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序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数学活动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0至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多媒体)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1.首先研究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它是一个立体图形,在它的身上有没有点、线、面?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找。
2.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物体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以此深入研究,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借助实物认识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填写探究报告单。
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透过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特征的认识只停留在零散的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避免重复遗漏,让学生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图形动起来(播放课件)。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加深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三组相对的面的认识,验证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在长方体中每四条相对的棱为一组, 12条棱就可以分成三组,验证了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遮掉某条棱,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缺一不可,直接制约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制作和拆除框架使学生经历一个从迷糊到清晰的过程,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观察,在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引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下长方形面变成平行四边形。
4.迁移方法研究正方体。
(播放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由长方体演变为正方体再变为长方体的过程,从而得到了“只有在长、宽、高相等时,长方体就会变成正方体,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发现的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异同点和建立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找一找下面几号图形是长方体的面。
2.根据所给数据,猜猜它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持续的想象活动使得长方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儿,也接近尾声了,想一想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用了那些方法来研究的?和同桌来说一说,同学们你高兴吗?
设计理念:本课通过多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有序观察、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数学活动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继续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0至11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本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研究报告单。
学具:长方体实物、小棒、接头。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多媒体)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唤起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地展示点→线→面→体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由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过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1.首先研究长方体(板书长方体),它是一个立体图形,在它的身上有没有点、线、面?接下来让我们来找一找。
2.组织全体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所找到的面、棱、顶点,思考长方体中的棱、顶点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物体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以此深入研究,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学生思考的方向。】
(三)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借助实物认识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填写探究报告单。
借助手中的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
你还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透过长方体实物或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学情预设:学生对于特征的认识只停留在零散的状态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观察,避免重复遗漏,让学生广泛交流,形成共识,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图形动起来(播放课件)。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加深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三组相对的面的认识,验证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在长方体中每四条相对的棱为一组, 12条棱就可以分成三组,验证了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的结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制作框架理解长、宽、高。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遮掉某条棱,想象长方体的大小),并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得出结论:只要剩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
反馈小结:这三条棱缺一不可,直接制约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结合课件揭示长、宽、高的定义,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制作和拆除框架使学生经历一个从迷糊到清晰的过程,加深对长、宽、高的理解。】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观察,在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引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下长方形面变成平行四边形。
4.迁移方法研究正方体。
(播放课件)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由长方体演变为正方体再变为长方体的过程,从而得到了“只有在长、宽、高相等时,长方体就会变成正方体,正方体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的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发现的结果。
引导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异同点和建立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形成。】
三、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出示长方体的三条棱,找一找下面几号图形是长方体的面。
2.根据所给数据,猜猜它是什么吗?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10米、2.5米、3米,普通教室、公共汽车、家用冰箱)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6厘米、6厘米,魔方、粉笔盒、骰子)
(电脑出示:长、宽、高分别是20厘米、15厘米、1厘米,数学书、新华字典、文具盒)
(电脑演示高缩短)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高缩短到0.1毫米,想想可能是什么物体?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持续的想象活动使得长方体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清晰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儿,也接近尾声了,想一想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用了那些方法来研究的?和同桌来说一说,同学们你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