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2
摘要2006年2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人类福利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福利经济竞争市场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语言的国际趋同,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实现实质性的趋同,是指在趋同的过程中,不是片面的强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形式上的一致,而是注重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实质内容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制度的进步都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福利。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我们就不禁会问: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是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全世界而言,又是否促进了全球人民的福利?又是如何促进的?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框架
所谓“福利(Welfare)”,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不仅仅是个人福利还包括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成员中个人福利的总和,规定了个人效用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学说是标准福利经济学的基石,是指: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是否已经达到最优状态,社会效用是否已经达到最大值;可以按照如下标准来检验:在一种经济状况下,如果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每个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情况已经达到最优状况。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合理性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是一个贸然行动的,是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一部分,以期在存在不完善市场下,获得帕累托改善。虽然会计准则能够弥补现实市场与完全市场的差距,但是如果不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可能存在失灵。
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实施成本是指制定准则机构的运行成本和企业会计人员的遵循成本,例如会计人员适应新的会计准则重新获取知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耗费。摩擦成本主要是指在会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的损失方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存在着损失的可能性,而故意为改革设置障碍或继续为现行会计模式中不甚合理但是对其有利的方面进行游说活动所导致的巨额损失。间接成本包含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它不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准则制定后实施与执行过程中间接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如准则制定机构确定了“错误”的信息质量、数量,制定了不适应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制度等,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无法“对症下药”,在准则实施过程中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增加了社会负担。
以上讨论表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中并一定使得社会福利一定会增加,反过来可能会决策失灵,并且失灵的代价可能非常昂贵。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要权衡成本与收益。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作用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理解为在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主权国家就相同的经济事项都应该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同一会计处理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在趋同过程中,虽然不同行为主体通过会计趋同肯定能够达到一定的利益,其中利益的实现有以下双重含义:一是满足各个主权国家纯粹的私人或者是个体的利益;二是实现了社会总利益,既是趋同过程中国际各相关利益方的总利益。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越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我们要从社会总福利角度来衡量它,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总福利,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弥补现实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差异,促进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外部性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的外部性包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加强了全球市场各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全球消费市场的公平性。就全世界整体而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计算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主权国家经济相互交叉,提高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是国际经济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正式化。各个主权国家在一体化的经济中都在博弈,而要想取得资源配置最优化就需要经济制度的协调机制,而协调的基础就是统一的国际准则。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大大降低了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会计经济合作的风险,有效地消除了资源全球自由配置与流动的障碍,促进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地发展。
(二)交易成本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交易成本”有科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经济性质》中提出,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订立成本以及执行成本等。主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是世界经济中交易成本存在的重要原因,成为了合作进步的阻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进行跨国贸易还是国际间的投资、融资,交易双方都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和资信水平等,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易的最终达成。通过推进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 “语言”的障碍和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虽然不是强制性制度,但各国都自觉遵守它,其原因就在于它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可以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因为误解而出现的不安全感,增进双方因为沟通而产生的信任感,同时还可以使国际会计活动按照有序的方式运行,为互动关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当每个国家都按照这些规则和法律行动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处于一种可控的、可管制的状态下。统一的会计准则,能够使得双方对同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合理可靠预期,增加了交易中的依赖程度,对合理有效地实用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保障机制。
(三)公共物品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公共物品理论由萨姆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给出的,是说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是劳务时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是劳务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物品或者劳务消费的减少。因此,就世界整体而言,会计准则的整体利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公共物品。因而无可避免因为“搭便车“而产生的维护成本,如若在市场自发调节下,公共物品完全有私人提供,则将导致供给无法获得满足以及必要的补偿,因而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造成市场失衡。由此,需要政府介入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政策的选择。诚如IASB这样的国际组织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有助于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进行经济决策。虽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执行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利益难免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会为所有参与国提供便利,从而改善所有参与国的福利。
四、结论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弥补了不完全市场与完全市场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实现资源帕累托最优,改进人类福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但改变了本国人民福利,而且增加了全球人民福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活动,更是一场政治活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各主权国家重新分配利益。国家会计主权的弱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消亡和民族特性的磨灭,相反,国家利益和民族特性会得到强化。因此,在处理全球利益与本国利益协调问题时,要综合考虑,辩证对待。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7.
[2]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编.贺晓波,王艺,方福前译.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中国滕图电子出版社.2000.
[4]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理由与国家利益的调整—从国际制度合作理论角度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5):73-83.
