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阅读乐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活用文本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为此,我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做了教学尝试。
一、研读文本,精心备课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每篇文本的选编意图也各有不同。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在备课时,无论是环节的设计,还是方法的选择,我都力争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我先请5位水果小朋友台前表演,让大家认读水果名称,并由此引出本篇课文题目《葡萄沟》。自主识字环节,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认识词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我又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式,自主识字,大家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如在教“疆、鲁、番、维、吾”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一一辨认,而是让学生在认识地名(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的过程中自然、自主地识记。对于形近字“密、蜜”这对双胞胎兄弟,通过仔细比较它们的不同,思考怎么来区分它们。
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将“课前共读,走进作者”作为第一环节。以每日课前“快乐阅读小主播”活动为导入口,由当天担任快乐主播的同学与大家共享作者史铁生的另一首与此文内容相关的小诗《永在》,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同一作者在描述面对命运所表达的相同及不同情感,享受阅读的乐趣。因课前学生对这首小诗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把握诗的主题,自然地走进了作者所描绘的母爱给予他存在的力量。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对文本自由地处理,巧妙地组织,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合理取舍,从而让学生轻松阅读。
二、依托文本,助力课堂
阅读教学主要依托于文本,但教师并不可因此墨守成规,而应因因文而异,巧妙地整合文本的内容,可以借助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优化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冬至的梦》时,我依托“课上共研,品析文本”环节中,引领学生进行“品梦”的阅读与交流。
1.点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课前,我对学生前置作业进行了细致地批阅。将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了汇总,从中选择了一份完成较为优秀的作业推荐给了学生们,意在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他人品词析句的方法,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文章的主题。
2.合作探究,完善前置性作业
留给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继续完善导学卡“在作者的心中,‘冬至的梦’是一个的梦。我是从这一部分感受到的。这一部分我认为写的最妙之处是。由此我想”的内容。小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质疑、补充写作技巧,感受文章主旨,教师深入各组指导疑惑点,了解交流情况,用小组合作的力量丰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小组汇报,随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把握神不可散。在环节中,我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再到精读感悟,抓住文眼、重点词句、特殊标点、修辞方法、叙述顺序及抒情方式等体会作者写作的“妙”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讨。生生之间能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发表见解,相互交流。
学生只有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而“由此我”联想阅读环节的设计,又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的联想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描写春天的诗词、美文;我学过的相关文章;仿写一个片段;我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挖掘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散文还离不开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朗读。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想象画面进行赏读。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
三、拓展文本,延伸空间
打破文本,足量的有品位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增强阅读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尽量使静态的文本便成为一个生动的阅读交流平台,留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以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引领学生阅读44页资料袋后,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下与学生共同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制作,课上分享研究成果。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有目的地阅读课外相关题材的书籍与文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想象力动手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将学生整节课的情感凝聚起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首未完成的同一主题的小诗,由学生续写,从而升华了情感,实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冬至的梦》时,根据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差异,我设计了课下阅读描绘春天的散文、诗歌,举行“春之声”文友会;用笔写成一篇短文,记录下童年最美的画面,绘制作文集;在春暖花开之时,为自己拍一张幸福的小照,附上少年时代的纯真梦想,在毕业典礼上赠送给老师与同学等自选活动。多渠道的阅读拓展,即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文本资源,为学生营造自由、无拘无束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文本阅读乐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活用文本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拉近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为此,我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以下方面做了教学尝试。
一、研读文本,精心备课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每篇文本的选编意图也各有不同。考虑到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在备课时,无论是环节的设计,还是方法的选择,我都力争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要求。
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我先请5位水果小朋友台前表演,让大家认读水果名称,并由此引出本篇课文题目《葡萄沟》。自主识字环节,我先让学生结合图片认识词语。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识字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积累,我又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方式,自主识字,大家共同交流识字方法。如在教“疆、鲁、番、维、吾”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一一辨认,而是让学生在认识地名(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的过程中自然、自主地识记。对于形近字“密、蜜”这对双胞胎兄弟,通过仔细比较它们的不同,思考怎么来区分它们。
在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将“课前共读,走进作者”作为第一环节。以每日课前“快乐阅读小主播”活动为导入口,由当天担任快乐主播的同学与大家共享作者史铁生的另一首与此文内容相关的小诗《永在》,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同一作者在描述面对命运所表达的相同及不同情感,享受阅读的乐趣。因课前学生对这首小诗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把握诗的主题,自然地走进了作者所描绘的母爱给予他存在的力量。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题;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对文本自由地处理,巧妙地组织,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合理取舍,从而让学生轻松阅读。
二、依托文本,助力课堂
阅读教学主要依托于文本,但教师并不可因此墨守成规,而应因因文而异,巧妙地整合文本的内容,可以借助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优化课堂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冬至的梦》时,我依托“课上共研,品析文本”环节中,引领学生进行“品梦”的阅读与交流。
1.点评前置作业完成情况
课前,我对学生前置作业进行了细致地批阅。将学生自学情况进行了汇总,从中选择了一份完成较为优秀的作业推荐给了学生们,意在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他人品词析句的方法,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文章的主题。
2.合作探究,完善前置性作业
留给小组充分合作学习的时间,继续完善导学卡“在作者的心中,‘冬至的梦’是一个的梦。我是从这一部分感受到的。这一部分我认为写的最妙之处是。由此我想”的内容。小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质疑、补充写作技巧,感受文章主旨,教师深入各组指导疑惑点,了解交流情况,用小组合作的力量丰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小组汇报,随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脚踏实地立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文字的神韵,揣摩作者的感情。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要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问题必须有统领性,指向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把握神不可散。在环节中,我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再到精读感悟,抓住文眼、重点词句、特殊标点、修辞方法、叙述顺序及抒情方式等体会作者写作的“妙”处,引导学生展开研讨。生生之间能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发表见解,相互交流。
学生只有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才能使文本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这就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而“由此我”联想阅读环节的设计,又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的联想世界是如此的丰富:描写春天的诗词、美文;我学过的相关文章;仿写一个片段;我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挖掘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生机和活力。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散文还离不开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朗读。我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想象画面进行赏读。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积累知识、熏陶情感、发展思维,享受审美乐趣。
三、拓展文本,延伸空间
打破文本,足量的有品位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增强阅读空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尽量使静态的文本便成为一个生动的阅读交流平台,留给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以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引领学生阅读44页资料袋后,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下与学生共同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制作,课上分享研究成果。教师通过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有目的地阅读课外相关题材的书籍与文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想象力动手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为将学生整节课的情感凝聚起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首未完成的同一主题的小诗,由学生续写,从而升华了情感,实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冬至的梦》时,根据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差异,我设计了课下阅读描绘春天的散文、诗歌,举行“春之声”文友会;用笔写成一篇短文,记录下童年最美的画面,绘制作文集;在春暖花开之时,为自己拍一张幸福的小照,附上少年时代的纯真梦想,在毕业典礼上赠送给老师与同学等自选活动。多渠道的阅读拓展,即拓宽了学生视野,增加了积累,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的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文本资源,为学生营造自由、无拘无束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可以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