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缺少生命意识,脱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情感熏陶,陷入了语文知识本位的误区。片面的应试教育和强化训练封闭了语文课程,僵化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落后于高考的高中语文评价体系和观念束缚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热情,麻木了对生活真切、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泯灭了悟性、个性和灵性,失去了成长的愉悦,陷入了照搬教科书结论的误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人文精神;情感体验;生活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轻视语文的现象。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语文似乎是较为容易对付的课程。在学生的意识中,数学课是不能随意缺课的,语文课缺一、两节并无大碍。学生们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大大超过语文,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语文。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学生中,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语文教师也自觉不自觉的认同这种观念,高中语文成为一门无足轻重让学生厌倦而无奈的课程。这样一种高中语文教学氛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路又在哪里。下面,我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重点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1.高中语文教学缺少生命意识,脱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情感熏陶,陷入了语文知识本位的误区 汉语是我们的生活语言、灵魂语言,语言传递感情,语言承载思想,思想传递精神。关于母语学习,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他认为母语教育应当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称之为“地盘领域”,这个阶段在学前完成;第二,“用文字表达的语言的领域”,称之为“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这个阶段大约在小学到初中完成;第三,“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读写语言生活领域”,称之为“文化语言生活领域”,这个阶段要到高中以上,有可能一辈子都在学习。
从语文教育的主体来说,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语文的教学就应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反观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是只强调工具性,有的是语文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依然是以落实“双基”为根本目的,视学生为容器,教学以单一的“两课”(即课堂与课本)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也是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尺度。我不否认,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在老师的长期训练下,学生们是具有听、说、读、写能力的。但听的是老师一言堂的说教,读的是辅导材料、作文精选,说的是言不由衷,写的是寡淡无情。
2.片面的应试教育和强化训练封闭了语文课程,僵化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 高中语文教学有的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制造的书山题海,是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辛苦与劳累,是学生的厌学与无奈……它封闭的太久了,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看不到课外书,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仅有的一点时间也被作业占用。封闭式教学,封闭了教育资源,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喜欢与愤怒的依据往往是成绩,却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他们的终身发展。由此,语文也实实在在的变成了一组符号:政治的标签、题型的串点、练习的系列。
有些教师步入了阅读教学的误区,一篇本来不错的课文,被其用解词、分段、段义、中心思想与写作方法等千篇一律的平泛讲法支解得七零八碎,被烦琐的平泛讲解搞得索然无味,加之布置一些重复无用的课后作业。这种“细嚼烂咽”的僵化模式再加上照搬教参和教案使学生死去活来。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高中学生已经很难顺利进行阅读了,因为阅读原理告诉我们: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顿、回视是一种坏习惯,它们影响我们的思维品质,破坏我们的阅读兴味。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量的训练就是在养成这种坏习惯。
强化训练和应试选拔教育一拍即合,并集合在应试的大旗下,使训练变成了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语文课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的魅力,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
3.落后于高考的高中语文评价体系和观念束缚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热情,麻木了对生活真切、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泯灭了悟性、个性和灵性,失去了成长的愉悦,陷入了照搬教科书结论的误区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命题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突出。
3.1 高考命题生活化。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内容考查学生,使命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命题。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处理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语文和用语文的乐趣,明确学习语文的真正价值,以主动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2 高考命题增加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要善于培养“有情”之人,试卷中包含浓浓的情感。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变成多情之人,既无法和作者心心相通,也难以让自己的作品打动读者,语文素养难以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中的情感感悟和自身的感悟,主张在阅读考察中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在命题中精选情感体验题。
3.3 高考命题重综合能力的考察。由考察烦琐的知识点向考察语文综合能力转化。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没什么疑问的。然而,长久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形成了一整套考察零零碎碎知识点的“烦琐哲学”体系。烦琐的知识点的考察是以知识倾向掩盖能力倾向,忽视能力的存在,割裂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功的联系,形成了片面追求读、写而实际上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尴尬局面,反而削弱了整体发展的效应。 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语文考试技术方面的突破,从听、说、读、写诸方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将占领语文考试的舞台,那种直接导向机械记忆,拼凑语言文字符号的“技术工人”型考试将被淘汰。
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反观如今的语文教学依然是死抠现行的教材,完全以教参上的结论为日常课堂评价标准,且常规考试评价也往往以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限制了学生鲜活的思维,陷入了照搬教科书结论的误区。
