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为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些悲观的观点认为,传统媒体已走到穷途末路,更甚者提出,最后一张报纸扔到垃圾桶的日子已经不远。实事求是地讲,靠日报读取新闻的读者日益减少了,但这并不能表明,报纸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或者没有生存空间了。笔者认为,移动端和PC端已成为广大受众了解世界第一选择的今天,报纸失去的只不过是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反之,在真真假假难以辨清的舆论环境中,纸媒尤其是党报的公信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那么,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地市级机关报如何才能开拓前行,真正担负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使命。笔者以《锡林郭勒日报》为例,浅谈基层党报的创新发展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锡林郭勒日报》发挥党报公信力强的优势,提出并着重实施先网后报思路,有效地填充了报纸传播时效性慢的问题。
一、先网后报是纸媒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媒体发展形势,先有了报纸、广播,其后出现了电视。再往后基于网络技术的媒体应运而生。随着网络的普及,新闻媒体衍生出一些社交媒体,从早期的QQ一家独大到微博的流行,再到后来的微信一统天下,不过也就20年。虽说当下,微信已成为传播速度最快的社交媒体,但正如一位同仁半开玩笑所说一样:“微信微信,微微信一点即可。”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一针见血地道明了社交媒体公信力不强的问题。
对于报纸媒体来说,公信力强,时效性却不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顺理成章地必须要扬长避短。为此,《锡林郭勒日报》今年起,学习《内蒙古日报》等省报的做法,提出并实施了先网后报思路,既有效地占领了首发新闻的时效性,又很好地利用了党报的公信力,其旗下的新媒体领域也有所建树。在近半年的具体实践中,《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常规报道、重大选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开拓性进展。比如,在2017年的新春党报休刊期间,社里派出多组记者,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农牧民欢度春节当中的新鲜事进行了第一时间报道。记者采写的《蒙古包里过新春》图文报道在《锡林郭勒新闻》客户端首发后,又被《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由此,在短暂的适应期后,先网后报已成为《锡林郭勒日报》采访报道工作的常规动作,不仅让党报的传播力得以加强,更是在纸媒发展的道路上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二、政策引导为先网后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作为锡盟媒体主管部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和传播规律,创新理念,不等不靠,将改革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评价体系。以对盟直融媒体新闻“量”和“质”的考核,有效激发盟直新闻媒体融合改革内生动力,短时间内占据新媒体舆论阵地,成为锡林郭勒盟新媒体中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
在盟委宣传部一系列试行政策的运转后,《锡林郭勒日报》在把握新闻“时、度、效”方面出现了两个增加,一是优秀新闻数量增加,二是符合宣传重点的新闻增加。随着全国性自媒体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朋友圈内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面对新的舆论阵地,《锡林郭勒日报》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不等不靠,主动调整考评体系和目标,增加对新媒体的评价和奖励,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具体来说,通过按月考评日报社传统媒體、新媒体发稿量和阅读量,用“以奖代补”的模式兑现补助资金。以“量”的考核推动新媒体稿件多形式多平台展示,以“质”的考核推动“内容为王”原则落到实处。通过一年多的时间,《锡林郭勒日报》点击阅读量超过1000人次的新闻由2015年12月的85条增加到2017年的196条,增长2.4倍;新闻最高点击率由最多2万人次提升到最高10万+。
由于考评体系既对单位,又对个人,迅速推动了《锡林郭勒日报》媒体的融合发展,也积极回应了广大采编人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今,《锡林郭勒日报》把机构人员调整、评价机制调整、全媒体记者培养等改革任务一步步落实到位。如今,锡林郭勒日报社已实现优化部门设置,采编流程融合,新闻经一次采编、多次加工,初步形成新闻客户端、网站、日报的梯次发布。
评价体系的指向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方向。盟委宣传部在建立媒体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部署、同考核。始终坚持媒体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因加快新媒体发展而忽略了传统媒体的建设,推动媒体全方位发展,优势互补。盟委宣传部媒体融合发展“以奖代补”改革工作实施以来,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锡林郭勒日报》在2016年《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194个副省级地市党报排名中进入百强,在全区排名第4。
三、先网后报让从业人员适应了新形势
