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三题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gn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纸币
  这张纸币发行于1940年,是上海的一家钱币公司收藏的。几年前,一位喜爱古玩的友人偶然发现后告诉了我,因为这张纸币上印着我祖父金笑侬的名字。
  祖父是安徽无为县(现为无为市)人,这张纸币就叫作“无为县兑换券”。询及父辈们,却全然不知有此纸币,更未见过。
  我查阅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很想搞清楚:无为县当年为何要发行这种纸币?这种纸币究竟发行了多少?有几种面额?最终流通了多长时间?然而,查来查去,一无所获。不过,从纸币上印着“完粮纳税一律通用”的字样来看,这种兑换券当年在家乡还是挺值钱的。
  纸币上除了祖父的署名外,还有着一位当年无为县财政官员的署名。同时,纸币上的两方篆刻印章,分别对应着两位署名者的头衔。印章上祖父的头衔为“商会主席”。
  祖父当年在无为县算得上是位富甲一方的人物:中孚石油公司经理、县商会会长。父辈们说,在当年家乡一带,祖父是有着良好商业信誉的。因此,国民县政府敦请祖父在纸币上署名,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不难理解了。
  那些年里,祖父的生意相当红火,用祖父在《自传》中的话来说,他并不关注政治,一心只想发家致富。
  在当年各方政治势力犬牙交错的故乡,祖父终日巧妙周旋,甚至为了生意上的便利,还加入了国民党。而当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和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到达无为时,却也乐意下榻于祖父的宅院。
  父辈们回忆说,当年在那座带着花园,十分宽敞、颇为洋气的祖宅里,不仅住过几位洋人,而且常常是花园的一头儿住着国民党人,另一头儿则住着共产党人。
  抗日战争愈加激烈之时,也激起了祖父的抗日爱国之心。
  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七师在无为县创建了皖江抗日根据地。祖父将他熟识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相比较,耳闻目睹,感觉共产党深得民心,更有希望。于是,已经年过不惑的祖父,便不屑于国民党的笼络,毅然决然地脱下了长袍马褂,弃商从戎,独自一人去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
  这样的人物参加革命,受到皖江中共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皖江党组织先后给祖父任命了诸多职务:大江银行副行长,皖江行政公署行政委员,皖江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皖江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主任,皖江参议会秘书长、副参议长……
  大江银行副行长是祖父参加革命后任的第一个职位。
  原本,党组织是要让祖父担任行长的。显然,之所以要祖父担当此职,是鉴于祖父在当地商业上的良好信誉和广泛影响。而且,皖江根据地的领导人,想必也是看到了这种署有祖父大名的“无为县兑换券”。未料,当祖父得知担任行长,会同那“无为县兑换券”一样,也要在印制发行的“大江币”上署名,就“坚辞不就”了。而其“坚辞不就”的理由也很直白:害怕连累在敌区的亲友。对于祖父的担忧和“坚辞”,组织上给予了充分理解。
  迄今,上海那家钱币公司只收藏到两张“无为县兑换券”。一张面值一角,一张面值五角,并誉其为“皖票鳌头”。
  一块展板
  2014年的夏天,在原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那块红色土地上,重新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几年之后的清明时节,我特意前往瞻仰。
  在这座红色纪念馆里,关于我的祖父金笑侬,有好几块展板。而其中的一块展板,引起了我的关注。
  展板上的文字十分简洁:
  1942年,金笑侬先生担任大江银行副行长、皖江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坚定操守、品行,树立清廉的人生观,禅精竭虑为抗日事业当家理财……
  这段文字,于不经意间似乎更正了一个史实,就是新四军大江银行的成立时间。
  在写祖父传记时,我曾查阅过大量记载和研究大江银行的史料和文章,都无一例外地將大江银行成立的时间记成是1943年。
  关于这段历史,祖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所写的一份材料中,做了这样的陈述:
  1942年春,皖江行署筹备大江银行时,组织上要我担任银行行长。我因考虑家中有人在敌区,而担任行长则要在钱币上署名。我怕连累亲友,故提出理由坚辞不就。组织上只好改任我为副行长。
  几年前,我在互联网上偶然发现一张1942年间印制的大江币,面值“五角”,上面果然印着大江银行首任行长唐晓光先生的署名。唐晓光先生当时为皖江行署副主任兼财经委员会主任。
  而祖父于1951年9月间所写的《入伍至今工作简述》中,也有着这样一段记载:
  我于1942年7月正式走上革命工作岗位,任大江银行副行长(行长即今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商业处唐晓光处长)。唐是兼职不驻行,我是驻入行内……因为我是根据地本地人,仅能做到宣传号召群众对抗币起了信仰作用。行内业务于1943年3月奉上级令停止。其后上级让我担任皖江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如此说来,称祖父是新四军大江银行的创始人之一,并不为过。然而,祖父在其后就任的皖江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时,其表现则并不像展板上所描述的那般优秀。
  手头有着一份1948年5月间,祖父随苏皖边区政府北撤到河北省故城县后,在一种特定形势的学习反省中所写下的文字,里面就有着这样一段记述:
  我在担任皖江公学款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时,两年中,陆续移挪法币一万四千元。工作结束时,我拟变卖家中田产偿还。上级知道后,特将此款批给我作为脱离买办富裕家庭与自己的生活费用。这是由于我生活腐化浪费所致……
  这几行并非光彩的文字,在我看来,倒是相当符合祖父这种人物的性格。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祖父留下的文字中,还有着其他记载。从一个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花花公子和富商大亨,一下来到艰难困苦的抗日根据地,对祖父说来,显然是会有一个渐进适应过程的。自古就有“由俭到奢易;由奢到俭难”之说,祖父显然也没能跳出这一定律。直到参加革命已达七年之久的1948年,祖父阔少富商的毛病,依然没有完全改掉。   还是在祖父的那份学习反省材料里,就写有这样的事情:
  随军到达山东后,由于我在生活上大手大脚,以至每月津贴不够用。上级为照顾我,发给我特殊津贴,补助冀币壹万元。但我除去还债外,仍然不够,一些同乡和同志们都帮助我,每人有二三千元之多……
  今天,如从某个角度来看,也不难看出,在这些事情的处理上,我党对于祖父这样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是相当宽容和爱护的。
  一帧照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重庆谈判”协定,1945年10月,祖父随新四军第七师撤离了皖江抗日根据地。一路南征北战,于1948年的秋天,到达了河北省故城县。这帧照片,就是祖父与新四军第七师的几位领导在那里的合影。
  照片很小,两寸见方。
  让我颇为惊叹的是,就在这一帧小小的照片背面,祖父居然密密麻麻地写下了160多个字,记述了照片的背景和他的感触:
  同仁等从皖江北撤后,各自一方,很少联系。进明同志(作者注:叶进明,曾任新四军第七师供给部部长)近在青州担任企业工作。新武同志(作者注:周新武,曾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临朐任华东广播电台台长之职,专车来约。分别数年,在空前胜利下,聚首一堂,愉快莫名。南下之期,即在目前,今后各人工作岗位未必同在一处。新武同志素富情感,临别之际,出袖珍镜,摄入镜头,以当纪念。笑侬志。1948年11月12日。
  从这个记述中可以看出,祖父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与新四军第七师的同志们结下了颇为深厚的革命友情。
  而更让祖父备感欣慰的是,他在中年之后所选择的革命道路,此时已看得见胜利的曙光了。那时,虽距新中国誕生还有着近一年的时间,祖父却已经感受到了“在空前胜利下”的欢欣,预感到“南下之期,即在目前”了。而且,他还预见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各人工作岗位未必同在一处”。
  果如所料。就在合拍了这张照片之后不久的次年之春,祖父就随军南下,到了合肥。而后,又去了安徽六安地区工作。而合影照片中的叶进明去了上海,周新武则去了北京。
  后来,祖父当选为第一届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再后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11月间,祖父病逝于上海。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派出专车,运回了祖父的灵柩,在省城合肥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随后,祖父长眠于合肥大蜀山的安徽省烈士陵园。
  (金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人在他乡》《乡贤》等。长篇散文《祖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小小说《一箱葡萄》先后被二十余省选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特约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一  是曾有个赊刀人来过我们的村庄,那时节大地上睡满青草,庄稼顶着太阳立在青草之上,在村头的石碾子上,他带来的九把菜刀排成一行,在村庄的凉风里闪着寒光。  一百元,太贵了。村里的人说。  赊刀,等到玉米一元一斤我来收钱。他说得很自信,拿起一把刀,轻轻一挥,就削断了一根筷子粗细的树枝。他的黄土一样黄的皮肤在刀面上一闪一闪。那年的玉米三分钱一斤。  镇上的张石头,刀才一元钱,大家都知道的,他的刀在我们
期刊
摘 要: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要通过以物联网、大数据、5G网络为支撑的技术体系构建现代化读者服务模式。文章简要阐述了智慧时代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发展路径,分析了智慧时代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的重要意义与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智慧元素创新读者服务的若干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39-03  
布匹  把一朵花捻成一段五十尺的城墙  让另外一些花草鱼虫住下  你知道点线的交织才有了面  小的盆地是帕  大的平原就是匹  我的襁褓和蟒袍  仿佛唯有马才会被称得上匹的  这四处走动的量词  那年,有位匹夫穿着一匹素服骑着一匹白马举着银枪  驰过棉花地的白  弹花房、织布坊的咚咚和唧唧复唧唧  去缝纫铺看缝纫娘的熨斗里  一豆炭火  映红谁的酡红脸庞  这会儿,我把一卷皮尺卷起双河口的风  放
期刊
1  我终于回梅苑了!  2021年4月2日,细雨中祭祀长眠的父母之后,我便在心心念念的梅苑住下。我似箭的归心终于平定下来,拥抱了久别的温暖和思念。  是的,我十分思念梅苑的花,思念梅苑的志愿者。我知道从2020年11月开始,十位十堰市区和郧阳区的姑娘,应郧阳籍上海青年作家王成伟的呼吁,在“三槐堂上海书简”公众号报名,自愿周末去梅苑服务一天——为参观梅苑的人们导游、讲解。梅苑志愿者之家由此诞生。 
期刊
似乎在一夜间,冬像一个粗猛的关西汉子,驾驭从北方草原扫荡而来的风,冲破燕山凛然横亘的峭壁,昂然闯入烟火气纵横的北京,充溢或恢宏或古拙的大街小巷。  这时候,最得意的要属冬胯下那匹无形的座驾。风裹挟渺远草原上的衰草气息,带着尖锐而变幻莫定的哨音,辗转扫过林立入云的楼宇与低矮簇拥的灰暗胡同,漫入我所居鲁迅文学院的深深庭院。  抬头看看天,瓦蓝、明净、幽邃,像刚从昆明湖或者护城河洗涤过的一块蓝绸,能掐出
期刊
摘 要:“微时代”以移动互联技术为支撑,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具备辐射范围广、速度快、互动性强、服务多样化等基本特征。文章阐述了“微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分析了传统读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微”服务的若干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45-03  关键词:“微时代”;公共图书馆;“微”服务  微博是“微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