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具备了较为接地气的可操作性,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在自身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教育的现状不断结合,生发出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审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提出要开掘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命认知;整合生活气韵,锻造学生的内在人格;聚焦生活热点,拓展学生的涉猎广度;介入生活哲理,强化学生的探究深度,从而在联姻生活的基础上,让语文教学走向开放。
【关键词】
开掘资源 整合气韵 聚焦热点 陶行知理念
陶行知作為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其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具备了较为接地气的可操作性,更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生活即教育”这一重要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在自身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教育的现状不断结合,生发出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审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开掘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命认知
语文与生活可谓联系甚紧,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活之中更是无处不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仅仅凭借一间教室、一本教材,都无法真正感知真正语文的。陶行知不仅指出了“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更倡导“要在生活中寻找语文,为生活而学习语文”的教育愿景。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通过小男孩改变传统做法,尝试横切苹果的方式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从而揭示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如果就是读课文,学生始终只是被动的接受故事和道理。而教师则引领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检验,印证课文的描述,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切。
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生活来剖析文本、印证文本,让学生将语文的世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生活气韵,锻造学生的内在人格
语文教学就应该重新回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上,在求真思想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孕育真实话语、畅表心声,从而在语文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意识的敏感、思维的提升。
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是一篇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师就不能从纯粹的工具性出发,仅仅关注语言的运用、举例的典型等,而要将身心意识伸向文本的核心主旨,让体悟到合作的重要以及怎样合作,并意识到当下社会对于团队合作的需求,从而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下,不断地深入文本,获取双重效益。
正是在这样的夯实与浸润下,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言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内在的成长力量,人格进一步丰实,生命成长的质量更加完备。
三、聚焦生活热点,拓展学生的涉猎广度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很多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看似平常,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却是极好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将教材中生硬的内容转化为更为灵动的资源,为学生业务恩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基。
比如在如日本在2016年4月17日再次发生7.3级地震,这对于现在这篇对汶川大地震已经不甚了然的学生而言,已经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领学生通过杂志报刊的收集、电视新闻的收看、网络资源的下载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关于日本地震的相关知识信息,掌握地震的逃生技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方式将学生收集而来的成果进行集中性地展示,让学生经历一场从收集到内化,再到分享的历程。
学生收集、整合而成的资料,如果只是静静地躺在网页或者纸面上,只是机械而僵硬地存在,而在生命个体的介入和融合下,才能为其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学生内在的意识就会受到知识信息地冲击与思考,他们内在的情感就会得到有效地释放,并且升格成为全新的情感冲击。这种教学策略的产生就是在陶行知理念的影响与浸润下展开。而与生活链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了更加深入地拓展与释放,他們形成了日本地震的概括综合报告,撰写了写给日本小朋友的一封信,在历练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对生命的认知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可谓一举两得。
四、介入生活哲理,强化学生的探究深度
语文学习是从感悟、积累与模仿开始的,而在感悟积累之后,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的模仿、创造开辟全新的渠道,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强化操作。
例如在教学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这首诗时,教师紧扣诗人在创作中借助池塘承映蓝天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读书的深刻道理,起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而在教学中,教师则将这一首所蕴藏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先是引领学生深入回顾生活中的经验:池塘中的水要能映衬蓝天中的“天光云影”,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学生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纷纷提出:需要天高云淡、需要水质清澈……教师随后继续追问:那人的头脑要想保持澄明聪慧,就需要什么呢?在学生体悟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诗歌的最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穿透诗歌语言表面的藩篱,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之中,感知诗歌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引领学生整合了生活中的鲜活资源,为学生体悟语文的精髓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历经了百年的时间检验,在当下语文教学中仍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我们必须要深入研读陶先生的原著论述,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教育语录【J】. 北京教育,1994(Z2)
【3】梁光思.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J】. 生活教育,2015(21)
