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社团与校园文学报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晓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于湖北保康。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1985年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在《收获》《花城》《作家》《钟山》《天涯》《长城》《大家》《山花》《江南》《十月》《上海文学》等刊发表小说四百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五里铺》《大学故事》《成长记》《苦笑记》《求爱记》5部,中篇小说集《重上娘山》《路边店》2部,短篇小说《山里人山外人》《黑灯》《狗戏》《麦地上的女人》《中国爱情》《金米》《吊带衫》《麦芽糖》《我们的隐私》9种。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刋》《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等刊转载30余篇,并有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法文。曾获湖北省第四届“文艺明星”奖、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三届和第四届湖北文学奖、第六届屈原文艺奖。
  
  刘德旺:晓苏老师,您好!今年是华中师范大学摇篮文学社三十年社庆,您是我们《摇篮》杂志的顾问,我想代表编辑部对您进行一次采访。首先我想问的是,您当年在我们学校读书当学生的时候,是否也加入过摇篮文学社?
  晓苏:在回答你刚才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历史。我是一九七九年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的,那时候桂子山上还没有文学社。好像是一九八一年,中文系七七级的师兄师姐们在校团委的帮助下,创办了学生文学刊物《摇篮》,我记得首任主编是唐昌宪先生,他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岁数比较大,经历比较丰富,一直是学生干部。至于摇篮文学社,我记不清楚具体是哪年成立的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摇籃文学社的成立比《摇篮》杂志创刊晚。如果要严格地说,今年不应该是摇篮文学社成立三十周年,而应该是《摇篮》杂志创刊三十周年。
  刘德旺:谢谢晓苏老师帮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您让我们弄清了许多问题。不过我还是想问一下,您参加过摇篮文学社没有?
  晓苏:我没有参加过摇篮文学社。在我的印象中,摇篮文学社应该是在一九八三年以后正式成立的。我是一九八三年六月毕业的,在这之前,我没听说华中师范大学有文学社,如果有,我肯定会参加。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我们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同学们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求知欲,除了上课,就是一头扎进图书馆读书。因为忙着学习与读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比较淡漠,大家似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在一起玩。所以那几年,桂子山上几乎没有什么学生社团。直到“新三届”毕业后,学校的空气才有所变化。
  刘德旺:我们只听说过“老三届”,请问“新三届”指哪几届?
  晓苏:新三届指的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头三届,即七七级、七八级和七九级这三届大学生。这几届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社会,应届毕业生非常少。而从八O级开始,考上大学的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性格开朗,热爱交往,喜欢三人一团,五人一伙,所以从这一届大学生入学开始,校园的各种学生社团就开始出现了。我想,摇篮文学社很可能就是在一九八三年下半年或一九八四年的上半年成立的。
  刘德旺:那摇篮文学社与《摇篮》杂志有什么关系吗?
  晓苏:肯定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它们的关系很特别。一般来说,都是先有社团,然后才有刊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社团是老子,刊物是儿子,先有老子后有儿子。而《摇篮》杂志和摇篮文学社的关系却反过来了,变成了先有儿子后有老子。这种情况很有意思。我觉得,当时创办摇篮文学社的那些学生,也就是摇篮文学社的创始人,他们是很有头脑的,或者说聪明过人。他们有效地借助了《摇篮》杂志的影响,使这个社团一成立就很有知名度。比如你开始说今年是摇篮文学社三十年社庆,这实际上就说明摇篮文学社沾了《摇篮》杂志的光。
  刘德旺:您刚才说《摇篮》杂志当时已很有影响,能具体谈谈吗?
  晓苏:好的。《摇篮》杂志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学校很重视,老师们也很看重这个刊物;其次,学生们也喜欢这本刊物,无论是在上面发表了作品的人,还是没发表作品的人,大家都热爱这本刊物。我还记得那时候刊物一出来,负责编刊物的师兄师姐们便将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摆在学生食堂门口卖,买杂志的人非常多,一堆杂志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当时,杂志很便宜,他们只是按成本价卖的。还有,《摇篮》杂志刚创刊时质量很高,栏目是按不同的文学体裁设置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都有。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在我们学校稍有点儿知名度的校园作家都在上面发过作品,比如诗人郭良源、舟恒划,小说家李立克、刘敏等。这些人在读书时就在外面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在同学们中间有一定的影响。
  刘德旺:您当时在《摇篮》上发过作品吗?
  晓苏:连续发过两篇小说习作,好像发在第一期和第二期上。我是从高中应届生中考来的,岁数偏小,平时与编《摇篮》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没有接触。加上我当时性格内向,也没名气,所以没人找我约稿子。我的那两篇小说都属于自由投稿。《摇篮》编辑部在校园里的很多大树上都挂了征稿箱,我的那两篇稿子都是先投进那些小木箱,然后才到编辑手里的。好在那时候的风气很好,编辑们真正做到了以质取稿。如果要凭关系,那我的习作肯定发不出来。
  刘德旺:请问您还记得那两篇小说吗?