近些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在新闻稿件的首发上处于很大的劣势。这无形中导致传统媒体记者除去深度报道外,几乎在所有的活动报道中,失去了时效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自从先网后报新闻发布模式成型后,传统媒体记者也跟上了媒体发展的大潮,也有了自己的官方平台发布真正的新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手新闻都让非主流媒体占领,传统媒体只能发布“旧闻”的尴尬境地。
比如,在2016年的阿巴嘎旗草原国际音乐节以及今年初在西乌珠穆沁旗举办的全区冬季冰雪那达慕期间,《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均尝试了直播形式的报道,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且在新媒体报道中大量运用视频以及航拍等技术,使报纸媒体的记者跳出过去的只能用相机和文字报道的框框,真正实现了利用全媒体技术,发布形式涵盖所有报道模式的新局面。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当下的《锡林郭勒日报》采编系统已基本形成随时随地每个人都是记者,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新闻、抓住新闻、及时发布新闻的融媒体新格局。
四、先网后报既树立了党媒的权威性,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先网后报新理念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时候,很多人提出异议,以为先网络媒体、后纸媒的做法不仅促进不了纸媒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占有或压缩纸媒存在的空间。但《锡林郭勒日报》半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论点是错误的。
从当前看,党报旗下的新媒体是纸媒很好的延伸,它的出现不但弥补了纸媒短板,更是为纸媒在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树立了权威性,为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相信在今后,还将涌现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媒体。但不管如何,《锡林郭勒日报》先网后报的革新,为纸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适应新出现的网络媒体,需改变的只是技术手段的问题,而不是理念的转变了。
如今,在先网后报思路下,《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的阅读群在逐步扩大,成为更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不过,先网后报的思路还未完善、没有形成报社全部媒体人共性认识。为此,今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闻队伍需要做的和探索前行的课题还有很多,其中不乏如何跳出地方,成为天南地北关注草原人的关注点等等现实问题。因此,先网后报思路下,网络媒体方面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破解的题还有很多。
纵观上述,先网后报首先破解了纸媒发展的瓶颈,为纸媒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其次,在当今信息大量充斥的网络时代,党报向网络的延伸满足了公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纸媒今后适应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编辑:长 青
那么,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地市级机关报如何才能开拓前行,真正担负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使命。笔者以《锡林郭勒日报》为例,浅谈基层党报的创新发展以及今后发展的思路。
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锡林郭勒日报》发挥党报公信力强的优势,提出并着重实施先网后报思路,有效地填充了报纸传播时效性慢的问题。
一、先网后报是纸媒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媒体发展形势,先有了报纸、广播,其后出现了电视。再往后基于网络技术的媒体应运而生。随着网络的普及,新闻媒体衍生出一些社交媒体,从早期的QQ一家独大到微博的流行,再到后来的微信一统天下,不过也就20年。虽说当下,微信已成为传播速度最快的社交媒体,但正如一位同仁半开玩笑所说一样:“微信微信,微微信一点即可。”虽是一句玩笑话,却一针见血地道明了社交媒体公信力不强的问题。
对于报纸媒体来说,公信力强,时效性却不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顺理成章地必须要扬长避短。为此,《锡林郭勒日报》今年起,学习《内蒙古日报》等省报的做法,提出并实施了先网后报思路,既有效地占领了首发新闻的时效性,又很好地利用了党报的公信力,其旗下的新媒体领域也有所建树。在近半年的具体实践中,《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在突发事件、常规报道、重大选题等方面都取得了开拓性进展。比如,在2017年的新春党报休刊期间,社里派出多组记者,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农牧民欢度春节当中的新鲜事进行了第一时间报道。记者采写的《蒙古包里过新春》图文报道在《锡林郭勒新闻》客户端首发后,又被《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由此,在短暂的适应期后,先网后报已成为《锡林郭勒日报》采访报道工作的常规动作,不仅让党报的传播力得以加强,更是在纸媒发展的道路上掀开了历史性的一页。
二、政策引导为先网后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作为锡盟媒体主管部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和传播规律,创新理念,不等不靠,将改革宏观目标细化为具体评价体系。以对盟直融媒体新闻“量”和“质”的考核,有效激发盟直新闻媒体融合改革内生动力,短时间内占据新媒体舆论阵地,成为锡林郭勒盟新媒体中名副其实的“主流媒体”。
