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源从黔江来到重庆,开创以食养身、以茶养生、以文养心的事业。在这个明清建筑风格的院落里,融合艺术与自然,表达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记忆,引领开创美好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以文养心的民间博物馆
远远看去,一座朴素灵秀的徽派建筑体,坐落在重庆市北滨路嘉陵江畔,背靠高楼,面向江水,浩然正气中不乏古雅的文人气息。
屋檐的起翘,带有江南园林的建筑特点,野趣中,散发出精致的味道。门头悬挂着“益草堂”的匾额,靛蓝色底,明黄小楷字样,颇有贵族风范。门头旁一副对联:“家声传瓠史,德业状符阳。”虽还未见着主人,却已感知到了堂主心中志向。
进入中堂的明清官邸建筑风格,环顾室内设计细节,仿佛置身于博物馆,落眼处皆是风景。抬头仰望天宇般的方井套叠藻井,高1.2米,倒置斗形,共9层,全木质结构。工匠不需一颗钉子,只利用榫卯和斗拱,藻井就堆叠而起。不由得叹服这繁复神功,心中神圣之感油然而生。脚下踏着特意从黔江运来的青石,表面不同模样的花纹,自然天成。藻井为天,青石为地,拓展出视觉的局限,平衡着华丽与朴素,运用巧思,相得益彰。
移步易景,曲径回廊,四面房屋独立,彼此之间由游廊连接,空间通透,自成一景。穿越历史空间,品鉴不同意趣。建筑上叠石造景,或木雕,或砖雕,或石雕,一件件藏品,好像坐上了时光机,载着深厚的文化光景,展现在现代人眼前,可与之心神交流,涵养审美。
回廊正墙上,悬挂着一幅木刻匾额“学海文河”,历史痕迹斑驳。匾额刻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至今已有155年历史。哪怕历史迁移、时光辗转,依然昭示着文化的力量。虽说是一个养生馆,但创始人田源更看重以文养心。在室内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不着表相。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烘托出诗情画意。
好的艺术,具有永恒的力量,超越时间,为行进在时代中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养料。上世纪80年代,巴蜀文化的代表、川渝两地的艺术大家冯建吴、徐无闻的珍藏墨宝悬挂在茶室、游廊的白墙上。一幅立轴水墨画《海心亭》,是冯老先生创作于1978年的作品,诗画相融,笔触沉稳刚健,红与黑用色浓烈。画里字外,能见到他们对生活、自然的切切真情,将自己对美的领悟奉献给世人。
“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不同种类的兰花,在这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处处可见,叶子形状不一,有的像老鼠的尾巴,称作鼠尾叶;有的像燕子的尾巴,称作燕尾叶,还有翅蝶叶、竹叶等。兰花花瓣亦姿态各异:梅瓣、荷瓣、奇瓣等。田源爱兰花,不仅爱它的淡雅芬芳,更爱兰花的独特气韵。在他看来,兰花就是奇花异草。养兰十几年,田源培育出的兰花,每年冬天都会开花。为了让花开得更好,他每年春秋分盆,助苗发芽,花才易盛开。
说到茶,田源流露出自信的表情,他喜欢收藏老茶。喝茶多年,明星茶如数家珍:勐海茶厂的88青饼、茶业界享有盛名的孔雀班章四五六星青饼、2002大白菜精品、97水蓝印等。在黔江,他曾影响过身边的爱茶人也开起了茶馆。有缘品鉴一杯好茶,需要灵魂的邀请。储存在中堂满壁存放的老茶,等待着知音来相契。
在传承中创造新中医
嘉庆年间的立体雕花门为三间茶室增添了古朴感。手轻轻触摸木纹,观察其肌理,雕工精细。“这是在慢时间中静心打磨出来的。”田源认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手工艺术作品存在这里,是一种熏陶、滋养精气神。无论你懂不懂收藏,心会在这里慢下来。
游廊转弯处,最显眼的明清建筑风格,要数这间开放的问诊室了。“依古炮制”的黑色匾额,放出润亮的光,这是田源中医世家的祖上传家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年纪轻轻的他秉承中医传统,融合中草药配方和健康饮食,提倡尊重自然的现代养生新概念:中医食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群调配养生餐。养生餐的食材用料,甄选当季时蔬,发挥其原汁原味。田源严格把关用料品质,他甚至到偏远山区亲自寻找原材料。
堂内的音乐,越出了传统的樊篱:传统古琴、宗教音乐、西方钢琴曲等。“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才能让东方文化走得更远。”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草药中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他以开放的视角看待事物。“要呈现完整的美好,必须要海纳百川,包容才会拥有更多好东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爿“益草堂”,田源仅仅用7天的时间设计好装修图纸,投资2 000多万元,用5个月时间装修完毕。他从黔江来到重庆,开创以食养身、以茶养生、以文养心的事业。在这个院落里,融合艺术与自然,表达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记忆,引领开创美好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采访记
您希望赋予益草堂怎样的文化内涵?
