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北京 10085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房颤动(房颤)抗凝治疗领域主要的进展之一是建立了对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的评估体系。从筛选出高危人群转为找出不需要抗凝治疗的低危人群并根据患者脑卒中/栓塞与出血风险进行针对性地防治。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药物经历了阿司匹林、华法林,目前进入了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时代。然而,对于高危人群抗凝治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期一组文章探讨了抗凝治疗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扰、医生做出决策的临床困境及解决办法,供临床医生借鉴参考。
其他文献
报道1例青少年伴多骨累及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3岁,因全身多发骨痛伴发热2个月余就诊。影像学显示全身多发骨破坏伴多发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可见大的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并显示浆母细胞分化。骨内病变显示瘤细胞于骨小梁内弥漫生长。髂前上棘骨髓活检未见肿瘤累及。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并呈现典型的细胞质内颗粒状表达;OCT2、BOB1、CD38、CD13
目的探讨膀胱原发单纯性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Sm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及青岛市市立医院诊断膀胱原发单纯性SmCC 15例,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观察,并与同期诊断的28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进行预后比较。结果15例SmCC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54~8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鼻咽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困难,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确诊。患者男,35岁。鼻内镜检查见右侧鼻咽部一肿物,表面光滑,下极呈分叶状,触之柔软。送检标本为灰白色碎组织,镜下见淋巴样组织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大细胞呈CD20、CD79a、CD30阳性;背景小细胞呈CD3和CD45RO阳性。原位杂交示大细胞呈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
乳腺梭形细胞癌是化生性癌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发病率低,恶性度高,远处转移以肺转移最常见。乳腺梭形细胞癌发生胃转移罕见,该文报道1例72岁女性乳腺梭形细胞癌胃转移的病例,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MCC)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3例MCC,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MCC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74~93岁,中位年龄84
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s)是新近报道的一种肺部肿瘤,该文报道1例55岁女性病例,左肺下叶单发病灶,界不清;镜下观察肿瘤由平滑的双层支气管型上皮发生结节状增生变化,包括连续的基底细胞层,有乳头状结构,含有黏液细胞、纤毛细胞,肿瘤以完全贴壁生长的方式生长。免疫表型:血管内皮细胞(CD34)、肌上皮(p40/p63)、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CK
目的探索右心室拖带时与心动过速时冠状静脉窦(CS)导管最短室房(VA)间期是否可用于鉴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间隔或右侧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排除了心动过速时CS导管明确离心性传导者、1种机制以上的SVT以及不能拖带者,最终纳入患者120例
希氏束起搏(HBP)常规从左侧血管路径植入,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因其他原因需要通过右侧血管路径植入HBP,利用现有希氏束植入工具难度较大。如果这类患者还同时存在临时起搏器依赖等原因导致术中无法标测或标测不到希氏束(His)电位,手术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现报道1例利用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右侧血管路径心室侧希氏束起搏植入。
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对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低强度经皮迷走神经刺激不仅可以拮抗肾上腺素能效应和胆碱能效应,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房颤的发生,缩短房颤的持续时间。经皮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具有无创、经济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近期对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发布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