在盟委宣传部一系列试行政策的运转后,《锡林郭勒日报》在把握新闻“时、度、效”方面出现了两个增加,一是优秀新闻数量增加,二是符合宣传重点的新闻增加。随着全国性自媒体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朋友圈内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面对新的舆论阵地,《锡林郭勒日报》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不等不靠,主动调整考评体系和目标,增加对新媒体的评价和奖励,推动新媒体的发展。
具体来说,通过按月考评日报社传统媒體、新媒体发稿量和阅读量,用“以奖代补”的模式兑现补助资金。以“量”的考核推动新媒体稿件多形式多平台展示,以“质”的考核推动“内容为王”原则落到实处。通过一年多的时间,《锡林郭勒日报》点击阅读量超过1000人次的新闻由2015年12月的85条增加到2017年的196条,增长2.4倍;新闻最高点击率由最多2万人次提升到最高10万+。
由于考评体系既对单位,又对个人,迅速推动了《锡林郭勒日报》媒体的融合发展,也积极回应了广大采编人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迫切需求。如今,《锡林郭勒日报》把机构人员调整、评价机制调整、全媒体记者培养等改革任务一步步落实到位。如今,锡林郭勒日报社已实现优化部门设置,采编流程融合,新闻经一次采编、多次加工,初步形成新闻客户端、网站、日报的梯次发布。
评价体系的指向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方向。盟委宣传部在建立媒体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部署、同考核。始终坚持媒体融合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因加快新媒体发展而忽略了传统媒体的建设,推动媒体全方位发展,优势互补。盟委宣传部媒体融合发展“以奖代补”改革工作实施以来,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锡林郭勒日报》在2016年《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194个副省级地市党报排名中进入百强,在全区排名第4。
三、先网后报让从业人员适应了新形势
近些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在新闻稿件的首发上处于很大的劣势。这无形中导致传统媒体记者除去深度报道外,几乎在所有的活动报道中,失去了时效和主观能动性。但是,自从先网后报新闻发布模式成型后,传统媒体记者也跟上了媒体发展的大潮,也有了自己的官方平台发布真正的新闻,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手新闻都让非主流媒体占领,传统媒体只能发布“旧闻”的尴尬境地。
比如,在2016年的阿巴嘎旗草原国际音乐节以及今年初在西乌珠穆沁旗举办的全区冬季冰雪那达慕期间,《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均尝试了直播形式的报道,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且在新媒体报道中大量运用视频以及航拍等技术,使报纸媒体的记者跳出过去的只能用相机和文字报道的框框,真正实现了利用全媒体技术,发布形式涵盖所有报道模式的新局面。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当下的《锡林郭勒日报》采编系统已基本形成随时随地每个人都是记者,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新闻、抓住新闻、及时发布新闻的融媒体新格局。
四、先网后报既树立了党媒的权威性,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命力
先网后报新理念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时候,很多人提出异议,以为先网络媒体、后纸媒的做法不仅促进不了纸媒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占有或压缩纸媒存在的空间。但《锡林郭勒日报》半年的实践证明,这种论点是错误的。
从当前看,党报旗下的新媒体是纸媒很好的延伸,它的出现不但弥补了纸媒短板,更是为纸媒在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树立了权威性,为其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相信在今后,还将涌现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媒体。但不管如何,《锡林郭勒日报》先网后报的革新,为纸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下一步,适应新出现的网络媒体,需改变的只是技术手段的问题,而不是理念的转变了。
如今,在先网后报思路下,《锡林郭勒日报》旗下的新媒体的阅读群在逐步扩大,成为更多人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不过,先网后报的思路还未完善、没有形成报社全部媒体人共性认识。为此,今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闻队伍需要做的和探索前行的课题还有很多,其中不乏如何跳出地方,成为天南地北关注草原人的关注点等等现实问题。因此,先网后报思路下,网络媒体方面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破解的题还有很多。
纵观上述,先网后报首先破解了纸媒发展的瓶颈,为纸媒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其次,在当今信息大量充斥的网络时代,党报向网络的延伸满足了公众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纸媒今后适应网络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单位:锡林郭勒日报社)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