“益草堂”三个字起于晚清,祖上流传下来的堂号。父亲的姓名中也带着“益”字,再传到我这辈。
“益”字代表事物的好与善之意;“草”,《神农百草经》里记载,人们所食、所穿皆会用到本草,当然中药也含在其中;“堂”,乃堂号,在这个面向大众开放的场所,堂堂正正做人,稳坐中堂。
家里的中医传承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外公的父亲在黔江开了最大的药房。父亲师从肿瘤专家冯可安,潜心研究医术。
重庆8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冯可安医生。父亲到现在还在更新自己临床的配方,不断整理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资料,国家级一级论文已发表了20多篇。
我两三岁就在药房里学习药性、药剂,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父亲床前背诵《药性歌诀400味》《传统方剂学》等药理书籍。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十几岁开始诊断第一位病人,父亲在旁指导,帮助我修改处方。熟悉到现在全凭经验抓药,精确到误差不超过2克。
为什么要提倡养生?
中医滋补养生,也符合人体自然规律。
您想怎样传递益草堂精神?
药食同源:以药食、菜品、传统的茶文化结合,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传播中医养生;通过一些调制的菜品,能夠解决客人的亚健康状态,将中国的传统中医在新时代传承下去。
请您谈谈茶对于养生的好处?
茶,也是中草药的一种,可解毒,清理人体不需要的体内毒素,达到解压的功能。茶的保健作用非常强,它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然饮料,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C,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提神、强心,还可养颜、抗氧化、抗衰老等。
您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养生如何理解?
传统文化可以细品,很有味道和意思。喝茶需要静心、安神。中医讲究的也是安神、养血、宽胸,与茶叶相契,二者是相通的。
面对市面上众多的养生馆,益草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在重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食疗,包含了陈年普洱茶、字画收藏川渝艺术大家珍品、明清时期的传统手工家具等,以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出现代中医养生的新概念。
益草堂养生馆会为大众带来什么?
为生活带来咨询,比如怎么在家做养生菜以及中医知识介绍,各类艺术品收藏,茶文化讲座等,在传统文化中陶冶性情,让生活更加美好。
以文养心的民间博物馆
远远看去,一座朴素灵秀的徽派建筑体,坐落在重庆市北滨路嘉陵江畔,背靠高楼,面向江水,浩然正气中不乏古雅的文人气息。
屋檐的起翘,带有江南园林的建筑特点,野趣中,散发出精致的味道。门头悬挂着“益草堂”的匾额,靛蓝色底,明黄小楷字样,颇有贵族风范。门头旁一副对联:“家声传瓠史,德业状符阳。”虽还未见着主人,却已感知到了堂主心中志向。
进入中堂的明清官邸建筑风格,环顾室内设计细节,仿佛置身于博物馆,落眼处皆是风景。抬头仰望天宇般的方井套叠藻井,高1.2米,倒置斗形,共9层,全木质结构。工匠不需一颗钉子,只利用榫卯和斗拱,藻井就堆叠而起。不由得叹服这繁复神功,心中神圣之感油然而生。脚下踏着特意从黔江运来的青石,表面不同模样的花纹,自然天成。藻井为天,青石为地,拓展出视觉的局限,平衡着华丽与朴素,运用巧思,相得益彰。
移步易景,曲径回廊,四面房屋独立,彼此之间由游廊连接,空间通透,自成一景。穿越历史空间,品鉴不同意趣。建筑上叠石造景,或木雕,或砖雕,或石雕,一件件藏品,好像坐上了时光机,载着深厚的文化光景,展现在现代人眼前,可与之心神交流,涵养审美。
回廊正墙上,悬挂着一幅木刻匾额“学海文河”,历史痕迹斑驳。匾额刻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至今已有155年历史。哪怕历史迁移、时光辗转,依然昭示着文化的力量。虽说是一个养生馆,但创始人田源更看重以文养心。在室内设计细节的处理上,不着表相。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烘托出诗情画意。
好的艺术,具有永恒的力量,超越时间,为行进在时代中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养料。上世纪80年代,巴蜀文化的代表、川渝两地的艺术大家冯建吴、徐无闻的珍藏墨宝悬挂在茶室、游廊的白墙上。一幅立轴水墨画《海心亭》,是冯老先生创作于1978年的作品,诗画相融,笔触沉稳刚健,红与黑用色浓烈。画里字外,能见到他们对生活、自然的切切真情,将自己对美的领悟奉献给世人。
“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不同种类的兰花,在这5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处处可见,叶子形状不一,有的像老鼠的尾巴,称作鼠尾叶;有的像燕子的尾巴,称作燕尾叶,还有翅蝶叶、竹叶等。兰花花瓣亦姿态各异:梅瓣、荷瓣、奇瓣等。田源爱兰花,不仅爱它的淡雅芬芳,更爱兰花的独特气韵。在他看来,兰花就是奇花异草。养兰十几年,田源培育出的兰花,每年冬天都会开花。为了让花开得更好,他每年春秋分盆,助苗发芽,花才易盛开。
