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再摸一次我的头发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年6月的天异常炎热,奶奶走完了她饱含辛酸苦辣的97年人生历程。哥安慰我们,奶奶守寡50年了,她是去和爷爷团聚了,我们应该为她高兴才对。话还没说完,分明已看到他眼里流出了泪水。
  2005年6月30日那天,星期三,我正在报社开会,接到哥哥电话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已在床上躺了70多天的奶奶出事了。接完电话我脑袋里空空如也一片空白。接下来是一个一个催我回去的电话。“奶奶就是在等你回来了。”二姐在电话里哭了起来。
  报社的工作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了,才能走。
  晚上12点17分赶到家里时,奶奶已经一句话都不会说了,她微睁着眼睛,躺在床上大口大口喘着气,我赶紧把我的头发放在她的手里让她知道我回来了(奶奶老了,眼睛不好,以前分辨我和二姐都是靠摸头发,长辫子的是二姐,短头发的是我)。我俯在她耳旁轻轻地告诉她:奶奶,我回来了。她眼睛稍微眨一下,但没有答应我。妈妈说,下午3点,奶奶最后喊出我的名字后,就再也没能说出话来了。
  12点37分,脖子里似乎有什么卡着,奶奶重重地咳了一声就紧紧地闭上了嘴。“奶奶升天了,一个都不准哭,让她稳稳当当地找着路去。”三姑吩咐我们。一瞬间的事,奶奶脸上从没有过地刷白。爸爸和哥哥赶紧把奶奶抱到外面屋子里的椅子上,我们都跪在她的面前烧纸钱。
  以前上中学的时候,我和二姐很喜欢看电视。奶奶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是,看电视是无益的,多瞧瞧书多认得一个字也是好的。那时我们对奶奶的这种告诫很不以为然。其实,后来才慢慢明白了奶奶的意思。奶奶小时候,央求她的爸爸她想去上学。可她的爸爸无可奈何地说:学堂里全都是男孩子,哪里有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话,我也送你去念书。奶奶的上学梦就此破灭了。
  12岁时奶奶死了娘,惟一的姐姐远嫁。同村里有妈的女孩十四五岁就嫁人了,没妈的奶奶成了村里的老姑娘,直到23岁时才嫁给了爷爷。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的。全村的姑娘里年纪最大的奶奶结婚时却是最风光的,在全村引起了震动,爷爷是个镇长,骑着白马,抬着轿子来娶的奶奶,婚礼还是当时的县太爷主持的。
  后来,有了大姑、二姑、三姑、爸爸和小姑。
  再后来,48岁的爷爷作为全村的头号地主被推上了刑台。临刑前,爷爷绝望地叫着奶奶的名字,求身边的人把奶奶叫来,要跟奶奶交代什么,但最后直到闭上了双眼,也没能把最后的愿望交代给奶奶。
  爷爷死得很惨,被执刑的人脱光了上衣,全身打得稀巴烂才被枪毙。爷爷的妈妈、我的奶奶、大姑、二姑、三姑、爸爸、小姑都跪在另外一个地方等着去领尸体。待见到爷爷时,爷爷的尸体已被丢在村外的河边,肠子淌到了肚子外面。
  那年,爸爸9岁,小姑3岁。
  再后来的日子,奶奶一个人带着4个姑妈和爸爸生活,生活的艰辛,难用言语来形容……
  从我记事开始,爸爸妈妈在外面干活挣钱,煮饭、洗碗、割猪草、煮猪食、喂猪等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奶奶一个人的。我和两个姐姐渐渐长大,慢慢帮得上奶奶的小忙了。有空的时候,奶奶就在门口用花线打起她们裹脚用的带子,妈妈赶乡集的时候,帮她带去卖。晚上妈妈回来,会买许多的水果,她总是叫我们挑最好的桃子和梨给奶奶,然后才让我们吃。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送卖带子的钱给奶奶,告诉她卖了几双卖了多少钱。
  农村的事,永远都是做不完的。把玉米收回家,每天天晴时都要搬出来晒,家里盖了新的楼房,玉米就要往楼上搬,下雨了又要背下来。我上高中的时候,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已经80多岁的奶奶正在楼上搬玉米,我去帮她背,那背篓玉米的重量连我都觉得吃力,更何况她呢?而她已经背下楼好几趟了。
  一直以来,在潜意识里,我坚信奶奶的身体是很好很好的。奶奶活了那么大年纪,就是在70多岁的时候住过一次院,其他时候,只是点小感冒什么的,吃几颗药就没事了。2005年过年那几天,奶奶的身体也不好,上厕所都要我们搀扶着,没过几天,她又能自己走路了。这次奶奶卧病在床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腿走不动。“五一”放假我回去时,她就在床上躺着了。可是我坚信她还会和以前的无数次一样,会好过来,我觉得她还会活好多年,不会离开我的。没想到,这竟是我与奶奶最后一次说话了。
  我在昆明,仅过年过节回家,常常想着回家后要弄奶奶最喜欢吃的东西给她吃,煮熟了再用油炒的胡萝卜,鲜玉米煮熟后晒干磨成面粉加白砂糖用油炒……我想回家有空的时候再做给她吃,可是,没等我抽出空来,奶奶就等不到了。她活着的时候,我总觉得有的是时间,可直到奶奶走了,我才知道,对于都快100岁的奶奶来说,人生每天都是倒计时,真的是见一面少一面、说一句少一句的地步。
  那天凌晨我做了个梦,很硬朗的奶奶又在和妈妈唠叨着她平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我老了,活一天是一天了,你不要挂念我。不知为什么,在梦中我一见到奶奶,还来不及和她说句话就抱着她大哭了起来。而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没等我把头发放到她的手里让她认我,奶奶却先认出我来了:“这不是我的小孙女吗?”我很诧异,一身冷汗惊醒了过来,竟是个梦。