  晓苏:当然记得,那是我发表的最早的作品,我一生也忘不了。一篇题为《竹笛声声》,一篇叫《弯弯的月亮》。前一篇五千多字,写我和一个瞎子的友情,有点散文的味道。第二篇有八千字,虚构的成份多一些,人物关系也比较复杂,人物之间的矛盾也十分尖锐。当然,现在看来,那两篇作品都还很幼稚,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但是,这两篇小说对我的影响很大,最主要的一点是,它给了我一种自信,觉得自己也能写小说。大学毕业后,我十分投入地进行小说创作,要说原因,说到底还是与《摇篮》上发表的那两篇作品有关。所以说,我很感谢《摇篮》杂志,我与《摇篮》杂志情深意切。
  刘德旺:晓苏老师这样肯定《摇篮》杂志,作为它的一位现任编辑,我感到非常高兴。下面我想问一下,您认为一个大学生的文学社团,对大学生的成才有哪些帮助?
  晓苏: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特别是从事文学教育的人去思考去研究。虽然我在大学时代没有加入过文学社团,但我还是能够感觉到文学社团的特殊意义,也就是你说的对一个大学生成长的帮助。帮助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个文学社团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营造一种文学的气氛,气氛很重要,有了这种文学的气氛,大家就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文学的熏陶,进而从事文学的阅读与写作。第二,作为一个文学社团,它肯定会团结一批热爱文学的人,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们可以经常联络,相互交流,彼此碰撞,从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第三,文学社团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文学姿态,而我觉得,这种姿态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换一句话说,文学姿态可以让一个人终生受益。
  刘德旺:您说的文学姿态很有意思,能展开谈谈吗?
  晓苏:我说的文学姿态,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身上潜在的文学性,这种文学性往往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姿态表现出来的。我说这种姿态特殊,指的不是作秀,不是另类,不是怪诞,也不是酸溜溜,也不是文诌诌,更不是故弄玄虚和装腔作势。在我看来,文学姿态是虚实相生的姿态,是物质精神双重关怀的姿态,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姿态。这种姿态是通过纯粹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培养起来的,它是装不出来的。
  刘德旺:晓苏老师能具体谈谈文学姿态对一个人的意义吗?
  晓苏: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一种文学姿态,那他就有可能以文学的姿态去面对生活。我的意思是说,具有文学姿态的人可能有两种生活,除了一般人所拥有的物质生活,他还可以享受一种精神生活。这样一来,他的生活就可能是丰富的生活,就可能是多样的生活,就可能是诗意的生活,就可能是幸福的生活,就可能是和谐的生活。所以说,文学姿态对一个人的意义太大了。
  刘德旺:我还想问晓苏老师一个问题,您认为文学社对培养作家有多大作用?或者说文学社与作家的成长有没有关系?
  晓苏:从理论上说,文学社对培养作家肯定有一定的作用,有不少作家在他的学生时代都有过参加文学社团的经历。但是从实际上来看,文学社团对培养作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成为作家与他是否加入过文学社团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我倒认为,文学社团不能把培养作家当作最重要的便命,它最重要的使命应该是培养一个人的文学姿态。
  刘德旺:您为什么这样说?
  晓苏:我这样说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文学姿态很重要,这一点我上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第二个理由是,我觉得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的作家。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作家是严格意义上的作家,是狭义的作家。广义上的作家只能叫文学写作者,其实不能称为作家。在我看来,文学写作者与作家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刘德旺:请问他们的不同在哪里?您为什么说不需要那么多的作家?
  晓苏:作家是社会的精英,而写作者只是生活中的老百姓。两者虽然都从事文学写作,但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却是有所不同的。作家是为文学而写作的,他要通过写作来回答诸如文学究竟是什么这类重大而幽深的命题;而写作者是为生活而写作的,他只要通过写作把日常生活过得丰富多彩而又有诗情画意就行了。作家应该是有限的,作家并非越多越好。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作家,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也不可能产生那么多作家。还有一个原因是,真正的作家都是有思想的人,而有思想的人就会有痛苦,而有痛苦的人一般都会出现心理变态或神经失常等等现象,事实上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心理变态者或神经失常者,有些作家还痛苦到了自杀的地步。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会就不能有太多的作家。
  刘德旺:那一般写作者呢?多了好不好?
  晓苏:我认为一般的写作者多多益善。因为一般的写作者基本上没有作家的那种痛苦,所以与作家相比,写作者是幸福的。而且,与那些不热爱文学的人相比,写作者显得更加幸福,因为他不仅享受着大家都有的物质生活,并且还享受着文学给他带来的精神生活。因为写作者是幸福的,所以我们的社会就可以容纳无数的写作者。因为社会上幸福的人越多,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写作者写不写文学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要用一种文学姿态面对生活。
  刘德旺:晓苏老师的这些见解非常独到,我听了深受启发。我想,您的意见对很多人都会产生影响。接下来我想问问,您对当下的学生文学社团有些什么看法?