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大家关心的是语文该如何教、教什么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但是,语文教师作为一个自主的专业实践者,他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怎样教给学生?我为什么要这么教?解决这么多“为什么”的答案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里--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行动。有了这些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急待转变。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高中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体验和经验,而不是强调学科内容;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本身,而不是强调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环境各种因素的整合,而不是强调教材的单一整合;强调的是教学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并重,而不是单纯强调显性课程。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改革必将掀起新的浪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方智范 赵志伟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日〕筑波大学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收稿日期:2011-08-2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人文精神;情感体验;生活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轻视语文的现象。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语文似乎是较为容易对付的课程。在学生的意识中,数学课是不能随意缺课的,语文课缺一、两节并无大碍。学生们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大大超过语文,对外语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语文。这种意识不仅存在于学生中,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语文教师也自觉不自觉的认同这种观念,高中语文成为一门无足轻重让学生厌倦而无奈的课程。这样一种高中语文教学氛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路又在哪里。下面,我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重点谈谈高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1.高中语文教学缺少生命意识,脱离了人文精神,淡化了情感熏陶,陷入了语文知识本位的误区 汉语是我们的生活语言、灵魂语言,语言传递感情,语言承载思想,思想传递精神。关于母语学习,日本语言教育家西尾实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他认为母语教育应当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说听言语生活的领域”,称之为“地盘领域”,这个阶段在学前完成;第二,“用文字表达的语言的领域”,称之为“读写语言生活的领域”,这个阶段大约在小学到初中完成;第三,“哲学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读写语言生活领域”,称之为“文化语言生活领域”,这个阶段要到高中以上,有可能一辈子都在学习。
从语文教育的主体来说,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他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的专业实践者。语文的教学就应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反观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依然是只强调工具性,有的是语文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依然是以落实“双基”为根本目的,视学生为容器,教学以单一的“两课”(即课堂与课本)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也是以知识积累的多少为尺度。我不否认,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中,在老师的长期训练下,学生们是具有听、说、读、写能力的。但听的是老师一言堂的说教,读的是辅导材料、作文精选,说的是言不由衷,写的是寡淡无情。
2.片面的应试教育和强化训练封闭了语文课程,僵化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 高中语文教学有的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制造的书山题海,是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辛苦与劳累,是学生的厌学与无奈……它封闭的太久了,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学生看不到课外书,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仅有的一点时间也被作业占用。封闭式教学,封闭了教育资源,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喜欢与愤怒的依据往往是成绩,却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他们的终身发展。由此,语文也实实在在的变成了一组符号:政治的标签、题型的串点、练习的系列。
有些教师步入了阅读教学的误区,一篇本来不错的课文,被其用解词、分段、段义、中心思想与写作方法等千篇一律的平泛讲法支解得七零八碎,被烦琐的平泛讲解搞得索然无味,加之布置一些重复无用的课后作业。这种“细嚼烂咽”的僵化模式再加上照搬教参和教案使学生死去活来。更为严重的是,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高中学生已经很难顺利进行阅读了,因为阅读原理告诉我们: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顿、回视是一种坏习惯,它们影响我们的思维品质,破坏我们的阅读兴味。而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量的训练就是在养成这种坏习惯。
强化训练和应试选拔教育一拍即合,并集合在应试的大旗下,使训练变成了脱离人文精神的纯技能训练。语文课淡化了形象感染,弱化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育,缺失了应有的魅力,从而陷入了形式训练论的误区。
3.落后于高考的高中语文评价体系和观念束缚了高中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热情,麻木了对生活真切、独特的体验与感悟,泯灭了悟性、个性和灵性,失去了成长的愉悦,陷入了照搬教科书结论的误区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命题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突出。
3.1 高考命题生活化。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内容考查学生,使命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在生活情境中命题。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处理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语文和用语文的乐趣,明确学习语文的真正价值,以主动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2 高考命题增加情感体验。语文教学要善于培养“有情”之人,试卷中包含浓浓的情感。如果语文教学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变成多情之人,既无法和作者心心相通,也难以让自己的作品打动读者,语文素养难以提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中的情感感悟和自身的感悟,主张在阅读考察中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在命题中精选情感体验题。
3.3 高考命题重综合能力的考察。由考察烦琐的知识点向考察语文综合能力转化。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没什么疑问的。然而,长久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形成了一整套考察零零碎碎知识点的“烦琐哲学”体系。烦琐的知识点的考察是以知识倾向掩盖能力倾向,忽视能力的存在,割裂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功的联系,形成了片面追求读、写而实际上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尴尬局面,反而削弱了整体发展的效应。 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入,随着语文考试技术方面的突破,从听、说、读、写诸方面考察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试将占领语文考试的舞台,那种直接导向机械记忆,拼凑语言文字符号的“技术工人”型考试将被淘汰。
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反观如今的语文教学依然是死抠现行的教材,完全以教参上的结论为日常课堂评价标准,且常规考试评价也往往以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限制了学生鲜活的思维,陷入了照搬教科书结论的误区。
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大家关心的是语文该如何教、教什么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但是,语文教师作为一个自主的专业实践者,他首先要回答的是:我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我怎样教给学生?我为什么要这么教?解决这么多“为什么”的答案在哪里?就在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里--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行动。有了这些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念急待转变。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高中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高中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体验和经验,而不是强调学科内容;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本身,而不是强调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教师、教材、学生、教学环境各种因素的整合,而不是强调教材的单一整合;强调的是教学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并重,而不是单纯强调显性课程。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高中语文教育理念,必将产生新的语文教材,新的语文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改革必将掀起新的浪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2]方智范 赵志伟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日〕筑波大学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收稿日期:20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