陶行知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具备了较为接地气的可操作性,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在自身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教育的现状不断结合,生发出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审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本文提出要开掘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命认知;整合生活气韵,锻造学生的内在人格;聚焦生活热点,拓展学生的涉猎广度;介入生活哲理,强化学生的探究深度,从而在联姻生活的基础上,让语文教学走向开放。
【关键词】
开掘资源 整合气韵 聚焦热点 陶行知理念
陶行知作為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其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具备了较为接地气的可操作性,更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生活即教育”这一重要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陶行知在自身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教育的现状不断结合,生发出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审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开掘生活资源,丰富学生的生命认知
语文与生活可谓联系甚紧,语文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生活之中更是无处不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资源,仅仅凭借一间教室、一本教材,都无法真正感知真正语文的。陶行知不仅指出了“语文的外延即生活”,更倡导“要在生活中寻找语文,为生活而学习语文”的教育愿景。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通过小男孩改变传统做法,尝试横切苹果的方式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从而揭示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如果就是读课文,学生始终只是被动的接受故事和道理。而教师则引领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检验,印证课文的描述,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切。
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生活来剖析文本、印证文本,让学生将语文的世界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合生活气韵,锻造学生的内在人格
语文教学就应该重新回到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上,在求真思想的引领下,激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孕育真实话语、畅表心声,从而在语文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意识的敏感、思维的提升。
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是一篇为数不多的说理文,教师就不能从纯粹的工具性出发,仅仅关注语言的运用、举例的典型等,而要将身心意识伸向文本的核心主旨,让体悟到合作的重要以及怎样合作,并意识到当下社会对于团队合作的需求,从而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下,不断地深入文本,获取双重效益。
正是在这样的夯实与浸润下,学生发展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言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内在的成长力量,人格进一步丰实,生命成长的质量更加完备。
三、聚焦生活热点,拓展学生的涉猎广度
陶行知先生说:“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很多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看似平常,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却是极好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将教材中生硬的内容转化为更为灵动的资源,为学生业务恩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基。
比如在如日本在2016年4月17日再次发生7.3级地震,这对于现在这篇对汶川大地震已经不甚了然的学生而言,已经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领学生通过杂志报刊的收集、电视新闻的收看、网络资源的下载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关于日本地震的相关知识信息,掌握地震的逃生技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方式将学生收集而来的成果进行集中性地展示,让学生经历一场从收集到内化,再到分享的历程。
学生收集、整合而成的资料,如果只是静静地躺在网页或者纸面上,只是机械而僵硬地存在,而在生命个体的介入和融合下,才能为其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学生内在的意识就会受到知识信息地冲击与思考,他们内在的情感就会得到有效地释放,并且升格成为全新的情感冲击。这种教学策略的产生就是在陶行知理念的影响与浸润下展开。而与生活链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了更加深入地拓展与释放,他們形成了日本地震的概括综合报告,撰写了写给日本小朋友的一封信,在历练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对生命的认知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可谓一举两得。
四、介入生活哲理,强化学生的探究深度
语文学习是从感悟、积累与模仿开始的,而在感悟积累之后,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的模仿、创造开辟全新的渠道,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强化操作。
例如在教学朱熹的名作《观书有感》这首诗时,教师紧扣诗人在创作中借助池塘承映蓝天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读书的深刻道理,起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而在教学中,教师则将这一首所蕴藏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先是引领学生深入回顾生活中的经验:池塘中的水要能映衬蓝天中的“天光云影”,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学生在结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纷纷提出:需要天高云淡、需要水质清澈……教师随后继续追问:那人的头脑要想保持澄明聪慧,就需要什么呢?在学生体悟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诗歌的最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生穿透诗歌语言表面的藩篱,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之中,感知诗歌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引领学生整合了生活中的鲜活资源,为学生体悟语文的精髓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历经了百年的时间检验,在当下语文教学中仍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我们必须要深入研读陶先生的原著论述,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生活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教育语录【J】. 北京教育,1994(Z2)
【3】梁光思.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J】. 生活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