  晓苏:因为我一直生活在大学校园里,所以对今天的大学生文学社团还比较了解。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现在我们学校的文学社团比较多,除了摇篮文学社,还有桂子山诗社等,有种百花齐放的景象,这说明当代青年参团入社的热情比较高,个性比较强。第二个感觉是,文学社团开展的活动也丰富多彩,讲座,比赛,聚会等,我经常能碰到,这说明文学社充满活力。第三个感觉是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坦率地说,我觉得我们的文学社缺乏文学性,也就是说文学色彩不浓,其中非文学的因素太多。
  刘德旺:谢谢晓苏老师一针见血地批评,您能分析一下文学社团缺乏文学性的原因吗?
  晓苏:笼统地说文学社团缺乏文学性还不够准确,应该说缺乏纯文学性。其实,通俗的文学,消费的文学,时尚的文学,我们的文学社团里并不缺少。但是,这些伪文学的东西对培养我们的文学姿态毫无意义。我们缺乏的是纯粹的文学熏陶,是经典的文学教育。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文学社团今后要更加沉静,更加内在,要认认真真地读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对那些快餐式文学、娛乐化文学、时尚性文学保持高度警惕,自觉地与它们拉开距离,甚至要抵制,要拒绝,要排斥。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社团才可能具有纯粹的文学性,才可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姿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刘德旺:谢谢晓苏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最后,我想请您说一句勉励我们的话,或者说给我们摇篮文学社提出一点希望。
  晓苏:好的,我衷心希望摇篮文学社能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学姿态的摇篮!如果真能这样,那我们桂子山上的这个摇篮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摇篮了!
  
  刘德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摇篮文学社负责人。本文编校:郑利玲
其他文献
即使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考的压力也是无法忽视的。于是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往往成为许多教师追求分数的法宝,初三语文教学,也就成为一艘负重前行的船儿,老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其实,只要顺风顺水,轻舟也能欢快地通过万重山,抵达胜利的彼岸。     一.激之以趣,以兴趣为水,载学习之舟起航     兴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激发初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主要是从这几方面入手的。  
参加历届中考作文阅卷,印象是:满分作文寥寥无几,真正的优秀作文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是缺少“四气”,或“四气”不足。中考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要有“四气”,即正气、大气、文气、雅气。  首先说正气。作文要充满正气,作者要满怀正义。人类文明正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丰富起来的。苍颉造字,鬼神泣;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天祥有《正气歌》……无数正义之士用生命作笔留下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
荆楚名校黄石二中,揽一城湖光山色,聚满园诗香雅韵,可谓“风水宝地”!在这里,聚集着一群在杏坛默默耕耘的语文教师,他们文采斐然却虚怀若谷;他们呕心沥血而淡泊名利;他们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心灵之灯。正是这样一群老师,以其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艺拭亮了黄石二中这块响当当的教育品牌。  群贤毕至   黄石二中语文组现有40名教师,这是一支戮力同心的精干队伍。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0人
隔壁课堂上又传来了一阵笑声,还夹杂着争吵声和一定要站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高度,给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环境;桌子的拍打声。这又是一堂热闹的语文课。当下,语文课是越来越热闹了。这应该是件好事。因为从教学目标上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本来就是语文课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有笑声,说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有亲和度;也说明学生活动踊跃,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学的难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这个难点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不乏有益的方法总结和模式建构,但我总以为大多要么侧重在理论的构想上,要么在细枝末节的所谓“秘诀”发掘上,同真正的鉴赏尚有一定距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是动口较多,动手较少。基于此,本文将以杜甫的《登高》为例,主要从实践上对古典诗词鉴赏活动做一些可供实际操作的初
刘明华,1956年生。四川省平昌县人。1977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9月晋升教授。1998年在职攻读四川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张志烈教授,2001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任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著有《杜诗修辞艺术》《杜甫研究论集》《社会良知——杜甫:士人的风范》等。
问者:龚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您曾在今年的“中国服装论坛”上讲:“时至今日,欧风东渐,中国人早已尽弃传统服装而改穿洋服了,时尚界更是唯欧美马首是瞻。把衣服当作身体的延伸,或以衣服创造出身材假象的观念亦早已‘全球化’,中国这种真正的服装文明观却乏人闻问。”我注意到您在公开场合总是身穿中式服装,这里面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答者:没什么特别大的象征意义。一来因为我喜欢,以前读书时常常穿着它
《动态》:比亚迪(002594)从去年下半年补贴大幅退坡以来,新能源车销量、业绩均受到较大影响,近期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今年补贴政策保持相对稳定,同时科协主席万钢建议2025年前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政策等,您是如何解读该表态对于公司的影响?  孔铭:此次百人会彰显出新能源车政策积极信号,2020年补贴有望保持稳定不会大幅退坡,这对于下游公司尤其龙头比亚迪是较大利好,短期直接利好公司业绩回暖,同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妙不妙,直接决定了议论文后面的论证分析效果。先来看这个:  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
有人说,评阅高考作文犹如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考场作文如果没有月亮的光华,有些闪烁的星星也不错;如果没有星星,能够放飞几只萤火虫也蛮可爱的,可如果连萤火虫也没有,那真是漆黑一片了。这个精妙的比喻就说明文采对考场作文成功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使考场作文有文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研究学生平时考场作文中涌现“亮点”的规律,以2009年各地高考语文考场高分作文为例,整理出了常用且易操作的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