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反跌技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故意掀起波澜,有时正话反说,有时褒中寓贬,有时捧高跌重,有时欲扬先抑。此等艺术手法造成腾挪跌宕之势、抑扬顿挫之美,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反跌就是在中国古诗词中被诗人用来追求这种特殊表达效果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一首诗或许用语平实,或许明白晓畅,或许浅显易懂,然而由于在章法上略加变化,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一首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变成了一首含义丰赡、意旨深远的佳作。例如晚唐诗人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首诗明白如话,已是家喻户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的农事场面跟春华秋实的自然属性一样,也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了,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也暗含其中;接着,“一粒粟”“万颗子”的数目比照又把这种希望的虚无感情期待扩展成了丰收的真实喜悦;“四海无闲田”句再进一层,将范围无限放大,放眼天下,四海之内,田亩无数,则播种耕耘的农人也无数,而其播种的希望和丰收的喜悦亦该无穷……然而却在我们耽于前面诗人给我们提供的无限美好的想象中时,诗却骤然来了一个反转下跌:“农夫犹饿死。”触目惊心的事实让读者的感情期待由希望变成了怨望,由喜悦变成了沉痛!在这种层进、反跌、对比中,诗人使我们在一种错愕的反思中完成了由单纯的农事现象到社会、阶级等深层原因的思考并得出结论,中唐以后繁重的赋税徭役逼得民不聊生,致使丰年带给农人的依然是灾难。这首诗思想内容的深刻有力就是得益于这种诗歌“意脉”的异常“跳动”。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角度看,“诗味”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诗歌要传达的语义内容,而是来自诗歌自身“结构”所产生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反跌的正是能突出表现诗“味”这一美学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法。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史诗《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诗的内容看,诗人借古讽今,暗中婉讽晚唐的皇帝如汉文帝那般,只问鬼神,不问苍生,痴迷佛道,企求长生的荒诞行径。同时亦寄寓着诗人以贾生自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当我们从表现手法方面来分析则发现其“诗味”颇耐人咀嚼赏玩。诗歌一开始直写文帝夜召贾谊事,“求贤”、“访逐臣”写出文帝的求贤心切,深夜相召,是否有治国安邦的良策询问?是否有重新起用逐臣的打算?读这两句,人们不免抱有这种阅读的心理期待。而谈到意兴正浓时,文帝甚至移席向前,虚心求教。此等求贤若渴又给读者这样的联想:真是臣贤而君明啊!就在读者浮想联翩,满心向往之际,耳旁却如一声闷雷响起,“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诗于褒中寓贬,先蓄足声势再行折转,为突出最后一句作铺垫。文帝宣室夜召逐臣,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而只是鬼神之事,其政治上的昏愦无道可知矣;而年少得志,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贾谊,满心期待文帝问他治国安民之策,等得的却只是向他讨教鬼神之事,简直是将他与巫祝同列了,这种遭人冷落,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伤感则可想而知了。这首诗按照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关于艺术的观点来看,倒是符合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了。
  在有些诗中,反跌和反常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使得诗章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抓住闺中少妇盛装登楼欣赏美好春光时心头突然激起思夫之情这一瞬间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位女主人公被离愁别绪所困扰时的愁姿怨态,含蓄地表达了夫妇朝夕相爱胜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思想。诗的起句就很特别,诗题为闺怨,首句“闺中少妇不知愁”却出人意外地说她“不知愁”,正因为不知愁,就才会“凝妆上翠楼”,上楼凭栏显然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首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悔蓄势。第二句顺承首句,“凝妆上楼”说明心情轻松欢悦;“上”字又写出她登楼时心态欢跃步态轻盈的心理和行为,“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陆机《文赋》)凝妆上楼,凭栏远望,万物复苏,春景无边,正是草柔芽嫩鸟语花香之际,少妇赏春乐春之情也似乎感染着读者。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却突然来了个逆转。“忽见”表明所见的突兀、感触的陡生、联想的迅捷。“杨柳色”是引起女主人公怨悔的感触点和外在原因。“柳”与“留”音谐,再加上柳条依依的体态与款款惜别,依依牵挂的情态相切合。杨柳是什么色呢?汉代古诗《穆穆清风至》:“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裙。青袍似青草,长条随风舒。”青色即行人的衣服颜色,《闺怨》诗中的闺中少妇或许正是由眼前的柳色想起行人,或许是柳色让她想起美好的春天里曾双双携手踏青赏春的情事,而今丈夫一去数年,这美妙的“陌头杨柳色”却无人共赏,自己只身一人空守闺房,于是悔情便易生出。于是由“愁”而“悔”,悔不该当初曾积极劝说和鼓励丈夫去求取功名,却辜负了如今这番美景良辰。又由“悔”而“怨”,红颜易老、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闺怨之情便油然而生。整首诗反起、顺承、反跌的综合运用使得诗的感情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波动的细腻、敏感而又迅速的变化。
  有时,在实际的运用中,反跌更多是和“欲擒故纵”一致,有时是和“欲扬先抑”一致,有时又和对比反衬一起使用。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王诗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景色清新明丽,和谐悦目,春雨之后,轻尘不飞,“春雨”、“杨柳”等词虽在中国传统诗歌中素来有象征离情别绪之意,然而,春雨明丽,杨柳新艳,送别友人也是心情轻松畅快的;友人的情绪也该是亢奋激昂,精神饱满的。可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景虽好,无奈友人将是他乡之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诗章先扬后抑,景衬伤感。高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沙漫天,落日残辉,风雪漫卷,雁阵惊寒,景色雄浑悲怆,感情凝重沉郁。但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莫愁”健笔提振,反令人觉得天高地阔,前途光明。全诗气势豪放,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先抑后扬,景衬豪情。