说到茶,田源流露出自信的表情,他喜欢收藏老茶。喝茶多年,明星茶如数家珍:勐海茶厂的88青饼、茶业界享有盛名的孔雀班章四五六星青饼、2002大白菜精品、97水蓝印等。在黔江,他曾影响过身边的爱茶人也开起了茶馆。有缘品鉴一杯好茶,需要灵魂的邀请。储存在中堂满壁存放的老茶,等待着知音来相契。
在传承中创造新中医
嘉庆年间的立体雕花门为三间茶室增添了古朴感。手轻轻触摸木纹,观察其肌理,雕工精细。“这是在慢时间中静心打磨出来的。”田源认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手工艺术作品存在这里,是一种熏陶、滋养精气神。无论你懂不懂收藏,心会在这里慢下来。
游廊转弯处,最显眼的明清建筑风格,要数这间开放的问诊室了。“依古炮制”的黑色匾额,放出润亮的光,这是田源中医世家的祖上传家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年纪轻轻的他秉承中医传统,融合中草药配方和健康饮食,提倡尊重自然的现代养生新概念:中医食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群调配养生餐。养生餐的食材用料,甄选当季时蔬,发挥其原汁原味。田源严格把关用料品质,他甚至到偏远山区亲自寻找原材料。
堂内的音乐,越出了传统的樊篱:传统古琴、宗教音乐、西方钢琴曲等。“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才能让东方文化走得更远。”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草药中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他以开放的视角看待事物。“要呈现完整的美好,必须要海纳百川,包容才会拥有更多好东西。”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爿“益草堂”,田源仅仅用7天的时间设计好装修图纸,投资2 000多万元,用5个月时间装修完毕。他从黔江来到重庆,开创以食养身、以茶养生、以文养心的事业。在这个院落里,融合艺术与自然,表达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记忆,引领开创美好健康的新生活方式。
采访记
您希望赋予益草堂怎样的文化内涵?
“益草堂”三个字起于晚清,祖上流传下来的堂号。父亲的姓名中也带着“益”字,再传到我这辈。
“益”字代表事物的好与善之意;“草”,《神农百草经》里记载,人们所食、所穿皆会用到本草,当然中药也含在其中;“堂”,乃堂号,在这个面向大众开放的场所,堂堂正正做人,稳坐中堂。
家里的中医传承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外公的父亲在黔江开了最大的药房。父亲师从肿瘤专家冯可安,潜心研究医术。
重庆8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冯可安医生。父亲到现在还在更新自己临床的配方,不断整理祖上传下来的一些资料,国家级一级论文已发表了20多篇。
我两三岁就在药房里学习药性、药剂,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父亲床前背诵《药性歌诀400味》《传统方剂学》等药理书籍。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十几岁开始诊断第一位病人,父亲在旁指导,帮助我修改处方。熟悉到现在全凭经验抓药,精确到误差不超过2克。
为什么要提倡养生?
中医滋补养生,也符合人体自然规律。
您想怎样传递益草堂精神?
药食同源:以药食、菜品、传统的茶文化结合,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传播中医养生;通过一些调制的菜品,能夠解决客人的亚健康状态,将中国的传统中医在新时代传承下去。
请您谈谈茶对于养生的好处?
茶,也是中草药的一种,可解毒,清理人体不需要的体内毒素,达到解压的功能。茶的保健作用非常强,它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然饮料,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C,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不仅可提神、强心,还可养颜、抗氧化、抗衰老等。
您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养生如何理解?
传统文化可以细品,很有味道和意思。喝茶需要静心、安神。中医讲究的也是安神、养血、宽胸,与茶叶相契,二者是相通的。
面对市面上众多的养生馆,益草堂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在重庆,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传统中医、食疗,包含了陈年普洱茶、字画收藏川渝艺术大家珍品、明清时期的传统手工家具等,以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呈现出现代中医养生的新概念。
益草堂养生馆会为大众带来什么?
为生活带来咨询,比如怎么在家做养生菜以及中医知识介绍,各类艺术品收藏,茶文化讲座等,在传统文化中陶冶性情,让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