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周刊:您最早对独生子女政策产生质疑是在什么时候?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怎么就当成国策来执行了?凭一般的想象,两口子生两个,才能保持人口的稳定,而其实,两口子生两个也不可能保持稳定,还会下降,因为有些人不能生育,有些人不愿生育。生一个就更有问题了。我以为执行10年、20年就会停止,可是到现在还不停止,去年还强调要坚持下去,我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人物周刊:为提出这个议案,您都做过哪些调查工作?
叶廷芳:我非常注意观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非独生子女长大后,都特别地勤劳、节俭,容易与人为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凡是我见到一个年轻人,通过谈话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我就问一下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说有兄弟姐妹,那我判断比较准确,我比较欣慰。有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问他有没有兄弟姐妹,他说没有,我就会想难怪会这样。
然后,是从自己的孩子观察,我孩子也是独生子女。我是半自愿的,我老伴是自愿的,当然,当时还没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女儿是60年代生的。我女儿还不是很典型的独生子女,但从外孙来看,因为他很可爱,祖辈对孙辈又特别喜爱,这孩子从小到现在一步步越来越像小皇帝了,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但也阻止不了他往那个方向发展。
人物周刊:但是,您还有没有更广泛的调查呢?比如进入别的家庭进行调查?
叶廷芳:我这不是有意专访谁,我就是社会观察。有时候到国外也观察别人的孩子的游玩方式。比如我在德国,有一次在一个大学讲师家里住,那个讲师有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出去,自己抱一个孩子,后头跟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他在前面走,那个小孩拼命追,我说你等等他,他说不要紧,小孩就要让他学会跑。但是,我们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这么拼命地跑,舍不得孩子远远落在后头。
从自己的体验来讲,我们小时候有外婆,有舅舅,有很多表兄、表弟等,非常值得怀念,而独生子女就享受不到这种人伦之乐了。
人物周刊:也许您所提到的人伦之乐,在现在看来,并不受到重视?
叶廷芳:眼睛瞎了当然不知道眼睛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眼睛亮,就想象眼睛瞎,少了一些什么东西。
一个社会主要的活力体现在青壮年身上,青壮年人数少的话,社会和经济的活力就会相应地减弱。另外我们从伦理学方面讲,人的情感都有亲情、友情、爱情,光从亲情方面讲,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伯伯、舅舅、表兄弟、堂兄弟。人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性,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表、堂、姨关系都没有了,这是人文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造成人的感情变异,将来人的感情会十分单调,造成人格缺陷。这个问题不思考不行。另外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独生子女容易被家长溺爱娇纵,所谓的小皇帝,这是非常形象的形容,孩子精神上过于安逸,不能吃苦耐劳,没有顽强的性格,现在有好多部门招聘员工,都拒绝独生子女。
人物周刊:去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政法司司长就表示,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符合现实的国情。即使现在允许每家多生一个孩子,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压力作用也不大,我国不能依靠多生孩子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您怎么看?
叶廷芳: 他这有点儿片面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解决老龄化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要维持我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导致老龄化是一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我现在提这个提案并不是针对老龄化问题,如果允许生两胎或者三胎,抑制老龄化肯定会起作用。
人物周刊:有人说独生子女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独字,而是在于教育的问题。
叶廷芳:对,看你怎么教育了,像兄弟姐妹多还有一个竞争的问题,我如果表现不好,唯恐在父母面前失宠。所以孩子之间还有一个性格制约的问题,而且孩子喜欢互相制约,将来也会习惯互相制约。不像小皇帝那样,碰不得,批不得。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人口现在增加是表面的,《瞭望》周刊发表过一篇文章,江苏省的一个人大副主任讲到我们人口的增长没有达到估计的程度,实际上没有达到13亿,只有12亿多,他说2004年到2006年都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指标,另外国家计生委把秘密超生的一些人估计得太高,据他们统计我们是一对夫妻大概生1.3个孩子,而计生委估计为生1.8,每个人生两个的话,只差0.2。根据这位农业专家披露的数据是1.3,因为汉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怎么就当成国策来执行了?凭一般的想象,两口子生两个,才能保持人口的稳定,而其实,两口子生两个也不可能保持稳定,还会下降,因为有些人不能生育,有些人不愿生育。生一个就更有问题了。我以为执行10年、20年就会停止,可是到现在还不停止,去年还强调要坚持下去,我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人物周刊:为提出这个议案,您都做过哪些调查工作?