  清代著名诗论家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在于衬跌。”“衬”,就是铺叙蓄势,或正衬烘托,通过设拟某种特定的情境作衬句,意在蓄势上扬;“跌”就是反向下跌,反托出正意来,以造成衬句与正意之间的巨大反差、鲜明强烈的对照,从而更能强化诗词的感染力。
  总之,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等多种表现手法从笼统的角度说,都直接间接地与反跌的表现手法相联系,或交叉或混杂或相辅相成或相得益彰,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表现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冰,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随州。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隔壁课堂上又传来了一阵笑声,还夹杂着争吵声和一定要站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高度,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桌子的拍打声。这又是一堂热闹的语文课。当下,语文课是越来越热闹了。这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从教学目标上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本来就是语文课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有笑声,说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有亲和度;也说明学生活动踊跃,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的难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这个难点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不乏有益的方法总结和模式建构,但我总以为大多要么侧重在理论的构想上,要么在细枝末节的所谓“秘诀”发掘上,同真正的鉴赏尚有一定距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动口较多,动手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杜甫的《登高》为例,主要从实践上对古典诗词鉴赏活动做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初
刘明华,1956年生。四川省平昌县人。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晋升教授。1998年在职攻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志烈教授,2001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著有《杜诗修辞艺术》《杜甫研究论集》《社会良知——杜甫:士人的风范》等。
问者:龚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曾在今年的“中国服装论坛”上讲:“时至今日,欧风东渐,中国人早已尽弃传统服装而改穿洋服了,时尚界更是唯欧美马首是瞻。把衣服当作身体的延伸,或以衣服创造出身材假象的观念亦早已‘全球化’,中国这种真正的服装文明观却乏人闻问。”我注意到您在公开场合总是身穿中式服装,这里面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答者:没什么特别大的象征意义。一来因为我喜欢,以前读书时常常穿着它
《动态》:比亚迪(002594)从去年下半年补贴大幅退坡以来,新能源车销量、业绩均受到较大影响,近期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补贴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科协主席万钢建议2025年前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政策等,您是如何解读该表态对于公司的影响?  孔铭:此次百人会彰显出新能源车政策积极信号,2020年补贴有望保持稳定不会大幅退坡,这对于下游公司尤其龙头比亚迪是较大利好,短期直接利好公司业绩回暖,同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妙不妙,直接决定了议论文后面的论证分析效果。先来看这个:  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
有人说,评阅高考作文犹如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考场作文如果没有月亮的光华,有些闪烁的星星也不错;如果没有星星,能够放飞几只萤火虫也蛮可爱的,可如果连萤火虫也没有,那真是漆黑一片了。这个精妙的比喻就说明文采对考场作文成功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考场作文有文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研究学生平时考场作文中涌现“亮点”的规律,以2009年各地高考语文考场高分作文为例,整理出了常用且易操作的五种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部
关于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特级教师邓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教学的命门。下面,我从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结合我县赵晓丽老师《背影》一课谈几点看法。  首先,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分凸显学生生长的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之中,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之中,学生始终占据课堂舞台的中央,在弥漫着语文气息的原野上,充分地感受着文字之美、章法之美、情感之美、理性之美,忘情地感悟、表
一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中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篇幅大,分值重,理所当然地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都会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现代文阅读的“强化训练”,找来不少近年的中考题或模拟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据粗略统计,一般考生在备考阶段要阅读的练习题选文少说也在100篇以上。做了这么多题,读了这么多文章,考试的情况又怎么样呢?从不同层次学校的师生反馈情况来看,大家都感到遗憾,因为从教学和复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