  我想,奶奶一定是知道我回来了。
其他文献
南昌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川宝兴县,村民抬着山药返家。他们在海拔2000米的林地种植山药,卖给城市消费者。当被问到为何不外出打工?村民罗德刚说,出去过,打工有时拿不到钱,还不如回家种地,只要种出来,卖出去就是收入,不比打工差返乡青年唐亮在“成都生活市集”摆摊间隙吹一首曲子,自娱自乐。每个月,唐亮都会到成都参加市集,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四川丹棱县,返乡青年王雪梅带着女儿去爬山。凭借一手丹棱当地特色食品——冻粑的技艺,王雪梅
离开北上广,来到大理,没有了大城市的束缚,但也没有理想中的风花雪月,生活的牢笼无处不在,“往何处去”这个命题,又生出了新的迷惘。想象-否定  揣着悬而未决的命运和三百多万的债务,王燕回到了成都。  4月1日之前,她有一个令很多城市人羡慕的身份:大理的客棧老板。她在院子里种花,打开窗望出去便是变幻的云彩和苍茫的洱海,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水鸟落在海面,鱼儿划过湖底,她迎来送往,听很多路上的故事。这样世
人物周刊:您最早对独生子女政策产生质疑是在什么时候?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
[摘 要]调查发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已初步呈现理性务实的处世观,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受限于薄弱的公共文化供给,农民的文化需求由娱乐型向发展型发展。国家应主动对接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强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政府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发展性文化服务。农村“两委”要发挥作用,在繁荣农村文化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8
“你要找一份哪怕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做的事情,生活就会很美好。”  5月7日,两位年龄加起来达到180岁的老人,以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见解,甚至是俏皮而幽默的方式,在全球瞩目下完成了每年一度的投资人大会,历时五个小时的问答,范围几乎覆蓋了时下商业和投资领域所有最重要的议题。他们就是被誉为“股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87岁的董事长巴菲特和93岁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享誉全球的
有天半夜醒了,无缘无故地,再怎么也无法入睡。被子反复地掀了又盖,翻了无数个身,终于有点泄气了。索性爬起来,一个人坐着发呆。  天亮还早,有点不甘心放弃,想做点什么来培养睡意。妻子还在熟睡,不忍心开灯。玩手机倒是方便,但按过去的经验,一旦开头,别想再入睡了,剩下多少时间也都会浪费掉。想了一圈,什么事都做不了,只好对着黑暗,默想最近要做的事。很快开始浑身燥热。我想到手头几个项目进展都不顺利,答应做而未
由贵阳市文联、贵阳市美术馆主办的《走进贵州——田世信文献展》于2014年9月26日至2014年10月10日在贵阳美术馆举办。  田世信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雕塑家之一。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田世信先生1941年3月生于北京。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作了25年,1989年,由中国文化部下调令,他被调回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2014年是田世信
一  场总统电视辩论结束,那不是博弈和胜负的终结,而可能仅是开始。  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第二场总统电视辩论中,一名现场女子向候选人提出女性工资平等的问题,罗姆尼以早年担任麻省州长时招聘女团队成员的经历回应,说:“我去找过好几个女性组织,问能否帮我们找些人,这些组织就给了我一整叠‘载满女性(资料)的活页夹’(binders full of women)”。罗姆尼本意是指得到了一大堆女性求职档案。  在
关键词:图书馆;德育;孟子;“反身而诚”  中图分类号:G25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64 — 04  德育的目的是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而道德修养是这一转化的关键〔1〕,只有当某种道德知识、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被受教育者认可、选择、接受并转化为道德实践——亦即成为受教育者个体道德修养的组成部分时,才意味着社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