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极情绪的含义
情绪(emotion)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但由于人们对情绪发生机制及本质的不同理解,对情绪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Campos,1970)。
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存在着诸多观点。拉尔森和狄纳(Larsen & Diener,1992,pp.25-59)认为积极情绪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哈塞(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觉";孟昭兰(199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力"。笔者认为,积极情绪是相对于消极情绪而言的,它强调情绪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就是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
一般认为,情绪是由外部表现、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不同情绪的区别与情绪的主观体验是分不开的,悲伤的主观体验使人心情低落并通过外部表现如哭泣、皱眉等表现出来。而积极情绪的组成却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认同的观点是积极情绪是由感官愉悦(sensory pleasure)和心理享受(psychological pleasure)两部分组成的。感官愉悦是指个体使体内不平衡感消除后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各感觉器官上。心理享受指机体某一持续时间较久的状态被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主观状态等。
二、积极情绪的生理学机制
情绪的形成包括生理唤醒机制。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发现,情绪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它包括前额皮层(PFC)、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那么积极情绪的产生是由特定的脑部位产生还是由多个部位协同产生的呢?心理学家们对些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沙顿(1997)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发现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尔后,戴维德(2000)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沙顿的观点。戴维德通过分别测量婴儿和成人前额皮层区的脑电(EEG)活动,发现PFC左侧的激活水平与积极情绪体验有关,右侧则与消极情绪有关。在成人身上,这种PFC右侧的激活水平测量上的差异同样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情绪风格、对诱发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刺激物的反应等。
此外,在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同时,机体机能指数和外部表征也会发生变化。Brosschot(2003)等人利用生理多导仪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引起的心率要短于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
三、积极情绪的功能:积极情绪构建理论
对积极情绪的功能的见解众多,但笔者较为认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而这种特定的行为倾向可以分为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机制,它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潜行为或意向性的行为准备。从心理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是因为具有了生存意义而得到进化,例如人在碰到老虎等食肉动物时感到恐惧、害怕而快速奔跑得以保证性命。虽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但是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正好相反,积极情绪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在社会性行为和身体行为上,也表现在智力行为和艺术行为上,弗雷德里克森把这称为"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
积极情绪的扩建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个体出现积极情绪体验的时候,则扩展即时思想行为指令,接着建构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然后进一步改变人们原来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在最后一步上又重新回到积极情绪的体验上来。
对于积极情绪的功能,笔者想再补充两点。一是,积极情绪有助于调和消极情绪,保障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的情形下,个体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法如运动来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使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是,认知是积极情绪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作为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式,会直接影响自身的SWB。如果个体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甚至脱离现实可能性,那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能满足其要求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并使个体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倘若好高骛远,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会长期笼罩在失望、迷茫的消极情绪之中。
积极情绪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情绪发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积极情绪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要使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更加清晰化,还需要广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研究者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情绪(emotion)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但由于人们对情绪发生机制及本质的不同理解,对情绪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是,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Campos,1970)。
关于积极情绪的定义,存在着诸多观点。拉尔森和狄纳(Larsen & Diener,1992,pp.25-59)认为积极情绪是一种具有正向价值的情绪;哈塞(Russell)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你想微笑时产生的那种好的感觉";孟昭兰(1999)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力"。笔者认为,积极情绪是相对于消极情绪而言的,它强调情绪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所谓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就是产生情绪的主体对情绪的对象能够出现接近或接近的行为趋向。
一般认为,情绪是由外部表现、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的,而人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不同情绪的区别与情绪的主观体验是分不开的,悲伤的主观体验使人心情低落并通过外部表现如哭泣、皱眉等表现出来。而积极情绪的组成却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认同的观点是积极情绪是由感官愉悦(sensory pleasure)和心理享受(psychological pleasure)两部分组成的。感官愉悦是指个体使体内不平衡感消除后的体验,主要表现在各感觉器官上。心理享受指机体某一持续时间较久的状态被提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主观状态等。
二、积极情绪的生理学机制
情绪的形成包括生理唤醒机制。近年来,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发现,情绪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所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它包括前额皮层(PFC)、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那么积极情绪的产生是由特定的脑部位产生还是由多个部位协同产生的呢?心理学家们对些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沙顿(1997)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发现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尔后,戴维德(2000)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沙顿的观点。戴维德通过分别测量婴儿和成人前额皮层区的脑电(EEG)活动,发现PFC左侧的激活水平与积极情绪体验有关,右侧则与消极情绪有关。在成人身上,这种PFC右侧的激活水平测量上的差异同样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情绪风格、对诱发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刺激物的反应等。
此外,在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同时,机体机能指数和外部表征也会发生变化。Brosschot(2003)等人利用生理多导仪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引起的心率要短于消极情绪所引起的心率。
三、积极情绪的功能:积极情绪构建理论
对积极情绪的功能的见解众多,但笔者较为认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提出的"积极情绪扩建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而这种特定的行为倾向可以分为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这种特定行为倾向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机制,它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潜行为或意向性的行为准备。从心理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消极情绪是因为具有了生存意义而得到进化,例如人在碰到老虎等食肉动物时感到恐惧、害怕而快速奔跑得以保证性命。虽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有着同样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但是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正好相反,积极情绪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在社会性行为和身体行为上,也表现在智力行为和艺术行为上,弗雷德里克森把这称为"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
积极情绪的扩建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个体出现积极情绪体验的时候,则扩展即时思想行为指令,接着建构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然后进一步改变人们原来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在最后一步上又重新回到积极情绪的体验上来。
对于积极情绪的功能,笔者想再补充两点。一是,积极情绪有助于调和消极情绪,保障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的情形下,个体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法如运动来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从而使消极情绪对个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二是,认知是积极情绪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认知作为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方式,会直接影响自身的SWB。如果个体对自身的要求过高,甚至脱离现实可能性,那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能满足其要求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并使个体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倘若好高骛远,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会长期笼罩在失望、迷茫的消极情绪之中。
积极情绪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情绪发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积极情绪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要使积极情绪的性质和功能更加清晰化,还需要广大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研究者进行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