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自拟温阳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72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活血汤口服。结果: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2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1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阳活血汤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较好。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温阳活血汤
慢性心力衰竭为众多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极高,如果不及时纠正基础疾病,心衰患者的预后极差。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44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经心电图、B超、X线检查而确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并根据NYHA分级评判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及肝肾功能衰竭而引起的心力衰竭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9-78岁,平均(55.46±3.32)岁;病程3-12年,平均(5.62±0.73)年;其中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心功能Ⅱ级39例,Ⅲ级33例。对照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47-80岁,平均(56.22±4.51)例;病程3-10年,平均(4.95±0.87)年;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心功能Ⅱ级37例,Ⅲ级32例。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标准: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啰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kpa;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次要标准: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③活动后呼吸困难;④肝肿大;⑤胸腔积液;⑥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⑦心动过速(≥120次/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有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硝普钠50mg合多巴胺20mg加入5%GS 250ml中缓慢静滴,每天静滴6-8h,病情严重者24h持续静脉泵入。洛汀新每次10mg,每天1次,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活血汤治疗。处方:附子15g,黄芪、丹参、益母草、山萸肉各30g,党参、白术、茯苓各20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每天1剂,水煎,头煎加水500ml,取汁150ml,2煎加水400ml,取汁100ml,2煎混匀,分3次口服。
2组均以15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2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1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慢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中医文献中无慢性心力衰竭之病名,其临床表现散见于水肿、喘证、肺胀、痰饮、惊悸、阴水、怔忡等病中。本病常因六淫外邪、思虑劳倦等诱发,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心阳亏虚,而血瘀、痰阻、水饮乃标实之候。早期以心气虚为主,晚期或重度心衰者以心阳虚衰为主,随着心衰的加重出现寒凝血瘀、痰瘀痹阻心脉、水气凌心射肺等标实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气心阳虚衰、血瘀水阻病机,笔者自拟温阳活血汤为基本方治疗,方中以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益气温阳;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益母草还有活血利水之功;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山萸肉有收敛固脱之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其治疗喘逆重症。诸药合用,使心肾阳虚之本得以温补,痰瘀水湿之标得以化除,而收标本兼治之效。洛汀新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可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瘀血症状,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延緩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的目的[2]。本观察表明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3-8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温阳活血汤
慢性心力衰竭为众多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极高,如果不及时纠正基础疾病,心衰患者的预后极差。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144例,均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经心电图、B超、X线检查而确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并根据NYHA分级评判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甲亢性心脏病及肝肾功能衰竭而引起的心力衰竭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以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男38例,女34例;年龄49-78岁,平均(55.46±3.32)岁;病程3-12年,平均(5.62±0.73)年;其中冠心病3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心功能Ⅱ级39例,Ⅲ级33例。对照组72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47-80岁,平均(56.22±4.51)例;病程3-10年,平均(4.95±0.87)年;其中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1例,扩张性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2例;心功能Ⅱ级37例,Ⅲ级32例。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标准: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啰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kpa;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次要标准: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③活动后呼吸困难;④肝肿大;⑤胸腔积液;⑥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⑦心动过速(≥120次/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有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硝普钠50mg合多巴胺20mg加入5%GS 250ml中缓慢静滴,每天静滴6-8h,病情严重者24h持续静脉泵入。洛汀新每次10mg,每天1次,口服。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温阳活血汤治疗。处方:附子15g,黄芪、丹参、益母草、山萸肉各30g,党参、白术、茯苓各20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每天1剂,水煎,头煎加水500ml,取汁150ml,2煎加水400ml,取汁100ml,2煎混匀,分3次口服。
2组均以15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拟定。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效31例,有效26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9.1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体会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慢性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综合征。中医文献中无慢性心力衰竭之病名,其临床表现散见于水肿、喘证、肺胀、痰饮、惊悸、阴水、怔忡等病中。本病常因六淫外邪、思虑劳倦等诱发,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气心阳亏虚,而血瘀、痰阻、水饮乃标实之候。早期以心气虚为主,晚期或重度心衰者以心阳虚衰为主,随着心衰的加重出现寒凝血瘀、痰瘀痹阻心脉、水气凌心射肺等标实证。针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心气心阳虚衰、血瘀水阻病机,笔者自拟温阳活血汤为基本方治疗,方中以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益气温阳;桃仁、红花、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益母草还有活血利水之功;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山萸肉有收敛固脱之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其治疗喘逆重症。诸药合用,使心肾阳虚之本得以温补,痰瘀水湿之标得以化除,而收标本兼治之效。洛汀新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可改善心衰时的血流动力学,减轻瘀血症状,可降低心衰患者代偿性神经-体液的不利影响,限制心肌、小血管的重塑,以达到维护心肌的功能、延緩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进展,降低远期死亡率的目的[2]。本观察表明中西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3-8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