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内在驱动属于人的内在动力或者原发动力因素,它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人的行为实践过程,却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正能量作用。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激趣”“设疑”“拓展”“求变”等四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内在驱动力 人文关注 激发与培养
所谓“内驱力”,就是指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发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驱力也就是人的动机和兴趣,它属于智力因素之外的情感性因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激发并积极培养人的内驱力,能够从寓教于乐中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和效应。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呢?
1.善于从“激趣”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初中学龄正处于思维与情感快速发展的活跃期,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系统,从而促进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地走向深度学习状态。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笔者提出采用“法庭审判”的形式,犹如一石激浪,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首先,学生自行研读文本,熟知内容;接着小组交流讨论,分配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和陪审员等角色;然后在临时“法庭”上,对皇帝、大臣和骗子等人就“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有人认真收集“证据”,强烈要求“法庭”为他们定罪;也有人努力寻找“材料”为他们作无罪辩护。就这样,在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学有情趣,学有深度。
2.善于从“设疑”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疑乃思之源、学之始、行之端。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常用方法,也是考量教师智慧和艺术技巧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文本课题、开头结尾、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观点等任何方面,认真设计并适时适量地提出问题,既可激发课堂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在欲望。比如《孔乙己》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以此设疑:“大约”表示猜测不定意思,而“的确”表示非常肯定之义。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说出这一非常矛盾的话呢?这个问题再一次地把学习气氛和情趣思维激荡起来,经过热烈的思考与感悟、讨论与总结,学生们认识了——由于孔乙己“可有可无”,无人关注他的生死,“我”也未得到他死了的确切消息,所以只能说“大约死了”:而孔乙己的性格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所以“的确死了”。这个结尾看似矛盾,实质上非常精当。
3.善于从“拓展”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语文课教学要努力打破“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的封闭型格局,根据课程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着力构建丰富多元、时空开放的活动体系,从而在課程教学拓展与延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学李白、杜甫、苏轼等个别作品之后,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唐诗宋词等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多种形式,激励与鼓舞、引领与指导他们进行相应的拓展性阅读,并且通过“以赛激趣促学”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放大拓展阅读的效应,把他们逐步引向自主“悦读”、课外“悦读”的时空阵地。再如,教学《七律·长征》《长征组歌》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开展“长征组歌”大合唱、长征故事会、长征专题板报等活动,以充分显现“工具性与人文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功能。
4.善于从“求变”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发展核心,就在于能力、品质、个性的积极培养与逐步形成。俗话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初中学龄正处于能力培养和个性塑造的黄金时期,不仅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迎合学生“求趣、求新、求异”的活泼心态,积极开展以“求变”为根本的课程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激情、活力和个性,而且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以个性化阅读教学为例。在《红楼梦》阅读交流中,笔者组织了“大观园人物”探讨会,“见仁见智”现象令人惊喜:有人认为林黛玉的优点在于聪慧娇柔,多愁善感、刻薄疑妒则是她的致命弱点;有人认为薛宝钗贤淑端庄、善与相处,是大观园“众钗”中最令人欣赏的人物;还有人认为,贾宝玉“爱黛玉远宝钗”实质上是一种“病态”……敢于质疑权威,难道不是现代学生的个性体现吗?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艺术工程,情趣化教学是永恒性原则。能否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根本反映,也是考量其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所系。作为主导力量,我们应从“激趣、设疑、拓展、求变”教学中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白昭.关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思考之提问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内在驱动属于人的内在动力或者原发动力因素,它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人的行为实践过程,却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充分发挥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正能量作用。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主要从“激趣”“设疑”“拓展”“求变”等四个方面,就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试对此做出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内在驱动力 人文关注 激发与培养
所谓“内驱力”,就是指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发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驱力也就是人的动机和兴趣,它属于智力因素之外的情感性因素。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激发并积极培养人的内驱力,能够从寓教于乐中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和效应。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呢?
1.善于从“激趣”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初中学龄正处于思维与情感快速发展的活跃期,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善于开展丰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构建和谐教学关系,又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系统,从而促进他们“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主动地走向深度学习状态。以《皇帝的新装》教学为例。笔者提出采用“法庭审判”的形式,犹如一石激浪,得到了全班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首先,学生自行研读文本,熟知内容;接着小组交流讨论,分配法官、律师、证人、被告、原告和陪审员等角色;然后在临时“法庭”上,对皇帝、大臣和骗子等人就“是否有罪”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有人认真收集“证据”,强烈要求“法庭”为他们定罪;也有人努力寻找“材料”为他们作无罪辩护。就这样,在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学有情趣,学有深度。
2.善于从“设疑”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疑乃思之源、学之始、行之端。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学活动中的常用方法,也是考量教师智慧和艺术技巧的重要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文本课题、开头结尾、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观点等任何方面,认真设计并适时适量地提出问题,既可激发课堂的学习情趣和思维活力,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内在欲望。比如《孔乙己》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以此设疑:“大约”表示猜测不定意思,而“的确”表示非常肯定之义。鲁迅先生为什么会说出这一非常矛盾的话呢?这个问题再一次地把学习气氛和情趣思维激荡起来,经过热烈的思考与感悟、讨论与总结,学生们认识了——由于孔乙己“可有可无”,无人关注他的生死,“我”也未得到他死了的确切消息,所以只能说“大约死了”:而孔乙己的性格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所以“的确死了”。这个结尾看似矛盾,实质上非常精当。
3.善于从“拓展”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在“核心素养观”引领下,语文课教学要努力打破“课堂、教师、课本”三中心的封闭型格局,根据课程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着力构建丰富多元、时空开放的活动体系,从而在課程教学拓展与延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比如,在教学李白、杜甫、苏轼等个别作品之后,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唐诗宋词等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多种形式,激励与鼓舞、引领与指导他们进行相应的拓展性阅读,并且通过“以赛激趣促学”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放大拓展阅读的效应,把他们逐步引向自主“悦读”、课外“悦读”的时空阵地。再如,教学《七律·长征》《长征组歌》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开展“长征组歌”大合唱、长征故事会、长征专题板报等活动,以充分显现“工具性与人文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功能。
4.善于从“求变”教学中焕发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在新課程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发展核心,就在于能力、品质、个性的积极培养与逐步形成。俗话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初中学龄正处于能力培养和个性塑造的黄金时期,不仅如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迎合学生“求趣、求新、求异”的活泼心态,积极开展以“求变”为根本的课程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激情、活力和个性,而且非常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以个性化阅读教学为例。在《红楼梦》阅读交流中,笔者组织了“大观园人物”探讨会,“见仁见智”现象令人惊喜:有人认为林黛玉的优点在于聪慧娇柔,多愁善感、刻薄疑妒则是她的致命弱点;有人认为薛宝钗贤淑端庄、善与相处,是大观园“众钗”中最令人欣赏的人物;还有人认为,贾宝玉“爱黛玉远宝钗”实质上是一种“病态”……敢于质疑权威,难道不是现代学生的个性体现吗?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艺术工程,情趣化教学是永恒性原则。能否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仅是对教师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根本反映,也是考量其师德师风的重要标准所系。作为主导力量,我们应从“激趣、设疑、拓展、求变”教学中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白昭.关于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思考之提问语【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