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一条热门微博,一位好心人把樱桃放在小刺猬的背上,让它背回家饱餐一顿。“不明真相”的网友们看了纷纷点赞,而科普学者却在转发中无奈地解释:“不知道多少可怜的小刺猬因为被好心人扎了一背的果子,感染细菌而死。不仅仅是刺猬,还有好多类似的事。”很多人这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印象中的动物故事,也许并不是大自然的真相……
动画和绘本里的刺猬,背上总是戳着红红绿绿的枣儿、苹果,十分可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带刺的朋友》,讲述了刺猬搬枣儿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宗介华在1983年写的一篇小说。更早以前,在1607年,英国出版的一本书《四足兽的历史》(Historie of Foure-footed Beastes)也“详细介绍”了刺猬搬运苹果、葡萄的过程。
实际上,刺猬用刺当“购物车”的说法,是一个古老的谣言。刺猬冬天会冬眠,根本不吃东西,靠身体里的脂肪度日。储存水果对它是没有用的。而且扎了很多眼儿的水果,又怎么放得长久呢?
刺猬其实是个无肉不欢的家伙。它的主食是昆虫、蜗牛之类的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青蛙。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刺猬也会吃点素菜,但如果有肉可吃,它是很不乐意吃水果的。
野生刺猬在城市里并不少见,如果你遇见了刺猬,招待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干扰它的生活。如果出于好意去“招待”刺猬,往它背上扎水果,只会给刺猬徒增烦恼,人家手那么短,背上的东西拿不下来呀。
黄鼠狼,中文正名黄鼬,是一种生存在人类活动范围的野生动物。黄鼬的胃口很大,如果没有野生的猎物可捕,就有可能偷吃家禽,所以背上了“偷鸡贼”的恶名。
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个“邻居”的了解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黄鼬的身份并不只是“偷鸡贼”。帮助我们了解黄鼬的人里,功劳最大的要数动物学家盛和林。他解剖过几千只黄鼬的胃,发现里面大多是鼠类、蛙类和昆虫,吃过鸡的黄鼬其实很少。
很多食肉动物都无法在人类影响严重的环境里生存,但顽强的黄鼬可以。盛和林明智地意识到,黄鼬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里,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控制鼠类的数量。没有黄鼬捕食鼠类,老鼠就会大量繁殖,给人类造成许多麻烦。从这方面来看,黄鼬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它偶尔偷鸡的坏处。盛和林还专门写了文章赞美黄鼬,呼吁人们保护它。
顺便一提,关于黄鼠狼最有名的传说,除了“偷鸡贼”,就是它会“放屁”来防身。黄鼠狼的臭味其实不是来自屁,而是来自肛门旁边的两个腺分泌的恶臭液体,比真正的屁要臭很多,但不会像屁一样“喷射”出来。黄鼠狼的北美洲远亲臭鼬,也会从肛门腺分泌臭液,而且可以像水枪一样喷射“臭弹”,威力比黄鼠狼大多了。
禾花雀正式的中文名字叫黄胸鹀。如果要评选中国最倒霉的鸟,它肯定榜上有名。
每年秋天,黄胸鹀从俄罗斯、中国北部等地飞往中国南方和南亚、东南亚地区过冬,一路上以植物种子为食。如果经过了农田,稻子、麦子也是它们的点心。黄胸鹀的数量曾经很多,一群能有几千上万只,吃掉的粮食当然也不少。人们为了保护粮食,会捕捉这些“小偷”,把它们吃掉。这就给黄胸鹀带来了“小偷”之外的第二重身份——“传统美食”。
正是这第二重身份,把黄胸鹀送上了绝路。变成“美食”之后,人们吃黄胸鹀的目的,也从报复“小偷”变成了享乐。人们开始有意地大批捕杀黄胸鹀,用来满足食欲,或者卖给食客赚钱。黄胸鹀数量虽多,却根本填不满人类贪得无厌的胃。
根据鸟类学家的统计,从1980年到2013年,黄胸鹀的数量差不多减少了九成。迁徙的黄胸鹀所剩无几,它们吃掉的粮食也少之又少。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黄胸鹀是“极危物种”,表示这种生物虽然还在野外生存,但处境极其危险。比“极危”更高一级的,就是“野外灭绝”了。
1980年,一个叫高登·格林(Gordon Green)的英国地主,因为想知道人和马哪个跑得更快,举办了人和马(马上坐着骑士)的35公里长跑比赛。
这个主意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傻。在长距离、慢速度的赛场上,人确实是可以赢过马的。虽然我们的速度和力量都不出众,但我们身上有各种适合长跑的生理结构,例如:
人类的肌肉里,很多是主管耐力的肌纤维,而大部分动物更多的是主管爆发力的肌纤维。
人类有很多汗腺,可以通過出汗,有效地排出肌肉产生的热量,避免中暑。
人类的脚底像弹簧,在跑步时,可以吸收踏步的一部分冲力,再释放出来,节约能量。
人类的半规管(耳朵里主管平衡的器官)很发达,跑步时脑袋会一上一下地颠簸,需要强大的半规管来保持平衡。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动物,比如牛羚、马、狼,能够一天跑上20公里。但许多经过训练的健康人可以在一天内跑完一个马拉松(42公里)。我们选择骑马,是因为它的速度和力量胜过人,而不是因为它跑得比我们更久。2004年,在人马赛跑中,运动员休·罗博(Huw Lobb)用了2小时5分钟跑完全程,首次战胜了马。
动画和绘本里的刺猬,背上总是戳着红红绿绿的枣儿、苹果,十分可爱。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带刺的朋友》,讲述了刺猬搬枣儿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宗介华在1983年写的一篇小说。更早以前,在1607年,英国出版的一本书《四足兽的历史》(Historie of Foure-footed Beastes)也“详细介绍”了刺猬搬运苹果、葡萄的过程。
实际上,刺猬用刺当“购物车”的说法,是一个古老的谣言。刺猬冬天会冬眠,根本不吃东西,靠身体里的脂肪度日。储存水果对它是没有用的。而且扎了很多眼儿的水果,又怎么放得长久呢?
