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量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博览群书的孩子经多见广,善于思考,表达力强,知识面宽,作文驾驭能力好。因此,形成良好的读书能力,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关键词】读书习惯 读书能力 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也是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但小学生有贪玩的天性,自控能力相对较低,读书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读书习惯更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怎么学以致用的一系列問题。《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必读、必背的书目、字数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事实如何呢?依然是素质教育宣传得热火朝天,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窥视一二,就教师而言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分级竞岗等哪一项不与考试成绩挂钩,又有哪一项不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此,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遵循客观规律,培养读书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不同的书。小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期,从识图到读文,具有极大的转折意义。刚进入小学,孩子对书的概念主要是图,因此这时期应让学生读些图文并茂的书,如童话、寓言等。三年级以后,就要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这时可让学生多读一些科普、探索、发明类的书。小学四五年级,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应该让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游记,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少年时期,孩子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因此我们必须用好的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田。阅读可以给孩子心灵以富足,让心与心共鸣,读好书能对人生理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要成为孩子选取好书阅读的好参谋。对于作文辅导类书籍,要有选择,这类书固然有它的意义,但读多了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不容易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对于形形色色的卡通书,大部分来自国外,是商品社会影视文化的一种变种,虽然是少儿读物,其中也有“少儿不宜”之处,因此要精心筛选;对于武打言情之类的书,教师和家长要疏堵结合,合理指导,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有益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二、提供书源,让学生博览群书
为便于学生读好书,增强读书效果,扩大图书来源,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外,应号召同学们把读过的和新买的书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设有小图书管理员,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解决了书源问题,更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读书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选材料,划定阅读内容
书籍浩如烟海,同时又良莠不齐,加上小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还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至关重要。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随意阅读,要真正让学生通过读书受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所需要阅读的课外材料划定范围,列出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侧重。包括文化教育类、科技知识类、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类、报纸刊物类、校本课程类等,所选书目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养成阅读习惯,提升读书能力
人们常说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知识的获得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没有阅读的习惯哪来能力的提高。在现实情况下已具备了物质基础和内外在条件,缺乏的是氛围和意识,以及教师引导方法和措施,因此教师的有意识训练就显得十分必要,家庭的文化气息是否浓厚也更为重要。
学校多渠道提供给学生可读书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校不应当只是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之类的场所,还应该及时提供学生必读书目,不断补充新出版读物,提高每本图书的使用率。在学生表彰方面除给予荣誉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奖励图书,开展有偿捐赠图书活动以保障该图书的利用率最大化,也保证了学校图书的及时更新。定期组织图书交换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也可以以自己的一本书通过不断地交换读到几本几十本书,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知识。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营造家庭成员共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的经济条件,把用于读书的消费列入家庭日常消费之中是可以达到的。只是多数农村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教育而忽视自身的不断提高,把自己遗憾和不足全部压在孩子身上,把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只是学校教育这一段时间,把家长示范榜样作用弱化而已。开展亲子之间的读书活动也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最有利方法。
五、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读书效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的读书方法很多,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纳。譬如精读、略读、摘读,默读、诵读,背读、“三到”(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勤”(勤读、勤抄、勤写)等等。方法虽多,也很有效,但“教无定法”,教师在指导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读物、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推荐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读书习惯 读书能力 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也是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会使他们受益终身。但小学生有贪玩的天性,自控能力相对较低,读书兴趣需要教师的激发,读书习惯更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必须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么读、怎么学以致用的一系列問题。《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必读、必背的书目、字数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事实如何呢?依然是素质教育宣传得热火朝天,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角度窥视一二,就教师而言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分级竞岗等哪一项不与考试成绩挂钩,又有哪一项不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此,我们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读书习惯呢?
一、遵循客观规律,培养读书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不同的年龄阶段,读不同的书。小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期,从识图到读文,具有极大的转折意义。刚进入小学,孩子对书的概念主要是图,因此这时期应让学生读些图文并茂的书,如童话、寓言等。三年级以后,就要把阅读作为识字的重要途径,这时可让学生多读一些科普、探索、发明类的书。小学四五年级,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所以应该让学生读一些名人传记、游记,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少年时期,孩子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渴望,因此我们必须用好的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田。阅读可以给孩子心灵以富足,让心与心共鸣,读好书能对人生理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要成为孩子选取好书阅读的好参谋。对于作文辅导类书籍,要有选择,这类书固然有它的意义,但读多了容易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不容易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对于形形色色的卡通书,大部分来自国外,是商品社会影视文化的一种变种,虽然是少儿读物,其中也有“少儿不宜”之处,因此要精心筛选;对于武打言情之类的书,教师和家长要疏堵结合,合理指导,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有益地阅读,快乐地成长。
二、提供书源,让学生博览群书
为便于学生读好书,增强读书效果,扩大图书来源,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外,应号召同学们把读过的和新买的书与小伙伴共同分享,把学生自带的、喜爱的图书装进书橱,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在班级建立“图书角”,设有小图书管理员,确保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源源不断。既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又发挥了学生的群体作用,解决了书源问题,更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读书交流,可谓一举多得。
三、精选材料,划定阅读内容
书籍浩如烟海,同时又良莠不齐,加上小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能力还都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至关重要。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随意阅读,要真正让学生通过读书受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所需要阅读的课外材料划定范围,列出书目并加以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有所侧重。包括文化教育类、科技知识类、文学作品类、应用文类、报纸刊物类、校本课程类等,所选书目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养成阅读习惯,提升读书能力
人们常说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知识的获得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没有阅读的习惯哪来能力的提高。在现实情况下已具备了物质基础和内外在条件,缺乏的是氛围和意识,以及教师引导方法和措施,因此教师的有意识训练就显得十分必要,家庭的文化气息是否浓厚也更为重要。
学校多渠道提供给学生可读书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校不应当只是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等之类的场所,还应该及时提供学生必读书目,不断补充新出版读物,提高每本图书的使用率。在学生表彰方面除给予荣誉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奖励图书,开展有偿捐赠图书活动以保障该图书的利用率最大化,也保证了学校图书的及时更新。定期组织图书交换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也可以以自己的一本书通过不断地交换读到几本几十本书,用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知识。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营造家庭成员共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的经济条件,把用于读书的消费列入家庭日常消费之中是可以达到的。只是多数农村家长只重视子女的教育而忽视自身的不断提高,把自己遗憾和不足全部压在孩子身上,把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只是学校教育这一段时间,把家长示范榜样作用弱化而已。开展亲子之间的读书活动也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最有利方法。
五、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
有效的读书方法是读书效果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的读书方法很多,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采纳。譬如精读、略读、摘读,默读、诵读,背读、“三到”(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三勤”(勤读、勤抄、勤写)等等。方法虽多,也很有效,但“教无定法”,教师在指导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读物、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推荐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根除学生的不良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