摘要2006年2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财政部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趋同迈出了一大步,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人类福利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福利经济竞争市场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进会计语言的国际趋同,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和成本,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实现实质性的趋同,是指在趋同的过程中,不是片面的强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形式上的一致,而是注重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实质内容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种制度的进步都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福利。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我们就不禁会问: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协调是否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就全世界而言,又是否促进了全球人民的福利?又是如何促进的?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框架
所谓“福利(Welfare)”,庇古(A.C.Pigou)认为,福利不仅仅是个人福利还包括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社会成员中个人福利的总和,规定了个人效用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学说是标准福利经济学的基石,是指: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置是否已经达到最优状态,社会效用是否已经达到最大值;可以按照如下标准来检验:在一种经济状况下,如果没有一种方法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某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这就意味着一个社会在既定的生产技术和既定的每个消费者偏好函数条件下,生产资源配置情况已经达到最优状况。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合理性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是一个贸然行动的,是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一部分,以期在存在不完善市场下,获得帕累托改善。虽然会计准则能够弥补现实市场与完全市场的差距,但是如果不考虑下列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可能存在失灵。
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实施成本是指制定准则机构的运行成本和企业会计人员的遵循成本,例如会计人员适应新的会计准则重新获取知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物质耗费。摩擦成本主要是指在会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的损失方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存在着损失的可能性,而故意为改革设置障碍或继续为现行会计模式中不甚合理但是对其有利的方面进行游说活动所导致的巨额损失。间接成本包含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它不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准则制定后实施与执行过程中间接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如准则制定机构确定了“错误”的信息质量、数量,制定了不适应我国会计改革的准则、制度等,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无法“对症下药”,在准则实施过程中势必造成严重后果,增加了社会负担。
以上讨论表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中并一定使得社会福利一定会增加,反过来可能会决策失灵,并且失灵的代价可能非常昂贵。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要权衡成本与收益。
三、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作用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理解为在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主权国家就相同的经济事项都应该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同一会计处理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在趋同过程中,虽然不同行为主体通过会计趋同肯定能够达到一定的利益,其中利益的实现有以下双重含义:一是满足各个主权国家纯粹的私人或者是个体的利益;二是实现了社会总利益,既是趋同过程中国际各相关利益方的总利益。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越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我们要从社会总福利角度来衡量它,看它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总福利,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弥补现实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差异,促进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外部性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相关的外部性包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加强了全球市场各个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了全球消费市场的公平性。就全世界整体而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计算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主权国家经济相互交叉,提高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是国际经济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化和正式化。各个主权国家在一体化的经济中都在博弈,而要想取得资源配置最优化就需要经济制度的协调机制,而协调的基础就是统一的国际准则。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大大降低了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会计经济合作的风险,有效地消除了资源全球自由配置与流动的障碍,促进了金融投资,国际贸易地发展。
(二)交易成本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交易成本”有科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经济性质》中提出,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订立成本以及执行成本等。主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善性,是世界经济中交易成本存在的重要原因,成为了合作进步的阻碍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进行跨国贸易还是国际间的投资、融资,交易双方都要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济实力和资信水平等,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易的最终达成。通过推进会计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为全球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减少或者消除 “语言”的障碍和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无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虽然不是强制性制度,但各国都自觉遵守它,其原因就在于它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减少合作的交易成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实现可以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因为误解而出现的不安全感,增进双方因为沟通而产生的信任感,同时还可以使国际会计活动按照有序的方式运行,为互动关系提供良好的平台,当每个国家都按照这些规则和法律行动时,经济活动就可以处于一种可控的、可管制的状态下。统一的会计准则,能够使得双方对同一项经济活动,产生合理可靠预期,增加了交易中的依赖程度,对合理有效地实用会计信息提供了一个保障机制。
(三)公共物品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公共物品理论由萨姆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给出的,是说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是劳务时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是劳务都不会导致别人对这种物品或者劳务消费的减少。因此,就世界整体而言,会计准则的整体利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公共物品。因而无可避免因为“搭便车“而产生的维护成本,如若在市场自发调节下,公共物品完全有私人提供,则将导致供给无法获得满足以及必要的补偿,因而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造成市场失衡。由此,需要政府介入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政策的选择。诚如IASB这样的国际组织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的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计准则,有助于世界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进行经济决策。虽然,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执行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利益难免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会为所有参与国提供便利,从而改善所有参与国的福利。
四、结论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表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弥补了不完全市场与完全市场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实现资源帕累托最优,改进人类福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但改变了本国人民福利,而且增加了全球人民福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活动,更是一场政治活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各主权国家重新分配利益。国家会计主权的弱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消亡和民族特性的磨灭,相反,国家利益和民族特性会得到强化。因此,在处理全球利益与本国利益协调问题时,要综合考虑,辩证对待。
参考文献:
[1]王建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7.
[2]孙月平,刘俊,谭军.应用福利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3]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编.贺晓波,王艺,方福前译.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中国滕图电子出版社.2000.
[4]林钟高,徐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理由与国家利益的调整—从国际制度合作理论角度的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28(5):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