刺猬其实是个无肉不欢的家伙。它的主食是昆虫、蜗牛之类的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青蛙。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刺猬也会吃点素菜,但如果有肉可吃,它是很不乐意吃水果的。
野生刺猬在城市里并不少见,如果你遇见了刺猬,招待它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干扰它的生活。如果出于好意去“招待”刺猬,往它背上扎水果,只会给刺猬徒增烦恼,人家手那么短,背上的东西拿不下来呀。
黄鼠狼,中文正名黄鼬,是一种生存在人类活动范围的野生动物。黄鼬的胃口很大,如果没有野生的猎物可捕,就有可能偷吃家禽,所以背上了“偷鸡贼”的恶名。
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个“邻居”的了解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黄鼬的身份并不只是“偷鸡贼”。帮助我们了解黄鼬的人里,功劳最大的要数动物学家盛和林。他解剖过几千只黄鼬的胃,发现里面大多是鼠类、蛙类和昆虫,吃过鸡的黄鼬其实很少。
很多食肉动物都无法在人类影响严重的环境里生存,但顽强的黄鼬可以。盛和林明智地意识到,黄鼬在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里,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控制鼠类的数量。没有黄鼬捕食鼠类,老鼠就会大量繁殖,给人类造成许多麻烦。从这方面来看,黄鼬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它偶尔偷鸡的坏处。盛和林还专门写了文章赞美黄鼬,呼吁人们保护它。
顺便一提,关于黄鼠狼最有名的传说,除了“偷鸡贼”,就是它会“放屁”来防身。黄鼠狼的臭味其实不是来自屁,而是来自肛门旁边的两个腺分泌的恶臭液体,比真正的屁要臭很多,但不会像屁一样“喷射”出来。黄鼠狼的北美洲远亲臭鼬,也会从肛门腺分泌臭液,而且可以像水枪一样喷射“臭弹”,威力比黄鼠狼大多了。
禾花雀正式的中文名字叫黄胸鹀。如果要评选中国最倒霉的鸟,它肯定榜上有名。
每年秋天,黄胸鹀从俄罗斯、中国北部等地飞往中国南方和南亚、东南亚地区过冬,一路上以植物种子为食。如果经过了农田,稻子、麦子也是它们的点心。黄胸鹀的数量曾经很多,一群能有几千上万只,吃掉的粮食当然也不少。人们为了保护粮食,会捕捉这些“小偷”,把它们吃掉。这就给黄胸鹀带来了“小偷”之外的第二重身份——“传统美食”。
正是这第二重身份,把黄胸鹀送上了绝路。变成“美食”之后,人们吃黄胸鹀的目的,也从报复“小偷”变成了享乐。人们开始有意地大批捕杀黄胸鹀,用来满足食欲,或者卖给食客赚钱。黄胸鹀数量虽多,却根本填不满人类贪得无厌的胃。
根据鸟类学家的统计,从1980年到2013年,黄胸鹀的数量差不多减少了九成。迁徙的黄胸鹀所剩无几,它们吃掉的粮食也少之又少。2017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黄胸鹀是“极危物种”,表示这种生物虽然还在野外生存,但处境极其危险。比“极危”更高一级的,就是“野外灭绝”了。
1980年,一个叫高登·格林(Gordon Green)的英国地主,因为想知道人和马哪个跑得更快,举办了人和马(马上坐着骑士)的35公里长跑比赛。
这个主意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傻。在长距离、慢速度的赛场上,人确实是可以赢过马的。虽然我们的速度和力量都不出众,但我们身上有各种适合长跑的生理结构,例如:
人类的肌肉里,很多是主管耐力的肌纤维,而大部分动物更多的是主管爆发力的肌纤维。
人类有很多汗腺,可以通過出汗,有效地排出肌肉产生的热量,避免中暑。
人类的脚底像弹簧,在跑步时,可以吸收踏步的一部分冲力,再释放出来,节约能量。
人类的半规管(耳朵里主管平衡的器官)很发达,跑步时脑袋会一上一下地颠簸,需要强大的半规管来保持平衡。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动物,比如牛羚、马、狼,能够一天跑上20公里。但许多经过训练的健康人可以在一天内跑完一个马拉松(42公里)。我们选择骑马,是因为它的速度和力量胜过人,而不是因为它跑得比我们更久。2004年,在人马赛跑中,运动员休·罗博(Huw Lobb)用了2小时5分钟跑完全程,首次战胜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