次,这也是我从教生涯能固守清贫的原因。我听从了父亲的教导,安心回到了讲台。利用双休多在田间劳作,利用寒暑假在工地打工以补贴家用。我的学生一年年增多,他们总是抽时间回学校看看我,和我聊聊当年的学校生活和有趣的事情,在教师节和年关我还总能收到祝福和礼物,这让我很有成就感。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很充实。
现在,我已经从教29年。曾经辗转于镇内的许多学校任教,由于拆点并校,集中办学,我来到了镇中心小学。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建设的越来越好,教师的待遇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橡胶运动场,新建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让我感叹教育发展之快。清晨,伴着舒缓的乐曲来到教室,听学生晨诵美文;课间,和同学们游戏,享受课间十分钟的轻松;傍晚,和学生一起自习,学生静静的写作业,我静静的备课……一切都是那么惬意。我享受着我的工作,我很满足于我的工作和生活,哪怕我还没能力在县城买下一套房子,甚至也买不起一台像样的车。我觉得我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教书,能做我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幸福的。
然而,身边却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的抱怨工资没按国家政策兑现,有的觉得教育受到的约束太多,有的认为家长难沟通、社会不理解,更有人因为绩效奖励分配不均而牢骚满腹,更多的人是为了能够进县城而“奔波”…… 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本无可厚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也是存在的,但因以上种种原因而影响自己工作的热亲,从而降低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指数是不划算的。以上种种现象即使客观存在,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因素——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观点——事物的两面性。即使工资有些项目没有足额兑现,也说明政策是考虑到了的,兑现是迟早的事,总比政策都没有好吧。教育受到多方面的约束,这说明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各部门的重视,这些部门是在帮忙教育完善管理。比如警察管理学校周边的治安,疾控中心管理食堂的食品安全都是很好的举措。家长难以沟通是因为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也是在关注学生。社会对教育发展之快还不理解,是教育本身的变革让社会还不适应。绩效工资有了区别,说明奖勤罚懒的激励措施为教育的发展,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作用。这样一看,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长期的教学工作,我养成了很多别人不理解的习惯。我班上的学生,我都会逐个走访到家,建立详细的学生档案,不管学生住的再偏远。有人会问我星期天走访有没有加班费,问那么远的路有没有交通补助。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这样的问题。我走访学生不是为了完成走访任务,也不是单一的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我是在寻求一种满足。我喜欢到学生家庭和学生家长那种嘘寒问暖的感觉,特别是学生爷爷、奶奶那种父辈的叮咛;我喜欢家长拉着自己的孩子要我严加管教的嘱咐,我觉得这是家长和老师心的交融;学生家那滚烫的开水泡出的茶香味是特别沁人心脾的。在离开学生家庭的时候,家长总是会让我带上他们自家产的桃子、花生、核桃、板栗之类的东西,我也会不顾禁令揣上一兜,边走边吃,赶往下一家。每个星期五,我总是要等到学生全部离校后再回家。如果哪个学生家长因为忙而忘记来接学生,而电话又打不通,我就会把学生送回家去。看着学生家长拍着着手上的泥土向我露出歉意的笑容的时候,我会觉得很有满足感。每个星期天我总是在校门口迎接我班上的寄宿生。看着他们远远的躲起来找地方补做家庭作业时,我总会暗笑他们的懒惰和顽皮。放寒假时我都会给他们发红包,红包里除开小小的礼物之外更多的是鼓励的语言。为这些,我总要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包括现金。
这些在别人眼中得不偿失的做法我总是乐此不疲,因为我收获的时候别人是看不到的。我宿舍的小方桌上时常有学生家长送来的蔬菜和水果,有人戏称它是最高产的土地。逢年过节时,我的学生带着他的孩子到我家串门,而他的孩子现在又成了我的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说“我有望教到第三辈人”。我放假回家经过田间地头,父老乡亲和我家长里短,我感觉到的是尊敬和羡慕。农忙的时候总有左邻右舍前来帮忙,家中老母亲生病时总有人给我打电话告知情况。谁说世风日下,难道我生活在世外桃源?不是。我想这都是人们对一个老师的认可。有了这样的认可,我从内心里感到满足和幸福。“幸福,原来可以和教师职业如影相随。”这是出现在《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封面的一句话。我现在对它有更深的体会。
经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和我深情道别,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事业有成,我真的忘记了我收入的微薄,忘记了工作的辛苦。对于我的工作,我不想上升到“奉献”、“理想”这样的高度。高尔基说:“工作快乐,人生便是天堂;工作痛苦人生便是地狱。”我只是想快乐工作,做一个纯粹的教师。生活的压力客观存在,但我能坦然面对。一份工资收入,可以供两个孩子上学。家中几亩薄田,可以满足生活所需。如果有人认为我生活很清苦,那是事实,我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要告诉你,我很幸福。还是那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