叶廷芳:我非常注意观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区别,非独生子女长大后,都特别地勤劳、节俭,容易与人为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凡是我见到一个年轻人,通过谈话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我就问一下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说有兄弟姐妹,那我判断比较准确,我比较欣慰。有些年轻人让我看到令我不满意的地方,我就会问他有没有兄弟姐妹,他说没有,我就会想难怪会这样。
然后,是从自己的孩子观察,我孩子也是独生子女。我是半自愿的,我老伴是自愿的,当然,当时还没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我女儿是60年代生的。我女儿还不是很典型的独生子女,但从外孙来看,因为他很可爱,祖辈对孙辈又特别喜爱,这孩子从小到现在一步步越来越像小皇帝了,虽然我也知道这样有问题,但也阻止不了他往那个方向发展。
人物周刊:但是,您还有没有更广泛的调查呢?比如进入别的家庭进行调查?
叶廷芳:我这不是有意专访谁,我就是社会观察。有时候到国外也观察别人的孩子的游玩方式。比如我在德国,有一次在一个大学讲师家里住,那个讲师有两个孩子,有时候他出去,自己抱一个孩子,后头跟一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他在前面走,那个小孩拼命追,我说你等等他,他说不要紧,小孩就要让他学会跑。但是,我们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这么拼命地跑,舍不得孩子远远落在后头。
从自己的体验来讲,我们小时候有外婆,有舅舅,有很多表兄、表弟等,非常值得怀念,而独生子女就享受不到这种人伦之乐了。
人物周刊:也许您所提到的人伦之乐,在现在看来,并不受到重视?
叶廷芳:眼睛瞎了当然不知道眼睛亮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眼睛亮,就想象眼睛瞎,少了一些什么东西。
一个社会主要的活力体现在青壮年身上,青壮年人数少的话,社会和经济的活力就会相应地减弱。另外我们从伦理学方面讲,人的情感都有亲情、友情、爱情,光从亲情方面讲,就有父母之情、儿女之情、夫妻之情,伯伯、舅舅、表兄弟、堂兄弟。人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具有丰富性,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让表、堂、姨关系都没有了,这是人文的缺陷,这种缺陷会造成人的感情变异,将来人的感情会十分单调,造成人格缺陷。这个问题不思考不行。另外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独生子女容易被家长溺爱娇纵,所谓的小皇帝,这是非常形象的形容,孩子精神上过于安逸,不能吃苦耐劳,没有顽强的性格,现在有好多部门招聘员工,都拒绝独生子女。
人物周刊:去年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政法司司长就表示,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符合现实的国情。即使现在允许每家多生一个孩子,缓解人口老龄化高峰压力作用也不大,我国不能依靠多生孩子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您怎么看?
叶廷芳: 他这有点儿片面理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解决老龄化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要维持我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和稳定,导致老龄化是一个方面的负面影响,我现在提这个提案并不是针对老龄化问题,如果允许生两胎或者三胎,抑制老龄化肯定会起作用。
人物周刊:有人说独生子女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独字,而是在于教育的问题。
叶廷芳:对,看你怎么教育了,像兄弟姐妹多还有一个竞争的问题,我如果表现不好,唯恐在父母面前失宠。所以孩子之间还有一个性格制约的问题,而且孩子喜欢互相制约,将来也会习惯互相制约。不像小皇帝那样,碰不得,批不得。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人口现在增加是表面的,《瞭望》周刊发表过一篇文章,江苏省的一个人大副主任讲到我们人口的增长没有达到估计的程度,实际上没有达到13亿,只有12亿多,他说2004年到2006年都没有达到我们原来的指标,另外国家计生委把秘密超生的一些人估计得太高,据他们统计我们是一对夫妻大概生1.3个孩子,而计生委估计为生1.8,每个人生两个的话,只差0.2。根据这位农业专家披露的数据是1.3,因为汉族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